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淺談古詩詞的鑒賞與寫作(壹)

淺談古詩詞的鑒賞與寫作(壹)

巨闕劍,壹把非常厚重的劍。於雪的詩歌之路是艱難的,任重而道遠,需要努力。

1概述

“詩歌鑒賞”這個題目太大,很難用幾篇文章解釋清楚;這個題目也很復雜。壹方面是詩歌難以描述,另壹方面是市面上的相關文章或理論撲朔迷離,雲裏霧裏。在霧中找到壹條新路是不容易的。我試圖解釋這個話題,自然做了足夠吃力不討好的準備,或者說我把它當成了自己思路的安排。

本來只打算說“欣賞”,後來想到朋友們都在寫,就壹起加了,就更難了。因為學識有限,只能加上“說說”兩個字。雖然是簡短的談話,但目的是要追根溯源,盡量在最簡單的空間裏展現詩歌的本質。

所以壹定要爭取壹針見血,壹針見血。

首先說幾句開場白。

1,有句名言:“真理永遠掌握在少數人手裏”,詩之道的確如此。

2.人與人之間差異很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界限。不是每個人都能達到詩歌鑒賞和寫作的相對高度。

3.詩歌鑒賞絕不是“詩歌大會”,不是孟漫式的講解,也不是於丹式的演繹。

4,詩意在骨子裏。百家講壇式的敘述,壹半是表象,大部分是自我解讀,與詩的根源無關,畫面只是壹時熱鬧。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敘述者的水平壹定不足。大眾藝術必須顧及所有人的口,這也是壹種無奈。

現在,言歸正傳。

2詩歌欣賞

2.1目的

欣賞,是學會欣賞、辨別的水平。我們不僅要學習古詩詞,還要學習他人。也就是說,看到以前的詩,要能分辨好壞;看到別人的詩,能明顯分辨出自己的創作水平;看看自己的詩就知道自己在做什麽了。不要盲目誇大,也不要妄自菲薄。

欣賞和寫作有著密切的關系。沒有欣賞,寫作就不知道深度。

欣賞和寫作不是相互決定的。寫作水平不如欣賞水平的例子很多。王國維視野宏大寬廣,海內外皆投機,作品卻不如他的品味。

鑒賞能力對於古詩詞的創作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有人指責說:“當妳經過我的絲窗時,梅花第壹次開出了它的寒花嗎??"不要問家人而要問梅花,說作者王維是個自私的人。他的話像狂吠的狗壹樣可笑。只是妳沒有詩壹般的心靈,精神骯臟,胡說八道!這顆心應該受到懲罰!

2.2欣賞的本質——形象

意象是將比興法運用於典型的自然事物而形成的固化表達。這是我自己的定義,如有雷同純屬巧合。這樣的定義還是局限於知識層面。

用知識討論詩歌沒有什麽真正的意義。經過幾千年的沈澱,中國的古詩早已形成了自洽的體系。詩歌可以是最接近原意,偏差最小的。

例如:

"我將在浮雲中想起妳,所以在夕陽中想起我"。浮雲飄過,就像在世界各地遊蕩;夕陽想下山,卻像是要離開壹個人說再見。這是浮雲和夕陽的形象。《故鄉的雲》這首歌就用到了“雲”這個意象。

夕陽無限美好,被即將到來的黑夜掩埋。夕陽再美,也只是夕陽的標誌。妳要憂,靜而返,不喜,不吵不發。

可反著用,如:“秋風越刮越猛,夕陽再鞭”,表示辛苦;“清水山前幽客,夕陽籬笆外幾行詩”的意思是淡泊閑適。記住不要超越理性的界限。如果真的要逆天,有絕活就封神,沒絕活就下地獄。

以前的詩中有很多固定的意象,無法壹壹詳述。

以詩為證:

亭子不同,草亂;厭倦了坐船旅行,望月懷人。

最後南隱,水泣;有壹個天堂,但是普通人找不到。

寂寞隨宣和,飄如輕雲;蘭芝氣質,松竹精神。

蟬飲清露,鴉啼暮啼;河水日夜流淌,花兒雕零無蹤。

2.3欣賞的本質——詩體

2.3.1詩歌風格分類

從《詩經》(四言)到《楚辭》(雜言),漢代的樂府,《詩十九首》(五言),曹丕的《葛炎行》(七言),所有的文體都是在六朝就準備好了的,韻律是在初唐時雕琢完善的。

另外,原本作為民歌使用的詞起源於初唐,李後主在五代開創了新局面,盛行於宋代。

漢賦雖是韻文,但擅寫,失了性情,與詩心背道而馳。

葉嘉瑩先生把詞分為三類:歌詞、詩化的詞和賦予的詞。這種劃分的意義在於:便於區分文字的審美特征。

“山崗重疊,黃金消失”,歌詞的字;“流水春去,是天地”的詩話;“柳陰直,煙明”之詞。

這種劃分與詞的起源和當時的社會形態有關,這裏就不贅述了。三者的總的特點是:詩字如詩,表達作者的誌向;歌詞是詞的原貌,可以理解為詩意詞的通俗版;賦的詞性與漢賦相同,故名。從例子中可以看出區別。

2.3.2詩歌風格的優缺點

詞具有長短不壹的語言特征。與詩歌相比,文字更具有表達功能,更善於表達曲折含蓄的詩歌。

詩歌風格沒有優劣之分,只是在詩歌表達上有差異。

在王國維的語言中,“現代詩歌體系中,五言絕句最受推崇,其次是律詩,排列最低。”“小詞如絕句,長詞如格律詩。長的如《百字令》《沁園春》,接近排律。”

這個說法是從魅力、趣味、靈性的角度來說的。這的確可以稱之為詩歌的第壹要義。

壹般來說,精神不太好的人喜歡布局空間,本質上是懦弱的表現。

2.4欣賞的本質——詩歌

詩人應該熟悉詩歌的品質或其表現人物的方式。小有成就之後,他會奠定自己的詩風,他也會取之。

劉勰的風格有八種:雅、奇、遠、顯、精、繁、瑰麗、淡。

司空圖的二十四首詩,蒼勁、沖淡、纖巧、厚重、古雅、脫俗、渾厚、秀麗、自然、含蓄、豪放、靈動、細致、狂放、奇特、曲折、寫實、悲涼、描寫、超概念、飄逸、曠達、靈動。

註意在欣賞的過程中慢慢品味,不用細說。

2.5欣賞的本質——詩意的心

說了半天,什麽是詩和詩心?詩歌的第壹要義是什麽?

有句名言:“女生的感情永遠是詩”。這是正確的觀點。

女生感情的特點:單純,美好,委婉,親昵。

那笑容是第壹朵柳芽,是第壹朵綻放的春花,那麽明媚;成熟的憂慮,是江南三月的梅雨,是西湖歸柱,是那麽的微妙,讓人捉摸不透。壹方面,芙蓉出水,自然無雕;壹曲精彩的舞蹈回歸空中,吸引著人們的希望。簡單和委婉相結合的美總是令人興奮和難忘的。

這是詩的第壹要義!

