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師說》全文翻譯及原文

《師說》全文翻譯及原文

《師說》的作者是唐代文學家韓愈。文章闡說從師求學的道理,諷刺恥於相師的世態,教育了青年,起到轉變風氣的作用。文中列舉正反面的事例層層對比,反復論證,論述了從師表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於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鬥爭精神,也表現出作者不顧世俗獨抒己見的精神。

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翻譯:

古代求學的人壹定有老師。老師,是可以依靠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從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就最終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早於我,我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生在我後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於我,我也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因此,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想要人沒有疑惑難啊!古代的聖人,他們超出壹般人很遠,尚且跟從老師而請教;現在的壹般人,他們的才智低於聖人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聖人就更加聖明,愚人就更加愚昧。聖人之所以能成為聖人,愚人之所以能成為愚人,大概都出於這吧?人們愛他們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於他自己呢,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塗啊!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他們讀書,幫助他們學習斷句的,不是我所說的能傳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難問題的。壹方面不通曉句讀,另壹方面不能解決疑惑,不通曉文句的去向老師請教,有疑惑不能理解的卻不向老師請教;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我沒看出那種人是明智的。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就成群聚在壹起譏笑人家。問他們為什麽譏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覺得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了。”唉!古代那種跟從老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從這些話裏就可以明白了。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們不屑壹提,現在他們的見識竟反而趕不上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他們的賢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說:“幾個人壹起走,其中壹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因此學生不壹定不如老師,老師不壹定比學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齡十七,喜歡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地學習了,不受時俗的拘束,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的途徑,寫這篇《師說》來贈送他。

註釋

學者:求學的人。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釋疑難問題的人。所以,用來……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傳授。業,泛指古代經、史、諸子之學及古文寫作。惑,疑難問題

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識和道理。《論語·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知,懂得。

其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當於“於”,與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聞:聽見,引申為知道,懂得。

從而師之: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師,意動用法,以……為師。從師,跟從老師學習。

吾師道也: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師:學習。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哪裏去考慮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庸,發語詞,難道。知,了解、知道。之,取獨。

是故:因此,所以。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意思說哪裏有道存在,哪裏就有我的老師存在。

師道:從師的傳統。即上文所說的“古之學者必有師”。

出人:超出壹般人。

眾人:壹般人。

下:不如,名作動。

恥學於師:以向老師學習為恥。恥,以……為恥

是故聖益聖,愚益愚:因此聖人更加聖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發。

於其身:對於他自己。身,自身、自己。

惑矣:(真是)糊塗啊!

彼童子之師:那些教小孩子的(啟蒙)老師。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dòu):教給他書,(幫助他)學習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習,使……學習。其,指書。句讀,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辭休止和停頓處。文辭意盡處為句,語意未盡而須停頓處為讀(逗)。古代書籍上沒有標點,老師教學童讀書時要進行句讀(逗)的教學。

句讀之不知:不知斷句風逗。與下文“惑之不解”結構相同。之,提賓標誌。

或師焉,或不焉:有的(指“句讀之不知”這樣的小事)從師,有的(指“惑之不解”這樣的大事)不從師。不,通“否”。

小學而大遺:學了小的(指“句讀之不知”)卻丟了大的(指“惑之不解”)。遺,丟

棄,放棄。

巫醫:古時巫、醫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禱為職業的人。

百工:各種手藝。

相師:拜別人為師。

族:類。

曰師曰弟子雲者:說起老師、弟子的時候。

年相若:年歲相近。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覺得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了。足,可,夠得上。盛,高大。諛,諂媚。

復:恢復。

君子:即上文的“士大夫之族”。

不齒:不屑與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乃:竟,竟然。

其可怪也歟:難道值得奇怪嗎。其,難道,表反問。歟,語氣詞,表感嘆。

聖人無常師: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常,固定的。

郯(tán)子:春秋時郯國(今山東省郯城縣境)的國君,相傳孔子曾向他請教官職。

萇(cháng)弘:東周敬王時候的大夫,相傳孔子曾向他請教古樂。

師襄:春秋時魯國的樂官,名襄,相傳孔子曾向他學琴。

老聃(dān):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時楚國人,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相傳孔子曾向他學習周禮。聃是老子的字。

李氏子蟠(pán):李家的孩子名蟠。李蟠,韓愈的弟子,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進士。

六藝經傳(zhuàn)皆通習之:六藝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的學習了。六藝,指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儒家經典。《樂》已失傳,此為古說。經,兩漢及其以前的散文。傳,古稱解釋經文的著作為傳。通,普遍。

不拘於時:指不受當時以求師為恥的不良風氣的束縛。時,時俗,指當時士大夫中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於,被。

