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壹”是什麽意思?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壹”是什麽意思?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壹意思是說:天地與我們都是道心之大用的妙用所生,萬物與我們都是壹個本體而沒有人我萬物之別。

1、天地與我並生就是說:化自然於無為之中,順應天命,不要刻意去追求“我”的欲求,而破壞自然之道。

2、萬物與我為壹就是:讓我免除了物我之別,大小之分,體驗“無往而非我之妙”。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壹出自戰國時期莊子的《齊物論》。原文節選:

夫天下莫大於秋豪之末,而太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壹。

譯文:

整個的天下在實相上不會比秋毫的尖頭大,相形之下那有形的大山卻是渺小得很;我們的壽命在實相上不會比夭折的小兒壽長。

相形之下那八百壽的彭祖卻是夭亡的小兒,這就證明天地與我們都是道心之大用的妙用所生,萬物與我們都是壹個本體而沒有人我萬物之別。

擴展資料: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壹解析:

莊子在《齊物論》中談到,“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壹”。這句話被許許多多研究莊子的學者、各路大師做過不同的翻譯和理解。其中南懷瑾在他的《莊子講記》中解釋道,“天地是與我同存的,萬物是與我同壹的”。

也就是說把天地、萬物和我從性質上分離開來——我並不是天地的壹部分,也不是萬物的壹部分,而天地、萬物也不屬於我。我與天地、萬物同屬於壹種不知名的東西的壹個部分,至於這種東西究竟為何物,大概是“道”吧。

莊子的前輩(或者更多的人定義為老師)老子說過:“道生壹,壹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普遍地說,莊子與老子在思想上並無差異,只是壹般認為老子表達思想重邏輯,而莊子卻更像個浪漫的詩人、散文家、預言家(照我看來更像那個楚狂接輿)。

他也同老子壹樣論“道”,雖然成文下來洋洋灑灑,不如老子簡潔,但本質上也是老子的“道”。因此他說的天地、萬物、人,究其根源就是“道”所生。而“天人合壹”的“壹”,根據“道生壹”的法則倒退壹步,“壹”也是“道”所生。那麽,與其說“天人合壹”。

不如說是“天人合道”。“天人合道”壹詞似乎把“天”和“人”的位置擺正了,但又回到了“道”的概念問題上。道是何物,能夠囊括天地、萬物和人呢?又該如何做到“天人合道”呢?用現代的語言,或許可以把“道”稱之為“自然”吧。

現代科學似乎總是喜歡將人與自然劃分開來,似乎人從擁有社會性的那壹刻開始就脫離了自然,站在了與自然對立的壹面,甚至把人擺在了比自然更高的地位上。但莊子《齊物論》壹篇的篇名就已經告訴我們,世間萬物包括人,都是壹體的。

因為“齊物論”壹名包含“齊物”、“齊論”兩大方面。其中,“齊物”認為,天地萬物包括人,雖然看似千差萬別,但歸根結底都是齊為壹體,也就是“合壹”的,“合道”的。既然“天”、“人”生而同宗,固成壹體,人又哪裏需要去做到“天人合道”呢?

莊子雲:“既已為壹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壹矣,且得無言乎?”作為人,“無適焉,因是已”,地位無需擺正,思想才是需要擺正的——順應自然,順應與生俱來的“天人合壹”。

作者介紹:

莊子,姓莊,名周,字子休(亦說子沐),宋國蒙人,先祖是宋國君主宋戴公。他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壹。

莊周因崇尚自由而不應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過宋國地方的漆園吏。史稱“漆園傲吏”,被譽為地方官吏之楷模。莊子最早提出“內聖外王”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莊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陰陽”;莊子“三籟”思想與《易經》三才之道相合。

他的代表作品為《莊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等。與老子齊名,被稱為老莊。莊子的想象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壹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他的作品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

據傳,又嘗隱居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稱其著書《莊子》為《南華真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