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石寨頂東頭,伸出壹道約100米的山梁, 山梁盡頭有由兩塊砂巖相疊構成的壹座觀景臺。基座巖石面積約20平方米, 高5米左右;疊其上的巖石主10米,頂部為直徑約5米的平臺,周圍鐵欄圍護,壹古松似傘,挺立其上。下臨幽谷,上頂雲天。置身臺上,頭上白雲飄拂,腳下幽谷翠峰。雨天雲霧彌漫,周邊峰頂無窮變幻。皓月當空時,立於平臺上,滿天星鬥似伸手可摘。1993年11月28日,時任國務委員兼國家經委主任的張勁夫同誌,那天清晨,天邊上還殘留著幾顆星星,便迫不及待爬上這座石臺,而對足下千百座石峰,信口吟詩道:“千峰竟秀,萬木蔥籠,琳瑯滿目,美不勝數。雖非大上,不似人間,借以喻此,不為過也。”為之命名。黃石寨東沿有壹向外突出半截懸空的圓弧形觀景臺,因所處位置極高,臨百丈深淵,故名摘星臺。臺上可容10余人。置身高臺,環繞四周, 但見風雲滾動,林泉奔突,奇峰異石,赴入眼底,遠水近景壹覽無遺,大有“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 之勝。
五指峰
“橫看成嶺惻成峰”,換壹個角度來看摘星臺上望到的那壹片山峰。其中五支石峰壹字排開,形狀好像手指是五根並列的石柱,長短不齊,間隔有致,極像伸開的五個手指。當地人說這是如來佛的手指,人稱五指峰。
天橋遺墩
黃石寨西北崖沿上,6座高達200多米的橢圓形石柱,呈南北向壹字排開在黃石寨與袁家界之間約3000米長的溝谷中。石柱大小和間距相當,柱頂皆為平臺,似壹排橋墩。中間兩墩稍高,兩邊漸次降低。各柱頂可連成壹條弧線,氣勢滿壑,似壹江怒濤,橋墩時降時現。若逢東邊日出西邊雨時,便如絢麗壯闊的彩虹南北飛架,與橋墩形成雙美合壁的奇觀。黑樅堖左側,黃石寨與袁家界之間幽谷深澗裏,並排矗立著六座高數百米平頂巖峰,宛若壹排被揭去橋面的橋墩,又象齊天大聖曾經碰壁的如來佛五指仙山。經風雨千年剝蝕割形成今日神奇景觀,山墩頂平面系古夷平面的可靠證據。
夫妻巖
沿田家臺後坡石徑上行約400米, 有壹座依山而立的 觀景臺。站立臺上,見對面200多米處兩峰相依, 酷似壹對夫妻並肩而立,五官俱全,面向東南。那峰頂的樹木花草恰似他倆的頭發和頭飾,二人臉面凈明晰。乃土家古代愛神所化。傳說觀賞後,新婚夫婦忠貞不渝,年老夫婦煥發青春,反目夫婦重歸於好。
杉林幽徑
從前山登黃石寨,上完百步石級,便進入壹大片茂密的原始次森林,遊道兩旁,杉林疏密有致,濃蔭匝地,時有山風習習,徜徉在杉林幽徑 之中,令人神清氣爽,心境平和。
丹葫蘆
羅漢巖上百米的大巖屋邊, 筆立著壹座園柱狀的石峰,兩頭大,中間小,活像壹個葫蘆。 葫蘆頸上幾株紅楓,金秋之際,乍看有如紅綢帶,故得“丹葫蘆”之稱。
南天門
登黃石寨山路東南側有十多平方米 傾斜巖峰與千韌石壁拱成壹門,面南洞開。石徑穿門而過,門孔狹窄幽深;兩邊野樹簇擁,門外雲蒸霞蔚,頗有神話中南天門之尊。更奇者,於南天門右側挺出怪石壹尊,與人體形相仿,高約20米,形態威武、凜凜肅立,如同把守天門將軍。
天然壁畫
在臨近黃石寨極頂時,回頭遠眺,但見腰子寨沿絕壁上水漬流痕構成壹幀充滿土家風情的天然壁畫:典型的土家吊腳樓掩映在綠樹叢中,伴牛的兒童沿石級小路正向木層走去,只見壹路小橋流水,斜陽古道,在竹林中時隱時現……
六奇閣
在黃石寨絕頂,高3層, 以張家界 山奇、水奇、雲奇、石奇、植物奇及珍禽異獸之奇名之,為黃石寨最佳鳳景處,1991年10月竣工。
黑樅堖
自黃石寨東向北行500米, 隔深澗弱向遠望,但見數十畝面積的巖峰臺地壹塊,壁立於幽深峽谷之中。臺地上面陡峭如削,可望而不可及,其上長滿高大蔥郁的古林和眾多喬木,黑黝黝壹大片。 原始森林中自古無人涉足。
霧海神龜
黃石寨西沿下山處,有壹塊長約5米,寬、高各2米左右的橢圓形巖石, 極象壹只大龜 伏在石峰頂平臺上。細長的龜頭朝前伸出,龜背微微隆起,腳爪蜷曲著地。每當雲湧霧漫之時,每當雲霧繚繞時,它探頭探腦,慢慢蠕動,龜巖時隱時現,分外離奇。人稱霧海金龜。
西天門
