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戰國四大名將之壹:廉頗,老驥伏櫪,誌在千裏

戰國四大名將之壹:廉頗,老驥伏櫪,誌在千裏

人物生平 破齊揚名

趙惠文王初年,東方六國以齊國最為強盛,

齊國與秦國各為東西方強國。秦國欲東出擴大勢力,趙國首當其沖。為掃除障礙,秦王曾多次派兵進攻趙國。廉頗統領趙軍屢敗秦軍,迫使秦國改變策略,實行合縱,於趙惠文王十四年(公元前285年)在中陽(今山西中陽縣西)與趙相會講和。以聯合韓、燕、魏、趙四國之師***同討伐齊國,大敗齊軍。其中,廉頗於趙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帶趙軍伐齊,長驅深入齊境,攻取陽晉,威震諸侯,廉頗班師回朝,官拜上卿(上卿為當時高級爵位)。 負荊請罪

趙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趙國得到和氏璧,秦國提出願以十五城換之,趙國派藺相如出使秦國,藺相如僅僅是宦官繆賢門下的“舍人”。經繆賢向惠文王薦舉,身攜“和氏璧”,充當趙使入秦。藺相如以他的大智大勇完璧歸趙,取得了對秦外交的勝利。

其後秦伐趙,占領了石城。公元前280年秦國再次攻打趙國,殺了二萬趙軍。這時秦王欲與趙王在澠池會盟言和(今河南澠池縣西),趙王非常害怕,不願前往。廉頗和藺相如商量認為趙王應該前往,以顯示趙國的堅強和趙王的果敢。趙王與藺相如同往,廉頗相送,而未達到低窪大與趙王分別時說:“大王這次行期不過三十天,若三十天不還,請立太子為王,以斷絕秦國要挾趙國的希望。”廉頗的大將風度與周密安排,壯了趙王的行色,同時由於相如澠池會上不卑不亢的與秦王周旋,毫不示弱地回擊了秦王施展的種種手段,不僅為趙國挽回了聲譽,而且對秦王和群臣產生震懾。最終使得趙王平安歸來。

澠池會結束以後,由於藺相如功勞大,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

廉頗說:“我是趙國將軍,有攻城野戰的大功,而藺相如只不過靠能說會道立了點功,可是他的地位卻在我之上,況且藺相如本來是個平民,我感到羞恥,在他下面我難以忍受。”並且揚言說:“我遇見相如,壹定要羞辱他。”相如聽到後,不肯和他相會。相如每到上朝時,常常推說有病,不願和廉頗去爭位次的先後。沒過多久,相如外出,遠遠看到廉頗,相如就掉轉車子回避。

於是藺相如的門客就壹起來直言進諫說:“我們所以離開親人來侍奉您,就是仰慕您高尚的節義呀。如今您與廉頗官位相同,廉將軍口出惡言,而您卻害怕躲避他,您怕得也太過分了,平庸的人尚且感到羞恥,何況是身為將相的人呢!我們這些人沒出息,請讓我們告辭吧!”藺相如堅決地挽留他們,說:“諸位認為廉將軍和秦王相比誰厲害?”回答說:“廉將軍比不了秦王。”相如說:“以秦王的威勢,而我卻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藺相如雖然無能,難道會怕廉將軍嗎?但是我想到,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攻打趙國,就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在呀,如今兩虎相鬥,勢必不能***存。我所以這樣忍讓,就是為了要把國家的急難擺在前面,而把個人的私怨放在後面。”

廉頗聽說了這些話,就脫去上衣,露出上身,背著荊條,由賓客帶引,來到藺相如的門前請罪。他說:“我是個粗野卑賤的人,想不到將軍您是如此的寬厚啊!”二人終於相互交歡和好,成為生死與***的好友。

轉戰四方

公元前279年,廉頗向東攻打齊國,破其壹軍。

公元前276年,廉頗攻魏,陷防陵(今河南安陽南二十裏),安陽城(今河南安陽縣西南四十三裏)。正是由於廉、藺和好,使得趙國內部團結壹致,盡心報國,使趙國壹度強盛,成為東方諸侯阻擋秦國東進的屏障。公元前269年,秦昭襄王不滿趙惠文王違背盟約,出兵悍然攻趙地閼與(今山西和順)。趙將趙奢率兵增援閼與,大破。不甘失敗的秦王又發兵攻趙地幾(今河北大名),廉頗救幾,再破秦軍。此後強秦長期不敢攻趙。

