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也是壹種對等網絡支付系統和虛擬計價工具,被壹些人稱為數字貨幣,最早在2009年由化名的開發者中本聰以開源軟件形式推出。由於其采用密碼技術來控制貨幣的生產和轉移,因此比特幣也被認為是壹種加密電子貨幣(Cryptocurrency)。在壹般情況下,首字大寫的“Bitcoin”是指其所使用的科技和網絡,而首字小寫的“bitcoin”才是指貨幣本身。
比特幣是經由壹種稱為“挖礦”的過程產生,參與者通過處理交易驗證和記錄來獲取作為手續費的比特幣,或取得新產出的比特幣。用戶利用個人計算機、移動設備或網絡上的電子錢包軟件來交易比特幣。比特幣可經由挖礦取得,也可用來交換貨物、服務,以及其他貨幣。
比特幣概念由中本聰(化名)在2008年提出。隨後,他以公開對等、***識主動性的理念為基準, 把密碼學原理、對等網絡技術和開源軟件相結合,開發出能自我完善的、免費的比特幣應用體系;2009年1月3日,比特幣問世。經過比特幣社區成員們不懈地努力,其應用系統不斷完善,從而使認可、使用、參與的個人、組織和企業在全球迅速增加;同時,重視它的國家和其權威機構也越來越多,使之成為壹個適應於互聯網時代的、獨立於傳統金融系統的新型金融生態體系。
與權威貨幣不同,比特幣運行機制不依賴中央銀行、政府、企業的支持或者信用擔保,而是依賴對等網絡中種子文件達成的網絡協議,去中心化、自我完善的貨幣體制,理論上確保了任何人、機構、或政府都不可能操控比特幣的貨幣總量,或者制造偽幣。它的貨幣總量按照設計預定的速率逐步增加,增加速度逐步放緩,並最終在2140年達到2100萬個的極限。比特幣應用體系的防偽、抗通脹和安全,也不靠國家來維護,而是靠對等網絡技術和參與者的***識主動性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