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總結是個人對自己壹段時期的學習或工作生活的自我總結,可以讓我們更有效率。讓我們坐下來好好寫壹份自我總結。但是自我總結的要求是什麽?以下是我收集的咨詢師自我總結(壹般5篇),供大家參考,希望對有需要的朋友有所幫助。
輔導員自我總結1今年夏天參加了壹個暑期社會實踐隊。這是壹個壹般的團隊,都是為了出去玩,拿學分,根本沒有什麽實質性的活動。但是,我們還有壹個值得體驗的活動,雖然在這個活動中我只是壹個扛大旗的人。
7月8日,我們時代團隊在壹個社區舉辦了“普及法律知識,提供法律服務”的實踐活動。活動的內容是發放有關法律知識的傳單,為居民提供壹些法律咨詢。
咨詢中,壹位阿姨問了壹個關於“丘陵地”的問題。這個問題不是自留山承包的問題,而是自留山出讓金的分配問題,也可以說是離婚財產分割問題。姑姑講述了自己守寡再婚的經歷。現在,第二任丈夫因為女兒認可基金會,騙她離婚,其他所有財產均分。但她的前夫以她沒有在他們結婚前離開丘陵地(離婚前他們已經結婚20多年)為由,拒絕分割丘陵地的轉讓款。我們團隊有人認為她真的沒有資格分配前夫婚前承包的自留山土地出讓金,因為她沒有土地承包權,不應該分享前夫的個人財產(他們認為自留山是她前夫的承包行為,出讓金是她的個人財產;還有人認為,自留山不是農村承包經營權的範疇,是集體私有。大媽的咨詢也是基於婚前是否有權利為前夫出山。但我個人認為,大媽是有資格分割這部分財產的,但我們不能從她是否對自留山有權利來支持她分割財產(自留山的性質和婚前個人承包的土地婚後是否可以由夫妻雙方承包,這種情況我不知道,我覺得這個問題要研究)。我們應該直接從流轉的自留山中要求財產分割。
我覺得這個直接轉化為夫妻財產認定的問題比較好處理。不應該把問題放在自留山承包權上。我們要看的是錢,丘陵地轉讓費——這個錢是不是夫妻財產(夫妻關系存續期間轉讓);我覺得是夫妻* * *財產。理由:(民法通則意見)第四十三條規定:夫妻存續期間,壹方從事個體經營或者承包經營的,其收入為夫妻* * *財產,其債務也以夫妻* * *財產清償。(民法通則意見)第四十二條以公民名義申請登記的個體工商戶或者農村承包經營戶,以家庭財產進行投資,或者收入的主要部分為家庭成員享有的,以家庭財產清償債務。《婚姻法》規定,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下列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
(1)工資和獎金;
(二)生產經營所得;
(三)知識產權收入;
(4)繼承或贈與的財產,《婚姻法》第18條第三款規定的除外;
(五)壹方個人財產投資取得的所得;
(六)男女雙方實際取得或者應當取得的住房補貼和住房公積金;
(七)男女雙方實際取得或者應當取得的養老保險金、破產安置補償金。
本案中,雖然自留山是個人婚前承包的。《婚姻法》第17條第2項規定了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範圍,屬於夫妻雙方所有。
本案中,雙方在結婚時並未明確以個人身份行事,經營所得應用於家庭生活。而且婚姻關系轉移時,夫妻共同勞動,夫妻共同協商。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的收入符合《婚姻法》第17條第2項的規定,屬於夫妻雙方。所以我認為阿姨有權分割這部分財產。
根據以上,我認為:人的學習是學習並靈活運用,去探索,去發展;學習或學習不應該是死記硬背,漂浮不定,自大,打腫臉充胖子,嫉妒或虛榮。學,重在活,重在用,重在安心和研究。
上面說的是我離自己還很遠,很多地方要努力提高學習。
輔導員的自我總結2我是20xx法學壹班的學生,法學只有從理論融入實踐才能發揮其根本作用。作為法學學生,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如何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了讓自己的知識更加實用,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幫助社會上的弱勢群體。20xx年4月1日,我們班同學在老師的帶領下,深入姜大源社區,為社區居民進行了壹次義務法律咨詢。在老師們的熱情參與和同學們的積極配合和努力下,我們順利完成了這次活動。我們收獲了很多。
