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8年級文言文虛詞題目及答案

8年級文言文虛詞題目及答案

1. 文言虛詞練習

練習壹則:九年級下冊5單元古文虛詞練習辨析下面的壹詞多義詞.為:(1)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 ) (2)夫子何命焉為?( )(3)必為有竊疾矣.( ) (4)公輸盤為我為雲梯( )(5)以牒為械 ( ) (6)今為宮室之美( )(7)妻妾之奉而為之( )見:(1)胡不見我於王 ( ) (2)於是見公輸盤(3)行十日十夜而至於郢,見公輸盤( )然:(1)然,胡不不乎( ) (2)雖然,公輸盤為我造雲梯( )(3)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 )於:(1)舜發於畎畝之中( ) (2)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3)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 (4)萬鐘於我何加焉 ( )(5)所欲有勝於生者( ) (6)欲有求於我也 ( )(7)皆以美於徐公 ( ) (8)皆朝於齊 ( )故:(1)公問其故 ( ) (2)彼竭我盈,故克之( )以:(1)必以分人 ( ) (2)何以戰 ( )(3)欲以子之梁國而嚇邪( ) (4)必以情 ( )參考答案:為:(1)給、替 (2)呢,語氣助詞 (3)是 (4)做、制造 (5)當作(6)為了 (7)接受見:(1)引見 (2)召見 (3)會見然:(1)那麽 (2)這樣,如此 (3)然而於:(1)從 (2)由於 (3)給 (4)對 (5)給 (6)對 (7)比 (8)到故:(1)原因 (2)所以以:(1)把 (2)憑借 (3)用 (4)按照、根據。

2.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文言文復練習:而 文言虛詞

①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如果看到他們的短處自己也有,就聽我的指揮好了。

6、表示修飾關系,(來)盼望皇帝能親自駕臨。

②籍吏民:把它丟在地上,拔出劍砍,可以為師矣,有泉水從旁邊湧出,(所以)來這遊玩並題名的人很多。

8、表示目的關系,來等待將軍,可譯為“但是”“卻”。

①青、表示因果關系。

①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遊褒禪山記》)譯文,不亦說乎?

譯文,這是五霸的功勛啊!”

2,遂絕齊(《屈原列傳》)譯文:我有些憂傷。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好像,如同。

①軍驚而壞都舍。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譯文:劍門關既氣象非凡,也格外高險。壹人來把守,萬人難過關。

③北救趙而西卻秦,即連接狀語,可不譯,就和齊國絕交。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禪山記》)譯文:是因為他們探究、思考得深邃而且廣泛。

3、表示承接關系。

②劍閣崢嶸而崔嵬,壹夫當關,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譯文。

(二)用作代詞: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

7。(《遊褒禪山記》)

譯文:登記官吏人民,封閉了(收藏財物的)府庫,自然會跟妳算帳:耐心地久立遠視,可譯尾“就”“接著”“來”,而且每天對自己檢查反省:但我也後悔跟他出來。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譯文,卻比藍草的顏色還要青

②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就要幫助改正自己與他們壹樣的習慣。"

4、表示轉折關系。

④“學而時習之!

②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誌》)

譯文:老婆婆常對我說:“某個地方,妳的母親就站在那裏。“

(三)通“如”,,譯為“妳”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譯文:妳爸爸回來。(《勸學》)

譯文:聲音並沒有變大,可是人(在遠處也)能聽得很清楚。

5、表示假設關系,而待將軍(《鴻門宴》)

譯文:各位如果有這種意思的話。(《鴻門宴》)譯文:楚懷王起了貪心,有泉側出,而記遊者甚眾,通“爾”,第二人稱,可譯為“如果”“假如”:君子廣泛地學習,問那客人說:北邊援救趙國,西邊打退秦軍,譯為“妳的”;偶爾也作主語,誰能沒有疑惑?

③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譯文:學了知識然後按壹定時間去復習,不也很愉快的嗎?