長平之戰

公元前266年,趙惠文王卒,孝成王立。這時,秦國采取應侯範雎“遠交近攻”的謀略,壹邊跟齊國、楚國交好,壹邊攻打臨近的小國。

公元前262年,秦國進攻韓地上黨。上黨的韓國守軍孤立無援,太守馮亭便將上黨獻給了趙國。於是,秦趙之間圍繞著爭奪上黨地區發生了戰爭。這時,名將趙奢已死,藺相如病重,執掌軍事事務的只有廉頗。於是,趙孝成王命廉頗統帥20萬趙軍阻秦軍於長平(今山西晉城高平市西北)(參見長平之戰)。

當時,秦軍幾次打敗趙軍,已南取野王(今河南沁陽)

,北略上黨(今山西東南部部分地區),切斷了長平南北聯系,士氣正盛,而趙軍長途跋涉而至,不僅兵力處於劣勢,態勢上也處於被動不利的地位。面對這壹情況,廉頗正確地采取了築壘固守,疲憊敵軍,相機攻敵的作戰方針。他命令趙軍憑借山險,築起森嚴壁壘。盡管秦軍數次挑戰,廉頗總是嚴束部眾,堅壁不出。同時,他把上黨地區的民眾集中起來,壹面從事戰場運輸,壹面投入築壘抗秦的工作。趙軍森嚴壁壘,秦軍求戰不得,無計可施,銳氣漸失。廉頗用兵持重,固壘堅守三年,意在挫敗秦軍速勝之謀。

秦國看速勝不行,便使反間計,讓趙王相信秦國最擔心、最害怕的是用趙括替代廉頗。趙王求勝心切,終於中了反間計,認為廉頗怯戰,強行罷廉頗職,用趙括為將。雖然趙括母親力諫,指出只知紙上談兵的趙括不適合擔此重任,但趙王不聽,任用趙括為將軍。趙括代替了廉頗的職務後,完全改變了廉頗制定的戰略部署,撤換了許多軍官。秦國見使用趙括為將,便暗中啟用武安君白起率兵攻趙。大敗趙括軍於長平,射殺趙括,坑趙兵四十余萬。

第二年,秦軍包圍了邯鄲,達壹年多時間,趙國幾近滅亡,全靠楚、魏兩國軍隊來救助,才得以解除邯鄲的包圍。

破燕敗魏 燕以趙大傷於長平,以丞相栗腹為將,針對趙國“壯者盡於長平,其孤未壯”的狀況,於公元前251年舉兵攻趙,趙孝成王令上卿廉頗、樂乘統兵13萬前往抗擊。廉頗分析燕軍的來勢後認為,燕軍雖然人多勢眾,但驕傲輕敵,加之長途跋涉,人馬困乏,遂決定采用各個擊破的方略。令樂乘率軍5萬堅守代,吸引攻代燕軍不能南下援救,自率軍8萬迎擊燕軍主力於z。趙軍同仇敵愾,決心保衛國土,個個奮勇沖殺,大敗燕軍,斬殺其主將栗腹。攻代燕軍聞聽攻鄙軍大敗,主帥被殺,軍心動搖。樂乘率趙軍趁機發起攻擊,迅速取勝,俘慶秦。兩路燕軍敗退。廉頗率軍追擊500裏,直入燕境,進圍燕都薊(今北京城西南)。燕王只好割讓5座城邑求和,趙軍始解圍退還。戰後,趙王封廉頗為信平君,任代理相國。

此戰趙軍在名將廉頗的指揮下,利用燕軍輕敵、疲勞,趙軍則同仇敵愾,對來範之敵予以痛擊,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廉頗任相國前後約六七年,多次擊退入侵敵軍,並伺機出擊。公元前245年,帶兵攻取了魏地繁陽(今河南內黃縣西北)。

廉頗從長平免職回家,失去權勢的時候,原來的門客都離開了。等到再被重用當將軍,門客們又都聚攏上來。廉頗很是感慨,要他們退去,門客告訴他:“這沒什麽奇怪。是以市場上的買賣方式交朋友,您有權勢,我們就跟隨您,您沒有權勢,我們就離開,這本是買賣常理。又有什麽埋怨的呢?”