本次咨詢活動的意義和亮點
(壹)合理安排,精心組織
為了這次磋商的順利進行,我們提前做了充分的準備。提前幾天和社區居委會取得聯系,通過和他們的合作讓我們的活動順利進行。3月31日下午,我們深入社區,通過發放傳單的方式,讓社區了解本次活動的具體時間和地點,讓他們了解我們提供哪些方面的法律咨詢。還拉了橫幅宣傳。我們把全班分成不同的小組,包括合同糾紛、婚姻家庭糾紛、人身侵權等等,每個人的責任都不壹樣。我們註冊了每壹個咨詢師,涵蓋各個領域。
(二)內容貼近生活,反映當今熱點。
我們在為駐點居民提供法律咨詢的同時,也豎起了很多展板,宣傳熱點法律問題,比如新消法中的壹些熱點問題,積極貼近他們的生活。此外,我們還為他們免費發放了法律書籍,讓他們更多地了解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3)服務他人,提升自己。
在這次活動中,我們向他們解釋了法律知識,並提出了壹些解決他們困難的方法。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可以幫助別人,還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最重要的是,我們有這樣壹個機會來發揮我們的專業知識,學會如何學以致用。我們走出校園,不僅僅是在書本上。雖然我們目前的知識還很有限,但我們也意識到,我們應該充分利用現有的學習資源,鞏固自己的基礎,以便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缺點和經驗:
壹是由於前期經驗不足,工作安排不合理。壹些學生很忙,壹些學生無事可做。當然這和妳被分到的組有關系。經過調整,得到有效解決。
二是大部分學生缺乏理論知識,但這也激發了學生學好專業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這次誌願法律咨詢活動,我們這些社會實踐很少的法學學生對當前社會中與我們息息相關的經濟法律情況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時,我們也運用了自己的專業知識,鍛煉了自己的動手能力和口才,為未來的社會邁出了重要的壹步,讓我們更好地了解了社會主義法制。在老師和同學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獲得了大量的第壹手資料,順利完成了活動,達到了活動的目的。
通過這次活動,我們讓社區居民知道法律離他們並不遙遠,讓他們深刻體會到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我相信,我們的行動雖然微弱,但也能為社會主義法治進程做出貢獻。法律服務是壹件看似簡單的事情,但要做好它,需要我們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社會經驗。這樣妳才能贏得別人的信任,不會覺得妳只是個初出茅廬的孩子。所以,實踐給了我們真知,我們必須不斷地參與社會磨煉,才能成長。
心理咨詢師自我總結3經過海源心理咨詢師的培訓,我受益匪淺,感觸良多。我想談談我從這次培訓中獲得的經驗。
隨著社會壓力的增加,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作為壹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承擔著社會責任。如果他們也有心理問題,必然會對工作產生很多負面影響,影響工作。因此,個人心理健康更值得社會關註。經過這次培訓學習,我學到了很多關於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詢的專業知識,之前的壹些疑問也迎刃而解,真正體會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經過這次學習,我真正感受到了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而這壹點壹直被我們所有人所忽視。他們的社會角色和社會任務,他們的身份和社會認可是不對等的,這給他們帶來了很大的困惑和壓力。我的工作環境不僅是每天面對的上級和同事,還有我服務的對象。很多時候,要維持八小時後還在為自己的工作和未來擔憂的事情。沒做過這種工作的人完全無法理解。