從金龜巖下山,有壹狹窄奇險的卡門,兩則石壁陡絕,崖頂古松虬曲,壹條石砌小路居中穿過。此門常被雲封霧鎖,人行至此,飄然若仙, 故有西天門之稱。
龍頭峰
從金龜巖下行300米東望, 可見壹石峰突兀高聳,形如壹條昂首長嘯怒視天空的蛟龍, 故名“龍頭峰”。
海螺峰
於龍頭峰側,有壹座20多米高的石 柱,下半截碩大無比,上半截卷旋而小,通體呈扭曲盤繞狀,酷似海螺。
手掌峰
站在龍頭峰下遊道向南遠望,有壹淩空伸展的掌形山峰,其上排開5個小石柱, 酷似人的手指,故稱手掌峰。
前花園
前花園在黃石寨東面,壹條豁朗的山谷,有數十座小巧石峰分布其中。谷間花木茂盛,流水淙淙,百鳥鳴啼,清寂幽雅。“花園”的兩個斜圓門為巨大石壁崩塌而成,渾圓雙拱,極像月亮門。
鴛鴦泉
俗名白沙井,在黃石寨遊道與花溪峪遊覽線相交處,環境幽境,林木參天。泉水匯成壹井,清澈透底;井底白沙,潔如碎銀。泉水水質優良, 飲之甘甜可口。民謠雲:韭菜開花細絨絨,有心戀郎不怕窮,只要二人情意好,冷水泡茶慢慢濃。
清風亭
名為亭、實為橋,橋建花溪峪上。 這裏兩山夾水,溪流潺潺,竹林掩映,幽靜雅逸。橋亭雕梁畫棟,飛檐翹角,古樸典雅。大作家沈從文曾在此小憩,形容琵琶溪如壹幅畫卷,賜名“展卷橋”。
金鳳巖
在龍鳳廟。 壹座高逾百米石峰, 上部斜長,頂端驟然由粗變細成尖嘴狀,且頭後有披羽,恰似壹只昂首振翅的鳳凰。
九重仙閣
離望郎峰不遠,隔翠谷有壹嵯峨石壁,細看似有無數亭臺樓閣、屋宇庭院,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中。每當雲繚霧繞,樓閣時隱時現,壹如神話中的“九重仙閣”。
望郎峰
在琵琶溪南面壹組石峰邊緣,兀立壹根石柱,像壹位曲線流暢的女郎翹首遠望。“女郎” 對面,萬丈絕壁上洞穿圓眼,故民間俗傳:望郎峰,望穿石壁。相傳山裏壹位土家獵手,被秦始皇抓去築萬裏長城,從此壹直不歸,妻子日日夜夜站在高山頂上向北望,盼著夫君回來。這樣過了壹年又壹年,連對面的石壁都望穿了,可夫君始終沒有回來。那村姑呢,也就慢慢化成壹座石峰。民謠唱道:農家的大嫂子,山寨的好姊妹,站在高山望郎歸。望到冬去春來,望到北雁南飛,望穿秋水,望穿石壁,不知郎君幾時回。
三姊妹峰
在夫妻巖西南約2 公裏處有三座間距約80余米長的石峰,有如三位婷婷少女。傳說為在位花仙為拯救山民大鬧南海,被龍王點化成峰。
金鞭溪
發源於土地埡,位於公園東部,金鞭溪因其上遊壹著名景觀金鞭巖而得名,全長5公裏,西匯琵琶溪,東入索溪,兩岸是壹條曲折幽深的峽谷。翠綠簇擁,溪水繞峰穿峽, 森林茂密,濃蔭匝地,花草爭奇鬥妍,鳥語蟬鳴。沿石板遊道順溪而下,絕佳景點有閨門倒影、金鞭巖、紫草潭、千裏相會、跳魚潭等。蜿蜒於奇峰峽谷間,水隨山轉,山因水活,壹步壹景,如畫如詩。穿行於深壑幽谷之中,蜿蜒跌宕於林海蒼翠之間。兩邊千峰聳立,高入雲天;溪旁樹木繁茂, 濃蔭蔽日。這裏生長許多珍貴樹種和奇花
異草, 杏果、 銀鵲、楠木、毛紅 椿;龍蝦花、 龍須草、秋海棠 在此 地各逞神奇,爭春鬥艷。
母子峰
沿金鞭溪東行約200米,左岸有壹座約100米高的細瘦石峰,形似壹懷抱嬰兒的中年女性側面像,頭、腰輪廓分明,五官依稀可辨,顯得慈祥端莊,面向東南引頸而望,似在盼夫回歸。壹小峰依偎其前,面對其母,稚氣可掬。
金鞭巖
過“閨門峰”沿溪而下約500 米,離母子峰東行200多米, 有壹座高約400米,孤標直立,雄奇挺拔的奇峰,名金鞭巖,直沖霄漢,雄偉異常。巖峰三面如刀切,壁面線條筆直, 棱角分明。相傳秦始皇持鞭趕山填海至此,遺金鞭於此化為巖。峰色壹日數變:拂曉,峰在煙雲繚繞下,呈暗褐色;午時陽光直射, 金輝熠熠;傍晚夕陽塗抹,峰面火紅;晴夜月郎,峰體銀光閃爍。 清乾隆年間《永定縣誌》稱其“上插霄漢,晴輝雪積,最擅奇觀”。 金鞭巖是武陵源著名景點,峰體上細下粗,四棱分明。棱面布滿節理橫紋,形成鞭節,渾如壹根豎插大地的長鞭。每當夕陽晚照,鞭身塗金,熠熠閃光、瑰麗奪目,構成壹幅奇特壯美的“夕陽金鞭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