余嘉其能行古道:贊許他能遵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嘉:贊許,嘉獎。

貽:贈送,贈予。

賞析

《師說》是韓愈的壹篇著名論文。據方成珪《昌黎先生詩文年譜》考證,此文作於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這壹年,韓愈35歲,任國子監四門博士,這是壹個“從七品”的學官,職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壇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導的“古文運動”也已經開展,他是這個運動公認的領袖。這篇文章是針對門第觀念影響下“恥學於師”的壞風氣寫的。門第觀念源於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後,形成了以士族為代表的門閥制度,重門第之分,嚴士庶之別,士族的子弟,憑高貴的門第可以做官,他們不需要學習,也看不起老師,他們尊“家法”而鄙從師。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廢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為區分門第的標準。這對擇師也有很大的影響,在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就普遍存在著從師“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心理。韓愈反對這種錯誤的觀念,提出以“道”為師,“道”在即師在,這是有進步意義的。與韓愈同時代的柳宗元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由此可以看出《師說》的寫作背景和作者的鬥爭精神。

對恥學於師,文章連續用了三個對比。第壹,古今對比,闡明恥學於師違背聖人之道,其後果只能是更加愚昧。第二,將同壹個人既明於擇師教子的必要,卻又不明於自己從師的必要,把這兩種完全矛盾的做法加以對比,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揭示那些人確實糊塗不通道理。第三,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的對比,進壹步道出士大夫的錯誤心理,發人深省地指出兩種人的地位與智能的反差,更令人幡然醒悟。

創作背景

《師說》大約是作者於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802),在京任國子監四門博士時所作。貞元十七年(801),辭退徐州官職,閑居洛陽傳道授徒的作者,經過兩次赴京調選,方於當年十月授予國子監四門博士之職。此時的作者決心借助國子監這個平臺來振興儒教、改革文壇,以實現其報國之誌。但來到國子監上任後,卻發現科場黑暗,朝政腐敗,吏制弊端重重,致使不少學子對科舉入仕失去信心,因而放松學業;當時的上層社會,看不起教書之人。在士大夫階層中存在著既不願求師,又“羞於為師”的觀念,直接影響到國子監的教學和管理。作者對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李蟠的提問撰寫這篇文章,以澄清人們在“求師”和“為師”上的模糊認識。

文言知識

壹、通假字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受:通“授”,傳授,講授

②或師焉,或不焉

不:通“否”,表否定

二、壹詞多義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

②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名詞,擅長某種技術的人或者是樂師)

③吾師道也:(名詞做動詞,學習)

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名詞作動詞,從師)

⑤吾從而師之:(意動用法,以……為師)

⑥則恥師:(動詞 拜師)

⑦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 老師)(者也判斷句)

①擇師而教之:(代詞,指代人)

②郯子之徒:(代詞,這)

③古之學者:(結構助詞,表示修飾或領屬關系,譯為“的”)

④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結構助詞,用在定語和名詞性的中心語之間,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的”。)(不是“取消句子獨立性”。因為“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謂之間的,即“之”後必是動詞;而兩個“所存”是“所詞短語”,“所詞短語”都是名詞性的。)

⑤句讀之不知:(賓語前置標誌)

⑥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代詞,代指前面的“六藝經傳”,譯為它們。這是賓語前置句式)

⑦士大夫之族:(這些人)

⑧古之聖人:(的)

⑨師道之不復:(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義)

⑩吾從而師之:(代詞,他)

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詞,道理)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代詞,翻譯為“這些”)

①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人稱代詞,他)

②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指示代詞,那(些))

③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人稱代詞,他們)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人稱代詞,他們的)

⑤聖人之所以為聖……其皆出於此乎:(語氣副詞,表猜測,大概)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稱代詞,他們的)

⑦其可怪也歟:(語氣副詞,表揣測)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疑難問題)

②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形容詞,糊塗)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道理)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名詞,風尚)

③吾師道也:(名詞,道理)

④道相似也:(名詞,道德學問)

乎①其皆出於此乎? (語氣助詞,表推測,吧)

②生乎吾前:(介詞,表時間,在)

③固先乎吾:(介詞,表比較,比)

①恥學於師:(介詞,表示處所、方向,從、向)

②其皆出於此乎? (介詞,表示處所、方向,從、在)

③於其身也:(介詞,表示對象,對,對於)

④師不必賢於弟子:(介詞,表示比較,比)

⑤不拘於時:(介詞,表示被動,受,被)

①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動詞,傳授)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流傳)

③六藝經傳:(名詞,傳文)

①孰能無惑:(沒有)

②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無論)

①則恥師焉:(文言助詞,沒有實際意義)

②或師焉或不焉:(助詞:不譯)

③猶且從師而問焉:(代詞:相當於“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