當然,柴米油鹽的女人也可以是詩,粗獷的男人也可以是詩,但河和溪是有區別的。不顧大局去尋找細節是不可取的。

詩人的心是微妙的,他在道路和奇跡的門口。詩人很難窮盡壹生去探索。

關於豪放與婉約的爭論

詩和詞在詩意表達上沒有區別,也沒有區分的必要。所謂豪放與婉約之分,詩歌中沒有這種區別,但在詞中出現了,這只是壹種學術上的分類。

“不羈”的含義也是與詩意的心靈相違背的,會曲折,成功會上天,失敗壹般。

《壹去不復返之河》《數風流人物》等成功的例子,都是靠天賦和精神做出來的,人們很難從古代借鑒。“三十功名,塵埃落定,八千裏雲和月”充滿了憤怒和野心。

也許最好的註解就是“豪放”的詞少,“婉約”的詞多,而且差別懸殊。

2.6鑒賞——詩歌辨析

古人歌頌事物,抒發情懷,徜徉,容納思想,不局限於當下。形式在文字中,文字無止境。其中不乏美女。試著列舉壹兩個。

2.6.1自然

王維“松樹林裏有月光,小溪裏有水晶石”。要用最簡單最樸素的語言達到仙境,沒有至高無上的技巧是做不到的。

孟浩然“但現在我記得那壹夜,那場暴風雨,我想知道有多少花被打破了”和“世界有多寬,樹木離天堂有多近,月亮離水有多近!”;李白“仰頭望去,發現是月色,再往下沈,我忽然想起了家”。

都是自然奇觀。

邏輯

杜甫“細雨中魚出,清風中燕斜。”絲雨密織,故魚浮而息;微風斷斷續續,所以晏嬰突然斜著吹。標題前後,語言自然,邏輯性強。

杜甫“亂雲低暮,舞雪歸空”;張喜安《雲破月花影》;《許渾》中“雲初沈,雨來。”

都屬於邏輯。

2.6.3元亞

杜甫“雲發香霧,玉肩寒月。”寫完伊妝獨坐,脂香聚發,白月微寒照。短短的壹個十字,足足凝固了幾個小時。只是因為香味短暫,不易凝結,人壹動就會散。這些久坐的人在思考,在回憶,在擔憂,在抱怨。雖然他們壹字未提,卻躍然紙上。

謝靈運《春草長在塘,園柳成鳴禽》;謝朓的“天上知舟,雲中辨河樹”,幾乎描繪了壹個十字之內的完整故事。

如果這就是高雅的趣味。

冥想

元好問:“顧心不輕吐,教桃李作春風。”不僅僅是秋海棠沒開的時候念叨。

杜牧“蠟燭有壹顆說再見的心,為別人哭泣到天明。”;李清照“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馮延巳“細雨濕飄帶,芳草年年生恨。”;姜夔:“淮南明月千山冷,無人問津。”;秦觀曰:“陳絳幸繞陳山,為誰去瀟湘?”。

都是很美好的想法。

(註:以上部分看似“別出心裁”,但作為入門者,必須深思熟慮。)

別出心裁

南北朝?蘇子清說:“如果妳只說花是雪,妳就沒有意識到有香味。”看花如雪,看雪如花,不知道是雪還是花。是真的假的,真的假的?我想無憂無慮。

王安石把他的詩改成了“遠方來的不是雪,是遠方來的香”。失去了所有的押韻!

《詩隨園》也記載“水中種花有意,壹枝化為二枝。”

都很巧妙。

童漢卿:“岸雲濕,沙月朝眉。”這也是壹個巧妙的結構。

2.6.6圖片

杜甫“斯塔克鳴五更,擂鼓吹號,星河搏三山”;王維的《大漠孤直,長河落日圓》;李白《山終平原始,河風過曠野》《智利歌》“天蒼蒼野,風吹草低牛羊。”

這是壹幅精彩的畫。

領域

王維“我將走,直到水檢查我的路徑,然後坐著看上升的雲”和“太輕,沒有人聽到,除了我的同誌,明月”;柳宗元《壹葉扁舟,壹襲竹衣,壹個老人在寒江釣魚——雪》;李白“百看不厭,唯有敬亭山”。

美妙的境界。

單詞和短語

杜甫“香米啄鸚鵡粒,老鳳枝居吳彼境”;朱的圈子。

李白“但既然水還在流,盡管我們用劍砍它,悲傷還會回來,盡管我們用酒淹死它們”;柳永的“衣越來越寬,我不後悔,為伊消瘦”;佚名“山無陵,河盡。除非巍峨的高山消失,除非洶湧的河流幹涸。天地合壹,卻敢與妳分離。"

都是很精彩的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