⑤溫故而知新。可不譯:螃蟹有六只腳,兩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沒有蛇、蟮的洞穴它就無處存身,封府庫:(因為)那下面平坦開闊、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並且”或“而且”:人不是壹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

譯文:復習學過的知識,可從中獲得新的見解與體會了。憑借這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⑥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

②其下平曠。(《赤壁賦》)

譯文,並且信任了張儀,

①縵立遠視。

①蟹六跪而二螯。

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馮婉貞》)譯文,因而不能盡情享受那種遊覽的樂趣,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譯文:靛青,是從藍草中提取的,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勸學》

譯文,使玉鬥破碎,萬夫莫開(《蜀道難》)

譯文,理好衣襟端正地坐著而

(壹)用作連詞

1、表示並列關系。壹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3. 初中文言文虛詞練習

初中常見文言虛詞復習 之 1、用作代詞: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義,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馬說》) 2、用作助詞: (壹)結構助詞,定語的標誌。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

例: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二)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

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後,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輸》) (三)結構助詞。

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壹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四)音節助詞。

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 例:頃之 ,壹狼徑去,其壹犬坐於前。

(《狼》) 3、用作動詞:可譯為“去、往、到”。 例: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 記憶順口溜: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間可譯“的”; 用作動詞“去、往、到”, 用作助詞可不譯。

其 1、用作第三人稱,相當於“他、她、它(們)。例:妻跪問其故。

2、活用為第壹人稱。相當於“我(的)”、“自己(的)。

例:並自為其名。(《傷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難道”、“怎麽”。

例:其真無馬邪?(《馬說》) 4、指示代詞,相當於“那” “這”之類的詞。例: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核舟記》) 5 、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例:蜀之鄙有二僧,其壹貧,其壹富. 記憶順口溜: 其字可代我和他,遠指近指“這”和“那”; 後帶數詞譯“其中”,表示反問譯“難道”。

以 1、作為介詞 表示憑借,譯為“憑、靠” 例:乃入見。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譯為“用、拿、把、按照” 例: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

(“以”後省略介詞賓語。) 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時間處所,譯為“在、從” 例: 2、作為連詞 表示並列、承接、修飾“以”相當於“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長(《 墨池記》) 表示目的譯為“來、用來” 例: 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於”。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嶽陽樓記》) 表示範圍譯為“到” “已”,已經。 例:固以怪之矣。

記憶順口溜: “以”作介詞“把、拿、用”, 因為、按照、在、憑、從; 又作連詞如同“而”, 偶爾通假要分清。 於 1、對,對於。

向 例:貧者語於富者曰。 2、在,從 例:茍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出師表〉) 3、與,跟,同。 例: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

4、到 例:指通豫南,達於漢陰。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壹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

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茍得也。(〈魚我所欲也〉) 6、被 例:受制於人 記憶順口溜: 於字可譯到、在、從,也可翻作對、與、同; 形容詞後表比較,動詞之後表被動。

而 1、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又”、“和”或不譯。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表示承接關系,相當於“而且”、“並且”、“就”或不譯。 例: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轉折關系,相當於“然而”、“可是”、“卻”。例: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動詞和狀語,相當於“著”、“地”等,或不譯 。

例: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醉翁亭記〉) 記憶順口溜: 而作連詞要分清,並列承接與轉折; 承譯“接著“轉譯“但”, 狀語後頭表修飾。

雖 連詞“雖”在文言文中主要有兩種用法。 1、表示假設,可譯為“即使”。

例:雖千裏弗敢易也,豈止五百裏哉(《唐雎不辱使命》) 2、表示轉折,可譯為“雖然”。例: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然 1、代詞 起指示作用,譯作“這樣”、“如此”。例:父利其然也(《傷仲永》)。

2、連詞 表轉折關系,譯作“然而”、“但是”等。例:然足下蔔之鬼乎(《陳涉世家》) 3、助詞 分兩種情況: ①用在形容詞之後,作為詞尾,可譯作“…的樣子”、“…地”。

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②用於句尾,常與“如”“若”連用,構成“如…然”“若…然”格式,“…的樣子”“像…似的”。例: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核舟記》) 註意:容易出錯的地方 1.用法詞性混為壹談 2.古今詞語詞義詞性混為壹談 3.不同虛詞因意義、用法相近而誤 4.同壹虛詞因意義、用法不同而誤 練習壹則:九年級下冊5單元古文虛詞練習辨析下面的壹詞多義詞。為:(1)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 ) (2)夫子何命焉為?( )(3)必為有竊疾矣。

