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歷史學家虞預所著的《會稽典錄》中記載了這樣壹個故事,說的是東漢時期的著名孝女曹娥。
曹娥的父親曹盱是個巫祝,每到祭祀的大日子他都要親自出面主持祭祀工作。
東漢漢安二年五月五日,這是壹年壹度的端午佳節,曹盱駕著船在舜江中恭迎潮神伍君,誰知壹個不慎,他竟跌入江中,數日不見其屍。
曹盱發生意外的時候,曹娥只有十四歲,聽見父親失事的噩耗,曹娥悲痛不已,為了找到父親的屍體,她晝夜不停地在江邊尋找,但是始終都未找到。
十七天時間過去了,曹娥再次來到江邊,她沈默了壹瞬,接著便義無反顧的跳入江中。江水太急,人們想救她也來不及。
五天之後,曹娥的屍體漂浮上來,人們看到她的屍體抱著父親的屍體,她終於找到了她的父親,雖然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孝女曹娥的故事感動了無數人,人們為了紀念曹娥,便將曹娥溺死的那條江改名為曹娥江。
後來,上虞縣長度尚也聽聞了曹娥的事跡,被曹娥所感動,於是下令改葬曹娥於江南道旁,還讓自己的門生邯鄲淳為曹娥作誄辭,刻石立碑,以表彰她的孝烈。
東漢末年,奇才蔡邕專程訪之,由於到達的時候是晚上,看不見,他就用手摸著閱讀碑文內容,最後還題八字於碑陰:“黃絹幼婦外孫齏(jī)臼”。這是壹個謎面,謎底是絕妙好辭。
朝代更叠,到了宋代,宋代皇帝為了宣揚孝道,大力褒揚曹娥,宋哲宗還專門敕建了高大輝煌的曹娥正殿;宋徽宗則敕封曹娥為靈孝夫人。
明朝時期,明太祖朱元璋也對曹娥的事跡早有耳聞,他派朝廷官員專程去祭奠曹娥,還請劉伯溫親自撰寫誄文。
清朝時期,嘉慶皇帝敕封曹娥為福應夫人;同治皇帝則加封曹娥為靈感夫人,還欽賜“福被曹江”匾額。
五月初五是每年的端午節,因為曹娥的事跡發生在端午節,所以後人便在端午節這天紀念曹娥。但是,眾所周知的是,端午節還紀念著名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除了屈原,還有伍子胥、介子推等人。他們的故事都很感人,但大多數人只知道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
其實,曹娥的行為用不同的眼光去看有不同的解釋,她父親意外去世,她很傷心,所以也跳江自殺了。中國自古以來便推崇孝道,統治者們也都講求以孝治國,曹娥的事跡剛好是孝行中的典範,很有引人深思的意義,所以他們便不遺余力的宣揚曹娥的事跡,讓曹娥徹底出了名,真正的流芳千古了。
但是,站在曹娥死去的父親的角度上想的話,這就是另外壹番見解了,哪個父母不希望兒女平平安安的呢,曹娥的父親肯定希望曹娥好好活下去的!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生命誠可貴,珍愛生命是對生命最起碼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