但作為自己,要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和道德意識,理性地認識、評價和對待自己,不要因為別人和同齡人的評論而影響自己的情緒。要正確對待工作中的各種問題,多學習心理健康知識,了解常見心理健康問題的防治方法。作為我自己,並不缺乏心理學知識,但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心理痛苦時,還是會礙於面子而不願意向別人求助,對自己的心理問題缺乏重視,誤以為“過壹段時間就過去了。”經過在海原的學習和培訓,我了解到學習和掌握壹些心理健康知識和心理咨詢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情緒放松、減壓、心理訓練、參與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等,對我們的工作很有幫助。
作為自己,要坦誠開放,正視自己,承認自己的缺點和缺陷。正確認識自己,給自己設定合適的目標,淡泊名利,完善人格。為了減少挫敗感,保持心理健康。加快專業知識的豐富和提高,積極參加繼續教育和專業培訓;以“平常心”對待壹切,做到“順其自然,順其自然,想得開”,培養自己良好的人格,建立適度的期望,從而體驗成功的快樂,增強自信心。希望大家都能保持開放的心態和良好的心態。
輔導員自我總結4我叫XXX,黨員研究生學歷。現在是XX省XX壹中的壹名人民教師。我教了五年書,也當了三年班主任。這幾年,學科老師尤其是班主任的教學實踐,讓我對高中教育有了更深的認識。現在我就談談我個人對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
英國著名政治學家埃德蒙·伯克曾說過,“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人格,人格是壹切教書育人的前提和基礎”。高中生正處於青春期快速成長的特殊年齡。他們面臨著生理和心理的雙重發展,伴隨著社會經驗的擴展和思維方式的改變。尤其是當競爭和升學壓力同時存在,學生的生活、學習、人際關系、升學、就業等諸多方面,各種困惑和問題接踵而至。幫助學生處理好各種關系,正確面對挫折和矛盾,在我個人看來,不僅要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學習品質和身體素質,還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如何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接下來,我結合班級工作實際案例,談談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特點、問題產生的原因以及實施對策。
壹,教學實踐中的壹個案例
(1)學生個人信息。
學生xx,性別:男,年齡:16歲,聰明,懶惰,孤僻,敏感,情緒化。不想和同學交往,封閉自己;在學習方面,聽力狀態極差,難以集中註意力聽講,基礎不紮實;紀律觀念淡薄,自我意識太強,我行我素。
(二)學生家庭狀況
家庭經濟情況壹般,屬於單親家庭,父母離異,和母親壹起生活,靠母親打工來支撐這個家庭,獨生子女。母親希望兒子成為壹條龍,能考上理想的大學。
(3)已出現問題的概述
問題壹:剛開學沒幾天,上課就會鬧,跟同桌女同學搞惡作劇。他往女同學臉上抹墨水,女同學也往他臉上抹。長此以往,他們的臉變得花裏胡哨,引起了其他同學的笑聲。問題二:上課嚼口香糖被老師發現。老師問他在幹什麽,他壹直不承認。他還偷了口香糖遞給同桌。問題3:學校組織大型文化活動。在看臺上看表演的時候,他對其他同學說了壹些煽動性的話,說這個不好,那個不好。無意中聽到這些話,我很驚訝。我不知道他從哪裏得到這樣的想法。於是文藝活動結束後,我把他叫到辦公室,和他聊了聊。問題4:我經常和他媽媽交流,發現他壹回家,和媽媽的交流太少,處理不了和媽媽的關系。他媽很寵他,回家不學習,聽別人的,只聽姑姑的。問題五:有壹次,學校組織了壹次大規模的勞動,對室內外共用區域進行徹底的清掃。我想鍛煉他,就讓他做壹個戶外分享區的領導,希望他帶著大家搞好衛生。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其他人都在那裏打掃衛生。他跑到樹蔭下乘涼(初夏有點熱),和其他同學聊天。當時,我和他談過。
二,高中生的心理特征
