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信息化教學中,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怎麽樣解釋人魚和人馬

信息化教學中,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怎麽樣解釋人魚和人馬

信息技術課是實施素質教育最重要的學科之壹,因此,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學習的過程,是學習者積極主動探索的過程,壹個人的學習是由他自己在壹定的環境和知識基礎上建構起來的。因此,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主體,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學習過程的設計者、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和評價者,教師的責任是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建構知識、學會獨立思考。信息技術本身為我們提供了壹個交互友好、開放的實踐環境,非常適合於學生的自主學習,只要教師善於設計環境,善於組織和引導學生,讓學生在上機實踐活動中主動地探索,積極地思考,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就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順利地建構學生的知識結構。

根據這幾年致力於計算機教學的探索、實踐和研究,本文擬從課堂教學的角度來探討信息技術課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壹、采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進行課程設計,統籌安排教學內容,為學生營造壹個自主學習的環境。

為了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施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首先需給學生創造壹個自主學習的環境,讓學生參與到整個教學活動中去。

所謂"任務驅動"就是將所要學習的新知識隱含在壹個或幾個任務之中,學生通過對所提任務進行分析、討論,明確它大體涉及哪些知識,並找出哪些是新知識,哪些是舊知識,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下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後通過任務的完成而達到掌握所學知識的目的。任務是課堂教學的"導火線",是問題提出的表現,是教學目標實現所依托的直觀形式。因此教師要設計好每壹個任務,縱觀整個課程,統籌安排教學內容。對整個教學內容進行分類並合理安排,不同的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通常把教學內容分成四類:

1、壹類是最基本的內容,是所講內容的基礎,學生只有掌握了這部分內容才能對所學課程有基本的了解,這部分內容稱為"敲門磚",由教師帶領學生系統學習。此部分內容的任務設計成第壹層次的任務:基本任務。任務要求十分明確,它包含要學習的新知識新方法,教師給出具體的樣例,學生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只要學生能按照樣例做出來,就初步掌握了任務中所包含的新知識、新技能,這種形式的教學比較適合於每個模塊的開始教學和低年齡段學生的學習,我認為學習的最初階段需要"照貓畫虎",在"照貓"的過程中掌握所學知識,在"畫虎"的過程中運用所學知識,提高熟練程度和操作技能。

2、完成基本內容的教學後,學生入了門,進入第二類教學內容,進行第二層次的任務設計:提高性任務。任務中的壹部分內容是教師明確要求的,另壹部分是允許學生自由發揮的。例如:講發送電子郵件時,就可以設計壹個"給上課教師發郵件"的任務,在任務中"給教師發郵件"是確定的內容,而郵件的內容可以自由發揮。這中形式的教學比較適合於每個模塊的中間教學階段。第三類教學內容是每個模塊學習完後的電子作品設計教學階段,此部分的任務是第三層次的任務:開放性任務。教師只給出壹些要求,其形式和內容完全由學生去組織安排。比如Word模塊的綜合練習,可以讓學生設計制作壹份小報,要求有圖、有文、有藝術字、有分欄等,其內容和版圖完全由學生自由發揮。這種形式比較適合於每個模塊的綜合學習階段。在這兩類內容的教學中,學生可以進行他們的任務設計,在任務設計的過程中,還會碰到許多沒有學過的知識,這些內容是教學重點,但它們壹般是由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提出的問 題,只要教師給予適當的指導點撥,學生就能自己從書本上或計算機上獲得,也可以通過自己實踐探索解決,這兩類教學內容采用以學生自學為主的教學方法。

3、第四類教學內容,是學生通過自學後仍然心存疑慮難以明白的內容,即教學難點,這類內容需要教師給予指導點撥,采取與學生討論研究、演示和鼓勵多實踐的教學方法,屬於大多數同學的問題,綜合起來與同學壹道討論研究,屬於個別同學的問題,則單獨進行輔導。

這樣,從教師帶著學到自學加輔導,學生就會逐步過渡到自主學習的狀態。

二、采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設置認知沖突,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尋求問題解決的方案,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讓他們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給出任務之後,教師不急於講解,讓學生討論分析任務,提出完成任務需要做哪些事情,既提出問題。提出的問題中,有些是以前學過的,這些問題由學生自己給出解決方案;另壹些是沒有學習過的,即隱含在任務中的新知識點,這正是這個任務所要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的提出都是教師註意在任務中設置壹些認知上的沖突,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並提出,特別是在新知識的引入上,設置壹些問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經過積極思考把問題提來,這時教師將新知識介紹給學生,學生就自然而然建立了對新知識的認識。

其次,師生***同討論完成這個任務的方案,將任務分解成多個子任務,制定出具體的操作步驟,找到問題解決的途徑,在此過程中,教師不要直接告訴學生應當如何去解決面臨的問題,而是向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線索,比如從哪裏去獲取相關資料,尋找相關幫助、解決問題的大體思路。

讓學生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去學習,他們學到的不僅僅是新知識,還學到了在什麽地方什麽時候應用所學到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他們從中學到了處理問題的方法。我認為教學的重點之壹就是要讓學生親自體驗這種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讓他們在這壹過程中學會獨立思考,善於獨立思考。

三、采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循循善誘,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完成任務。

任務驅動使學生進入學習情景,師生討論,使學生明確了學習的目標和自己要解決問題的方案,在任務完成階段中,老師只是壹個幫助者和指導者,多給學生以鼓勵,讓每位學生都能自由地、大膽地去完成任務,教師要走進學生當中,及時為學生提供幫助,還要主動地全面觀察了解學生,發現學生出現的問題,特別是***性問題,教師要及時給予提醒和指導。

學生獨立完成任務,進行自主探索學習,在學習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體現學生的首創精神,學生通過自己在計算機上進行操作,體驗成功與失敗,正確評價自己的認知活動,從中獲取對知識的正確理解,探求問題的最終解決。學生遇到困難時,可以向老師、同學、書本、軟件中的幫助、網上請教,以培養學生獲取信息、鑒別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任務完成中,學生圍繞著如何解決任務去掌握各個知識要點,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舉壹反三,在這種開放式的"以任務帶知識"的直接教學環境中,老師沒有必要在絮絮叨叨地導遊,而應該成為"Windows",讓自己簡化成壹個窗口甚至壹個圖標,在課堂上提供壹個良好的"師生交互界面",在學生前進時指引方向。

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我還特別註意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讓學生在主動探索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在以學生為主體教學中,老師的任務更加艱巨,在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的活動中,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的思維閃光點,並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同時還要善於發現並抓住學生在探索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給予啟發。老師的引導作用在於,要把握整個教學過程的內容、進度與方向,啟發的作用在於,學生經過獨立思考遇到困難時,教師要提示點撥。

因為信息技術課具有實踐性和操作性都非常強的特點,因此,學生要學會"做中學,學中做"。葉聖陶先生說:"教師教任何功課,教都是為了達到不教"。現在已不是如何使學生學到知識,而是如何使他們"學會學習,學會創造"的時代。信息技術課以其獨特的時代性和先進性尤其應該讓學生去"學習",去"創造",充分讓學生自悟、自得。正入古人說的"授人魚,不如授人漁",因此,在信息技術課教學中,都應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自覺性、獨立性和創造性。

古希臘壹位哲人說過:人的大腦不是壹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壹個需被點燃的火把。我認為,教師的任務在於將學生引向自主學習的道路上,並引導他們如何去發現,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最終讓學生自己能提出問題,並經過思考,自己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進入主體角色,能主動地去學習、自主地去學習,成為知識的主動建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