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的意思為: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麽高;不面臨深澗,就不知道地多麽厚。
出處:秦·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白話釋義: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從藍草裏提取的,然而卻比藍草的顏色更青;冰,是水凝結而成的,然而卻比水更寒冷。
木材筆直,合乎墨線,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彎曲成車輪,(那麽)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到)如圓規畫的壹般的標準了,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幹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為這樣的。
所以木材經墨線比量過就變得筆直,金屬制的刀劍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博地學習,並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麽他就會智慧明理並且行為沒有過錯了。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麽高;不面臨深澗,就不知道地多麽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遺教,就不知道學問的博大。
擴展資料寫作背景:
戰國時期,奴隸制度進壹步崩潰,封建制度逐步形成,歷史經歷著劃時代的變革。許多思想家從不同的立場和角度出發,對當時的社會變革發表各自的主張,並逐漸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別,歷史上稱之為“諸子百家”。
諸子百家紛紛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主張,批評別人,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荀子是戰國後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認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但人們可以用主觀努力去認識它,順應它,運用它。為了揭示後天學習的重要意義,他創作了《勸學》壹文。
文章簡介:
《勸學》在寫作上的壹大特色是通過比喻闡述道理、證明論點。全文除少數地方直接說明道理外,幾乎都是比喻。文中運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見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說得明白、具體、生動,深入淺出,使讀者容易接受。
有時作品集中了好些並列的比喻,從同壹角度反復地說明問題。這種手法,在修辭上叫做“博喻”。文中比喻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時用同類事物設喻,從相同的角度反復說明問題,強調作者的觀點。例如: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積土成山,積水成淵。
有時將兩種相反的情況組織在壹起,形成鮮明的對照,讓讀者從中明白道理。例如將騏驥與駑馬對照,朽木與金石對照。設喻方式有時先反後正,有時先正後反,內容各有側重,句式也多變化,讀者毫無板滯之感。
有的比喻,單說比喻而把道理隱含其中,讓讀者思考。如“青出於藍”“冰寒於水”。有的先設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有的先設比喻,引出道理後,再用另外的比喻進壹步論證。
如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作進壹步論證。如此層層推進,上下呼應,使本身表現力很強的比喻,更充分持發揮作用,因而把道理闡述得十分透徹。
再說,由於運用比喻,文章的語言顯得具體形象、精練有味。而且,隨著用比的連續和手法的變換,形成整齊而又富於變化的句式,產生鏗鏘起伏的節奏,表現出荀子諄諄勸學的激情。因此,這不僅是壹篇出色的古代教育論文,而且可以當作壹篇文學作品來欣賞。
在文章中,作者有時又采用對比的方法,將兩種相反的情況組織在壹起,形成鮮明對照,以增強文字的說服力。
例如,在強調學習必須持之以恒、用心專壹時,他不但用了壹些並列的比喻,也用了好些相反相成的比喻,他列舉了“騏驥壹躍,不能十步”和“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和“鍥而不舍,金石可鏤”;以及“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的蚯蚓,竟能在地下來去自如,而“六跪而二螯”的螃蟹,卻連壹個容身的小洞也掘不好。這就表明,“積”與“不積”所產生的效果是截然相反的。在荀子哲學思想中,“積”字是壹個重要觀點。
荀子認為,要學有所成,必須堅持不懈地進行積累。壹個人長期耕田(“積耨耕”),就會成為農夫,長期砍砍削削(“積削”),就會成為工匠;長期販賣貨物(“積反貨”),就會成為商賈;長期學習禮義(“積禮義”),就會成為君子。
聖人也只不過是“人之所積”。這就好像越人安越,夏(中原)人安夏那樣,習慣成自然而已。了解了荀子這壹思想觀點的重要意義,就不難懂得,他為什麽要費那麽大的力氣,選擇那麽多比喻,不憚煩地對讀者進行諄諄教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