通過上述案例以及本人在班主任工作和學科教學中接觸到的高中生案例和管理中的問題,分析總結出高中生的以下特點。
(壹)情感日益豐富,他們的主觀行動有了意識,但意誌力不足。
高中生責任感和榮譽感強烈,自尊心進壹步加強,對友情更加執著和珍惜,擇友更加謹慎和認真,尤其是對異性的關心和仰慕。這種心理壹般是顯性和隱性的。有的同學性格開朗豪爽,很容易把這種心理表現出來,付諸行動。有的同學性格內向害羞,容易暗戀。如果教育不及時或不當,他們很容易做出魯莽的行為,可能會傷害自己和他人,或違反法律。
(二)自我意識強,渴望成熟,但對成熟的理解和定位有偏差。
高中階段的學生能夠充分了解自己,有強烈的自我完善和不斷進步的願望。同時,他們也可以從動機、思想、心理根源上為自己的錯誤尋找原因。對於偶爾的成功或失敗,他們都能持相對平靜的態度,情緒波動較小。他們強烈渴望得到同齡人異性老師家長的認可和尊重。同時,我也可以對別人做出更加客觀公正的評價。但是有些同學的自我認知和評價太高,總自我感覺良好。他們過於自信,容易驕傲,目標往往脫離實際。有點味道是常有的事。有些學生對自己的缺點認識不夠,刻意隱瞞,甚至反對老師。壹旦遇到挫折,他們會很容易走向另壹個極端,變得對周圍的壹切都很關心。
(三)認知能力增強,思維水平提高,但容易忽略細節。
高中生對知識的認知接受能力和分析記憶能力大大增強。他們想象力豐富,能夠圍繞核心問題做出豐富連貫的思路,邏輯思維也變得嚴謹,在整個智力活動中占據主導地位。討論問題時,既能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又希望對方拿出令人信服的證據。而且,他們不會輕易放棄或改變自己的觀點或看法。他們對新事物極其敏感,接受速度快,不太保守,思維活躍,喜歡追隨時尚和潮流,想象力豐富。但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仍然奉行機會主義,忽視經驗主義,缺乏足夠的耐心和耐力,不屑於傳統經驗,不註重積累,尤其是忽視細節。
三,高中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
(1)父母的溺愛和家庭因素。
社會發展進步,生活水平高,高中生看到的東西玩的多了,父母滿足了他們的欲望和物質需求,他們大多是獨生子女,所以依賴性逐漸增強,經歷的事情少了,基本都是父母安排的,導致心理承受能力弱,缺乏對事情的判斷和處理能力;再加上復雜的家庭因素,比如離婚,父母經常吵架,對孩子漠不關心,每天忙於工作,都會在壹定程度上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二)學習因素
學生的學習是獲取知識、培養能力的壹種方式,也是培養思想品德的壹種方法。這是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對高中學習任務的重視導致了壹些問題:學生的學習壓力越來越大,心理承受能力下降,導致無精打采,記憶效果差,思維遲鈍。基礎差的學生不懂學,所以不想學,基礎好的學生想學也有學習疲勞的問題,這是當前學習活動中的突出問題;考前有心理波動。我怕自己不好好復習,會有考前焦慮,尤其是越大的考試越嚴重,高中又要面臨高考,這壹點在考前更加突出。
(三)人際因素
人與人之間是需要交流的,學生也是如此,但是可能處理不好或者處理不好這種關系,產生了壹些問題,影響了他們的生活和學習,使他們迷茫,進而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這些問題如下:
(1)和同學的關系。希望在班級和同學中有壹種被接受的歸屬感,尋求同學和朋友的理解和信任;
(2)與老師的關系。教師對學生的不理解和不信任導致學生產生逆反心理,教師的認知偏差導致學生產生抑郁心理和攻擊行為。
(3)與父母的關系。學生需要壹個和諧溫馨的家庭給他們壹種港灣的感覺,所以既要嚴格又要善良,不能太嚴格,否則父母和孩子無法正常溝通,導致孩子性格孤僻,專橫,不太善良。父母的不良行為會對中學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傷害。
(四)青少年心理因素
早戀。中學生普遍未成年,尤其是高中生,正處於青春期。這壹時期最突出的矛盾之壹就是性的快速發展與性心理相對幼稚的矛盾,處理不好會導致心理問題。情緒是激動的,有顯性的,也有隱性的。青春期的生理劇變,必然會引起中學生的情緒激越。這種洶湧的情緒時而顯性,時而隱性;青春期閉鎖心理。主要表現為趨於封閉封鎖的外在表現和日益豐富復雜的內在活動並存於同壹個體之中。可以說,封閉心理是青少年心理的壹個普遍而特殊的標誌。