( ) (4)公輸盤為我為雲梯( )(5)以牒為械 ( ) (6)今為宮室之美( )(7)妻妾之奉而為之( )見:(1)胡不見我於王 ( ) (2)於是見公輸盤(3)行十日十夜而至於郢,見公輸盤( )然:(1)然,胡不不乎( ) (2。

4. 8年級課外古文閱讀及答案

(壹)唐子西雲:“詩初成時,未見可訾(詆毀,指責)處,姑置之。

明日取讀,則瑕疵百出,乃反復改正之。隔數日取閱,疵累又出,又改正之。

如此數四,方敢示人。”此數言,可謂知其難而深造之者也。

余雲:“知壹重非,進壹重境;亦有生金,壹鑄而定。” 詩改壹字,界判人天,非個中人不解。

齊己《早梅》雲:“前村深雪裏,昨夜幾枝開。”鄭谷曰:“改‘幾’為‘壹’字,方是早梅。”

齊乃下拜。某作《禦溝》詩曰:“此波涵帝澤,無處濯塵纓。”

以示皎然。皎然曰:“‘波’字不佳。”

某怒而去。皎然暗書壹“中”字在手心待之。

須臾,其人狂奔而來,曰:“已改‘波’字為‘中’字矣。”皎然出手心示之,相與大笑。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1)姑置之 (2)方敢示人 (3)無處濯塵纓 (4)某怒而去 2下列黑體字與“皎然暗書壹“中”字在手心待之”中的“書”用法不同的壹項是( ) A婦撫兒乳 B處處誌之 C親賢臣,遠小人 D策之不以其道 3請將文中畫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1) 明日取讀,則瑕疵百出 (2)須臾,其人狂奔而來 4文中鄭谷認為“改‘幾’為‘壹’字,方是早梅”,為什麽? 5兩文的內容都與作詩有關,但各有側重,請分別概括。 (二)唐太宗論弓矢上①謂太子少師②蕭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數,自謂無以加,近以示弓工③,乃曰‘皆非良材’。

朕問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則脈理皆邪④,弓雖勁而發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朕以弓矢定四方,識之猶未能盡,況天下之務,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書內省⑤,數延見,問以民間疾苦,政事得失。(選自《資治通鑒 唐紀》)註釋:①上:君主,這裏指李世民。

②太子少師:指教皇太子讀書的官員。③弓工:造弓的工匠。

④邪:不正。⑤:更宿中書內省:輪流在中書內省值班休息。

更,輪流。中書內省,屬朝廷決策的機構。

1解釋下列黑體字。(1)朕少好弓矢 (2)皆非良材 (3)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4)數延見 2 選出與“問以民間疾苦”中的“以”意思相同的壹項( )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以塞忠諫之路也 C皆以美於徐公 D咨臣以當世之事 3從這個語段中,妳可以看出唐太宗是壹位怎樣的君主? (三)鮑君昔有人設罝①以捕獐,得而未覺.有行人竊取之,猶念不仁,乃以鮑魚置罝中而去.本主來,於罝中得鮑魚,怪之以為神,不敢持歸.於是置屋立廟,號為鮑君.後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謂有神.積七八年,鮑魚主過廟下,問其故,人具為說.乃曰:“此是我鮑魚,何神之有?”於是乃息. 註:①罝:網,用以捕鳥獸. 1解釋文中黑體字。

(1)乃以鮑魚置罝中而去 (2)問其故 2用現代漢語解釋文中畫線的句子。此是我鮑魚,何神之有? 3本主“不敢持歸“的原因是什麽? 4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麽道理? (四)王安石待客王安石在相位,子婦之親①蕭氏子至京師②,因謁公,公約之飯。

翌日,蕭氏子盛服而往,意為公必盛饌③。日過午,覺饑甚而不敢去。

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④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⑤,初供胡餅兩枚,次供豬臠⑥數四,頃即供飯,旁置菜羹而已。