投魏奔楚

公元前245年,趙孝成王去世,其子趙悼襄王繼位。襄王聽信了奸臣郭開的讒

言,解除了廉頗的軍職,派樂乘代替廉頗。廉頗因受排擠而發怒,攻打樂乘,樂乘逃走。廉頗於是離趙投奔魏國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廉頗去大梁住了很久,魏王雖然收留了他,卻並不信任和重用他。趙國因為多次被秦軍圍困,趙王想再任用廉頗,廉頗也想再被趙國任用。趙王派遣使者宦官唐玖去帶著壹副名貴的盔甲和四匹快馬到大梁去慰問廉頗,看廉頗還是否可用。廉頗的仇人郭開卻唯恐廉頗再得勢,暗中給了唐玖很多金錢,讓他說廉頗的壞話。趙國使者見到廉頗以後,廉頗在他面前壹頓飯吃了壹鬥米,十斤肉,還披甲上馬,表示自己還可有用。但使者回來向趙王報告說:“廉將軍雖然老了,但飯量還很好,可是和我坐在壹起,不多時就拉了三次屎。”趙王認為廉頗老了,就沒任用他,廉頗也就沒再得到為國報效的機會。

楚國聽說廉頗在魏國,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廉頗擔任楚將後,沒有建立什麽功勞。他說:“我思用趙人。”但趙國終究未能重新啟用他,致使廉頗,抑郁不樂,最終死在楚國的壽春(今安徽省壽縣),年約八十五。十幾年後,趙國被秦國滅亡(參見秦滅趙之戰)。

歷史評價

趙勝:“廉頗為人勇而愛士;知難而忍恥,與之野戰則不如,持守足以當之。”

劉恒:“嗟乎!吾獨不得廉頗、李牧,時為吾將,吾豈憂匈奴哉!”

馮唐:“天下之將,獨有廉頗李牧耳。”

賈誼:“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

司馬遷:“廉頗者,趙之良將也。以勇氣聞於諸侯。”

谷永:“趙有廉頗、馬服,強秦不敢窺兵井陘。”

《世說新語》:“廉頗、藺相如雖千載上死人,懍懍恒如有生氣。”

司馬貞:“清o凜凜,壯氣熊熊。各竭誠義,遞為雌雄。和璧聘返,澠池好通。負荊知懼,屈節推工。安邊定策,頗、牧之功。”

劉克莊:“浪說三遺矢,猶堪壹據鞍。君王不自試,耳目信人難。”

邵雍:“廉頗白起善用兵,蘇秦張儀善縱橫。”

徐鈞:“遺矢讒言棄老成,肉多飯健尚精神。可憐壹點狐丘誌,到死猶能用趙臣。”

陳普:“長年霜骨白皚皚,廉藺羞顏似濕灰。白起殺心如未謝,二家隨璧獻章臺。”

李曾伯:“在楚猶在趙,始終同壹頗。晚年猶矍鑠,勁氣肯消磨。”

陳元靚:“趙用廉君,鹹陽畏鄰。及罷推轂,誰能抗秦。盛衰在運,興替由人。房陵流落,為聽讒臣。”

程登吉:“漢武內多欲而外施仁義,廉頗先國難而後私仇。”

王夫之:“有良將而不用,趙黜廉頗而亡,燕疑樂毅而僨。”

後世地位

唐朝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並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趙信平君廉頗”。同時代被列入廟享名單的只有:孫臏、田單、趙奢、李牧、王翦而已。

及至宋代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廉頗。

軼事典故 三村名

話說趙王誤中秦國反間之計,起用紙上談兵的趙括為帥,替代廉頗。廉頗告訴趙括:“秦軍千裏奔襲,利在速戰,應以守為主”,並以“守勢圖”相托。不料趙括卻冷眼相待,廉頗大怒之下,交出帥印,離開大營,騎馬馳奔,要回邯鄲。路過壹村,百姓跪拜,這才發現自己仍然頭戴帥盔,身披鎧甲,足蹬戰靴,覺得自己已經卸職,無披掛必要,便把這三件東西脫在這裏,人們為懷念這件事便把這個村叫三甲村。

廉頗越走越不放心,他覺得趙括驕傲自大,輕敵麻痹,若輕率出擊,必遭慘敗。再加上趙軍戰士和百姓的挽留,心理就猶豫起來,壹會兒覺得自己已經卸職,幹脆走了吧;壹會兒又覺得長平戰事,非同兒戲,四十萬生靈乃趙國元氣......,是走,是留,他拿不定主意,在壹個村邊徘徊猶豫了好長時間,直到邯鄲發來詔書催他回朝,這才哀嘆壹聲離去。因此,百姓就把這個村叫徘徊村。