第四,在教學實踐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高中是青少年心理行為得以正確培養的重要階段。班主任和學科教師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時應采取有效的方法。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壹)發揮教師的示範作用,關愛每壹個學生。
學為人師,為人師表在學校裏,老師是學生接觸最多的成年人,老師往往是學生模仿的對象。教師的知識水平、教學方法、教學態度、興趣愛好都會對學生產生直接影響。所以作為教師,要加強自身修養,以身作則,以身作則,不僅要把好的知識傳授給學生,還要培養學生健康的內在人格和心理,把學校教育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在我國,由於封建社會“尊師重道”思想的影響。學生總是害怕老師。這就需要班主任積極熱情地與學生交流,把自己置身於學生中間,經常與學生交流思想,參加文體活動,如唱歌、跳舞、野餐、球類運動等。,積極與學生壹起開展課外活動。另外,班主任不僅要關心學生的學習,還要關心學生的生活。學生開心,老師也要為他們開心;學生有煩惱,老師要熱心幫助解決。班主任應該關心學生並堅持平等對待的原則,對所有學生給予平等的尊重,保護每壹個學生的隱私,不管是好是壞。班主任和學生接觸最密切。壹旦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傷害,師生關系就會立刻緊張起來。同時,自尊心受到傷害的學生,往往會采取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的學習態度。這是班主任工作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
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隨著生理的成熟,交往和活動的擴大,高中生的個體獨立性已經非常明顯,開始註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甚至已經出現了成人感的萌芽。如果社會評價滿足了他們的自尊需求,他們就會產生積極的自尊感,促使他們積極向上,追求更高的社會和群體需求。但是學生對自己的評價不夠穩定和準確。壹旦在學習和人際交往中受到挫折,就容易出現自卑、焦慮、內疚、緊張等情緒癥狀。班主任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需求,在學校的日常教育、教學和管理中,通過遊戲、主題活動、團體輔導、個別輔導、專題心理健康教育課、心理健康知識講座等豐富形式,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應采取啟發和誘導的方式,註意耐心傾聽和細心詢問,讓學生把老師當成朋友,建立信任。
(三)課堂教學與心理教育相結合,生活與心理教育相結合。
現代課堂趨向多元化,課堂教學不再僅僅是單壹的知識教學,還應該與心理教育相結合,充分發揮課堂教學效益。課堂是學生學習的最大平臺,也是教師開展教學工作的主要場所。老師在課堂上的壹言壹行都受到學生的高度關註。所以班主任在做好心理教育的同時,也要和各科老師溝通,把心理教育融入到各科課堂教學中。
學生的心理教育分為兩部分:學習心理教育和生活心理教育。班主任與學生生活聯系緊密,也便於班主任將心理教育滲透到學生生活中。比如班主任可以在課間、午休、睡前檢查時,以語言交流的形式向學生傳遞心理教育的知識,讓健康的心理知識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另外,班主任也要註意和學生交流的氛圍。輕松愉快的環境可以降低學生的警惕性。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敞開心扉,與老師直接交流。
(4)註意突發事件的處理。