蕭氏子頗驕縱,不復下箸,惟啖⑦胡餅中間少許,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愧而退。

註釋:①子婦之親:兒媳婦家的親戚。②京師:京城。

③饌:準備食物。④果蔬:泛指菜肴。

⑤酒三行:指喝了幾杯酒。⑥臠:切成小塊的肉。

⑦啖:吃。 1解釋下列句中的黑體字。

(1)因謁公 (2)覺饑甚而不敢去 (3)旁置菜羹而已 (3)公取自食之 2下列句中黑體字理解錯誤的壹項是( ) A方命坐(才) B蕭氏子頗驕縱(很,非常) C惟啖⑦胡餅中間少許(只) D其人愧而退(表轉折,但是) 3用現代漢語解釋文中畫線的句子。果蔬④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4王安石具有什麽品質?根據文意,用自己的話簡要回答。 (五)田不滿怒斥髑髏田不滿夜行失道,誤經墟墓間,足踏壹髑髏,髑髏作聲曰:“毋敗我面,且禍爾!”不滿戇且悍,叱曰:“誰遣爾當路?” 髑髏曰:“人移我於此,非我當路也.”不滿又叱曰:“爾何不禍移爾者?” 髑髏曰:“彼運方盛,無如何也.”不滿笑且怒曰:“豈我衰耶?畏盛而淩衰,是何理耶?” 髑髏作泣聲曰:“君氣亦盛,故我不敢祟,徒以虛詞恫喝也.畏盛淩衰,人情皆爾,君乃責鬼乎?哀而撥入土窟中,公之意也.”不滿沖之竟過.惟聞背後嗚嗚聲,卒無他異.(選自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註釋:髑髏{獨樓}:死人的頭骨,即骷髏。

1解釋下列句中黑體字詞。毋敗我面,且禍爾敗: 禍: 2“且禍爾”與“戇且悍”中的“且”,分別作何解釋? 3翻譯文中畫線句。

爾何不禍移爾者? 4作者寫這段誌怪文字的用意是為了批評怎樣的社會現象?請從原文中找出最關鍵的壹句話。 參考答案 (壹) 1(1)放置,放下(2)給……看,讓……看(3)洗,洗滌(4)離開 2C 3(1)第二天拿出來讀壹讀,就發現毛病很多。

(2)壹會兒,那個又狂奔回來。 4“壹”字表明梅花只開壹枝,極言數量之少;也可能是第壹枝,更能體現“早”的特點。

5前文:作詩要反復修改;後文:作詩煉字很重要。 (二) 1(1)喜愛,愛好(2)全,都(3)從前(4)屢次,多次 2D 3關心民間疾苦,善於治理。

5. 文言虛詞練習

練習壹則:九年級下冊5單元古文虛詞練習辨析下面的壹詞多義詞。

為:(1)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 ) (2)夫子何命焉為?( )(3)必為有竊疾矣。 ( ) (4)公輸盤為我為雲梯( )(5)以牒為械 ( ) (6)今為宮室之美( )(7)妻妾之奉而為之( )見:(1)胡不見我於王 ( ) (2)於是見公輸盤(3)行十日十夜而至於郢,見公輸盤( )然:(1)然,胡不不乎( ) (2)雖然,公輸盤為我造雲梯( )(3)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 )於:(1)舜發於畎畝之中( ) (2)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3)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 (4)萬鐘於我何加焉 ( )(5)所欲有勝於生者( ) (6)欲有求於我也 ( )(7)皆以美於徐公 ( ) (8)皆朝於齊 ( )故:(1)公問其故 ( ) (2)彼竭我盈,故克之( )以:(1)必以分人 ( ) (2)何以戰 ( )(3)欲以子之梁國而嚇邪( ) (4)必以情 ( )參考答案:為:(1)給、替 (2)呢,語氣助詞 (3)是 (4)做、制造 (5)當作(6)為了 (7)接受見:(1)引見 (2)召見 (3)會見然:(1)那麽 (2)這樣,如此 (3)然而於:(1)從 (2)由於 (3)給 (4)對 (5)給 (6)對 (7)比 (8)到故:(1)原因 (2)所以以:(1)把 (2)憑借 (3)用 (4)按照、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