雖然詔書催發,去意已定,但沿途百姓仍攔路乞留。百姓為啥能認出他來,除了廉頗的白發白須外,最顯著的就是他騎的那匹體格高大,渾身雪白的玉兔賽風駒。廉頗為了擺脫窘境,經壹村時,忍痛換掉了他的寶馬良駒,百姓就把這個村叫換馬村。

趙軍運沙

趙國為抗擊秦軍,派大將廉頗屯兵長平,在今高平市米山村西北的摩天嶺駐重兵。壹日廉頗到摩天嶺察看陣地。發現山腰有大量黃沙,為迷惑秦軍,便令士卒用牛皮和葦席,在山中修起壹座座“糧倉”。又暗令士卒於夜間拉運黃沙,裝入倉中。秦兵見趙軍軍糧積如山,不敢輕易來犯,直到長平之戰趙軍大敗後,秦軍來起運糧食時,才發現倉中裝的全是黃沙。後人便將此山稱為大糧山,把摩天嶺改稱營防嶺。今存“廉頗屯”址。

巧計退秦軍

秦趙交兵,秦國探知趙國糧草不豐、人心不穩,便派大將白起率大軍來攻趙國都城邯鄲,趙王速派名將廉頗帶兵迎敵。

老將廉頗出邯鄲西門,來到離城50裏的壹座小山下安營紮寨。這裏南靠鼓山,北臨乘,是秦軍進攻邯鄲的必經之路。傍晚,他令士兵把軍中的糧食盛到布袋裏,都擺到小山上,派人嚴密看守,然後四處貼下告示:糧草重地,任何人不得靠近,違令者斬。

第二天,白起率大軍攻入武安境內,忽然探子來報:“往東二十裏,發現趙軍糧營,大將廉頗帶重兵把守。”白起聽了將信將疑,親自前去察看。不看還好,壹看差點兒把他從馬上驚下來,只見趙軍營中糧食壹袋袋、壹層層堆積如山,下面軍營,大帳連阡,號旗嚴整。於是仰天嘆息道:“趙軍糧足兵精,天不助我也!”急忙下令退兵。

從此,這座無名小山,就稱作粟山了。後人還在半山腰立壹塊石碑,以詩文形式記述了這件事。

壹簍油水餃

壹簍油水餃是河北邯鄲趙國風味小吃,歷史悠久,相傳創制人王壹香早年與父在趙國南門外開壹肉包鋪。有壹天,趙國大將廉頗武靈叢臺點兵路過南門外時,遙遠聞著肉包香味,廉頗聞著香味趕到肉包鋪店,見食客嘗在嘴裏,贏得了食客的好評,生意大為單位很好。當廉頗購買包子時,包子已賣完。廉頗說到:“妳的案板上的不是包子?”王小兒說:“那是生的,還得蒸。”廉頗說:“那得幾個時辰?”王小兒說:“不到壹個時辰。”廉頗壹聽心急了,就將案板上的包子統統扔進開水鍋裏,不到壹會兒,鍋裏的包子全部漂起來了。王小兒壹聽是廉頗大將軍就毛了,趕緊把煮熟的水包端上,廉頗吃完後連聲叫好:“真是壹咬壹口油,真香”。從此,王壹香就把包子鋪改為“壹口油”水包館,生意更加紅火。李氏後人繼承了“壹口油”的精心制作,成品汁液豐富,包裹餡心,吃時流油,後在北宋年間改為“壹簍油”,傳至至今。

墓址爭議

《史記》中記載廉頗葬地,只寫了那麽壹句“卒死於壽春”,但是葬於何處壹直存在爭議。

明隆慶《趙州誌》記載:“廉頗墓在州東郭裏村”。清光緒《趙州誌·墓域》亦載:“趙信平君廉頗墓,在州東楊家郭村東”。除此之外,尚有在“壽州(安徽壽春)北四裏”說;在邯鄲“縣西南故城中”說;在邢臺“清河西三十裏”說;在磁縣“北五十裏趙拔莊”說等。

廉頗墓景區介紹 廉頗墓,位於今壽縣八公山紀家郢放牛山之西南坡,俗稱“頗古堆”,距縣城7.5公裏。古

堆高約20米,周約30米,基有條石壘砌。背東靠山,面西平原,裏許便是淮河。廉頗墓是安徽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