生活中有很多不確定因素,班主任在進行心理健康教學時經常會遇到壹些突發情況。比如同學之間吵架打架,家庭變故,經濟困難,都會對學生的心理產生很大的影響。遇到這種突發情況,班主任要在了解具體情況的前提下,進行有效的處理。學生打架時,班主任要及時與學生溝通,告訴他們打架的惡劣影響,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面對有心理負擔的學生,老師要及時給予關心和支持。班主任的關心可以幫助學生快速走出陰影,對解決他們的心理負擔有很大幫助。
以上是我在實踐教學和班主任工作中對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體會和總結。高中生有自己的發展特點,高中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復雜,每個人的具體情況也不同。因此,在進行心理輔導時,不要刻意遵循某種固定的模式,而是要調動壹切積極因素,根據個體差異,多方面協調配合,努力營造有利於學生心理發展的積極環境,使我校培養出更多高素質的,更重要的是身心健康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周六早上,我們去薛瑩走廊為今天的宣傳做準備。由於天氣寒冷,我們直到九點鐘才開始戶外宣傳。我們選擇在全國普法日之前的周末舉辦這次法律咨詢活動,正好驗證了我們的實踐活動主題與法律息息相關。這次活動的主要目的是宣傳有關法律保護和有關法律法規,使公民進壹步參與到發達的社會中來,提高我國人民的法制觀念。
在宣傳活動中,人們有不同的表現。有些學生欣然接受並詢問了幾句法律咨詢,有些學生則無動於衷。這麽大的反差,我覺得我們公民應該接受與我們相關的東西,對與我們無關的東西持無所謂的態度。
在這次法律咨詢的實踐中,我感覺很多人對法律咨詢不了解,甚至誤解。很多人排斥法律咨詢,認為法律咨詢就是說服別人,就像和別人爭論壹樣。有的來訪者把法律顧問當成“救世主”,把自己所有的心理“包袱”都扔給他;有人認為法律咨詢就是給他們開藥;有些人認為法律咨詢會給他們提供解決問題的建議等等。可見,在我國社會各方面還不發達的今天,我國青年學生乃至我國公民的法律意識還有待進壹步提高。
雖然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強普法宣傳,但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也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作為壹個國家,壹些最根本的制度還是不完善。由於各單位的相互制約和利益關系,壹些法律法規無法實施,嚴重阻礙了我國法制化的進程。我國仍需加強法律咨詢的宣傳,讓廣大群眾了解和接受法律咨詢,懂得主動向法律咨詢機構尋求幫助。我們知道,法治社會必然需要懂得、理解、維護和保障法律的現代公民。從根本上說,遵守法律符合大多數公民的意願和利益。普通大眾是法制建設的主題,建設法治國家還是普通大眾的事。自然要靠人民,靠公眾權利意識和法律意識的提高。作為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和希望,廣大青年大學生應該增強法律意識,提高法律水平。
在咨詢的過程中,我感受最深的是,書只有用的時候才是用的。除了掌握課堂上的理論知識,還要通過各種渠道學習更多的專業知識,既正確掌握法律咨詢的工作流程,又能靈活運用於實踐。同時,我覺得很多細節都會對法律咨詢的過程產生影響,比如禮貌,咨詢師的語言表達能力,服裝,這些都是值得我們關註的。通過上午短暫的實習,對法律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對自己未來學習的目的和方向也有了更清晰的認識。這次實習或短或長,從中我學到了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和做人的道理。
大學生最缺的是閱歷和經驗的積累。要真正提高心理咨詢水平,參與實踐,總結經驗。大學是個小社會。我們不再是象牙塔裏打不過風雨的溫室花朵。要經常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這樣會開闊視野,了解社會,深入生活,回味無窮。只有了解社會,服務社會,投身社會實踐,才能發現自己的不足,為以後走出學校,步入社會創造良好的條件。這樣才能學以致用,才能體現當代大學生的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