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wéi rén zǐ fāng shào shí qīn shī yǒu xí lǐ yí
解釋做兒女的,從小時候就要親近老師和朋友,以便從他們那裏學習到許多為人處事的禮節和知識。
啟示學會親近好的老師、好的朋友,並從他們身上學到許多有益的經驗和知識。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能不斷地豐富自己的頭腦。
註釋子:做人的孩子或兒女。 方:正當,剛,正值。 少時:小時侯。 親:親近。 師:良師。 友:益友。 習:學習。 禮儀:禮節儀態。
香九齡 能溫席 孝於親 所當執
拼音xiāng jiǔ líng néng wēn xí xiào yú qīn suǒ dāng zhí
解釋東漢人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孝敬父親,替父親暖被窩。這是每個孝順父母的人都應該實行和效仿的。
啟示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孝敬父母,這是做人的準則。要知道父母的甘苦,才能孝順父母,並激勵自己刻苦學習。
註釋香:黃香,東漢時代的江夏(今湖北)人。傳說他九歲時就懂得孝順父母。冬天用自己的身體暖和父母的被窩,夏天為父母扇涼枕席。他是“二十四孝”中的壹個孝子。 齡:歲。 溫:暖,暖和。 親:指父母。 執:遵循,應該做的事。
故事東漢時,有個九歲的小孩——黃香。他非常的孝順父親,為了不讓父親太勞累,所有的家務事都是由自己動手做的。夏天時,他會用扇子把席子給扇涼了,再請父親上床睡覺。天氣變冷了,黃香總會在父親睡覺前,把被窩躺暖之後,才讓父親入睡。黃香這種孝行,沒有多久便傳遍了整個縣城,大家都誇黃香是個孝順的孩子。這種孝順的行為,的確很令人欽佩
融四歲 能讓梨 弟於長 宜先知二
拼音róng sì suì néng ràng lí dì yú zhǎng yí xiān zhī
解釋漢代人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這種尊敬和友愛兄長的道理,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
啟示從尊敬友愛兄長開始,培養自己的愛心。要以友善的態度對待他人,就不應該計較個人得失,才會受到別人的尊敬和歡迎,也才會感受到他的溫暖。
註釋融:孔融,東漢時魯國(今山東)人,孔丘的後代,三國時代儒家學派的人物。他四歲時同兄弟壹起吃梨,他先拿小的,把大的讓給哥哥。後為北海太守,但他因反曹操被殺害。 弟:通悌,指尊重兄長的道德規範。 長:兄長。
故事東漢時,有個叫孔融的小孩。有壹天,父親的朋友送來壹簍子的梨子,父親要孔融拿壹個去吃,孔融就在壹堆梨子裏挑了壹個最小的,父親很訝異地對他說:“孩子,妳怎麽不挑大的,反而挑個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說:“爹,我的年紀最小,應該吃最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孔融這種友愛兄長的行為,的確很值得我們效法。
首孝悌 次見聞 知某數 識某文三
拼音shǒu xiào tì cì jiàn wén zhī mǒu shù shí mǒu wén
解釋壹個人首先要學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愛的道理,接下來是學習看到和聽到的知識。並且要知道基本的算術和高深的數學,以及認識文字,閱讀文學。
啟示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是做人的基礎;能文會算是做人的本錢。要做壹個德才兼備的人,就必須這從兩點做起。
註釋首:為首,首要。 孝:孝敬父母。 弟:通悌,指尊重兄長。 次:其次。 見聞:學習看到或聽到的知識。知:知道、了解。 某:指代人或事物。 數:數目。 文:文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