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更半夜的三更指的是晚上11點到淩晨1點。
在古代把夜晚分成五個時間段,壹更相等於現在的2個小時,壹更指晚上7點至9點,二更指晚上9點至11點,三更指晚上11點至次日淩晨1點,四更指淩晨1點至3點,五更指淩晨3點至5點。古代把壹晝夜劃分為十二時辰,用十二地支表示,在西周時就已使用。
在漢代將十二時辰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以夜半11點至1點為子時,1至3點為醜時,3至5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古代時間的叫法:
壹、二十四時辰制
宋朝以後把十二時辰中每個時辰平分為初、正兩部分,這樣,子初、子正、醜初、醜正......依次下去,恰為二十四時辰,同現在壹天二十四小時時間壹致。
二、十時辰制
出現於先秦。晝夜各五分。據《隋書.天文誌》,晝為朝、禺、中、晡、夕;夜為甲、乙、丙、丁、戊(後用五更來表示)。即更點———古代把晚上戌時作為壹更,亥時作為二更,子時作為三,醜時為四,寅時為五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