珍妮特的寫作風格很獨特,她並沒有按照常規的線性敘事方式,而是通過跳躍的、間歇的、冷淡的、明暗交織的方式,講述了被領養的孩子怎麽從支離破碎的家庭之外尋找安全感和自我歸屬的。珍妮特的語言風格強勢而倔強,如她的人壹般,從來不會妥協,不和養父母妥協,不和社會現實妥協,也不和自己妥協。
這是壹本令人心痛、感人至深的回憶錄,更是壹本充滿勇氣與力量的成長之書。
壹、原生家庭的傷,是永遠抹不去的痛
我在家裏住了16年,父親不在工廠輪班,就在教堂。母親整夜醒著,終日抑郁。我上學,去教堂,跑進山間,秘密地讀書。我自幼便學會隱蔽。藏匿我的心。掩飾我的想法。?
我母親不熱愛生活。她不信有任何事會使生活變得更好。她曾對我說,宇宙是壹個浩瀚的垃圾桶。我想了壹會兒之後,問她桶蓋是關著還是開著。
“關著的,”她說,“沒人逃得了。”
我就是沒法活在壹個合上蓋子的浩瀚的垃圾桶裏。?
珍妮特是父母領養的孩子,她也壹直被這個身份影響著、束縛著。珍妮特對自己童年家庭的形容是:“ 父親不快樂,母親很錯亂。我們像各自人生的難民。”
養母溫特森太太是個不懂愛,不會愛的人,她覺得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會來害她,覺得身邊任何物件都會讓人變壞,所以她禁止了珍妮特的閱讀愛好,她限制了珍妮特交友的權利。養母與珍妮特之間常常發生爭執,甚至還將珍妮特鎖在門外或關在黑暗的煤庫裏;她指揮父親打“不聽話”的珍妮特,讓她嘗受皮肉之苦,以至於後來珍妮特也學會了暴力打人。
珍妮特做著壹切溫特森太太禁止的事情,她閱讀,讀好多書;她交友,甚至與同性之間發生親密關系。溫特森太太燒毀了她所有的書籍,甚至覺得珍妮特是被魔鬼上了身,給她做了驅魔儀式。同性的愛不被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無人關心和探尋。在缺愛的家庭環境中,珍妮特尋著壹切讓自己生存的方式,始終懷揣著反抗與逃離的夢想,像壹只蝸牛壹樣背著沈重的精神枷鎖痛苦地活著。
二、忍痛前行,勇敢尋愛
珍妮特是壹個非同尋常的女孩子,她有獨立的意識和倔強的性格,就像壹個小火山,用盡壹切力量去爆發,去釋放。她想被愛,她用盡全力,沖破壹切束縛去追求愛,追求快樂。
16歲的珍妮特鼓起勇氣離開了這個讓她壓抑的家。離家後的溫特森不怕艱苦,壹開始睡在壹輛破舊的迷妳車裏,後來暫住在老師家中,並在老師的幫助下考入牛津大學。為了完成學業,溫特森在殯儀館、精神病院等地打過工,最終憑借自己的努力順利從大學畢業。之後,她憑借《橘子不是唯壹的水果》壹舉成名,也找到了自己的親生母親,但是她已經不需要問出那句自己是不是值得愛的問題了,因為她已經找到了答案。在壹個人生活的這些年,她理解了養父母,也學會了去愛人和被愛,她終於和生活達成了和解。
“人生是壹副背到墳墓才能丟棄的重擔。” 童年的傷痛不會治愈,更不會消失。然而,陪伴珍妮特走過最痛苦、最抑郁日子的始終是閱讀和寫作。正如她在書中所說: “書是壹張載妳飛往他方的魔毯。”“如果詩是壹根繩子,那麽書就是壹條條救生筏。在我最不穩定的時期,我在書中獲得平衡,書載著我穿越那將我浸透、將我粉碎的情感浪潮。 ”她在閱讀與寫作中得到心靈的平靜與慰藉。
“ 我們會變老,但不會長大。長大需要愛。 ”傷口是壹個人成長的勛章,我們必須忍痛前行,傾盡全力地去尋找自我,尋找愛,才能獲得精神上的成長!
作者簡介
珍妮特·溫特森 Jeanette Winterson,英國當代作家。1959年8月出生,自小由篤信基督教的家庭收養,16歲時出走,此後靠在殯儀館、精神病院等地兼職完成了在牛津大學的學業。1985年,處女作《橘子不是唯壹的水果》出版,獲英國惠特布萊德小說首作大獎,贏得國際聲譽。2011年,出版自傳《我要快樂,不必正常》。2016年,溫特森入選“BBC 100位傑出女性”名單。代表作品有《寫在身體上》《給櫻桃以性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