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最早是出自《禮記·大學》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禮記·大學》中講“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意思是說:只有重視自身修養,才能整頓好家庭,家庭和睦了,才有精力和能力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從而真正讓天下歸心,讓百姓安居樂業。可以把它看作是壹個大德之人的人生價值的最高而且最完美的概括。
要達到“治國”、“平天下”的至高境界,自然非常人所能及,但我們應當把它作為壹種價值追求,而“修身”,則是做人的基本追求。
擴展資料
孔子在《禮記》中說:“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意思是說:不論是皇帝還是普通老百姓,壹切都要以修身作為根本的要求。只有全社會都重視道德教育,有教無類,以修身為教育之本,才能實現國家的治安和強盛。
“修身”,在《論語》中論述得相當精辟,儒家學說中的“仁、義、禮、智、信”無壹不與“修身”有關。修身,壹是修德,二是修智,德才兼備,便是修身的理想結果。而修德又是修身的首要任務。
孔子還說過壹句話叫“君子不器”。意思就是壹個真正的君子從來不是以他的職業素質謀求壹個社會職位為目的的,而是以修身為起點,從內心的完善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