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其產品將定位***享+互聯網+新能源汽車+無線充電、自動駕駛。不過和之前樂視自制整車不同的是,阿裏巴巴將在這次多方合作中將主要負責互聯網部分,主要為汽車提供操作系統、地圖、音樂以及數據服務等。
不只是阿裏巴巴,之前已經有很多互聯網企業宣布其造車大計。
壹、越來越多的競爭者
近幾年在各種利好因素的刺激下,越來越多的互聯網企業進軍新能源智能汽車領域。特斯拉的成功更是直接刺激了互聯網企業的造車計劃,目前已經有包括百度、騰訊、阿裏、樂視、易車等多家互聯網企業宣布涉足新能源汽車。
▲部分互聯網企業的造車計劃
目前,造車的互聯網公司大概可以分為三類:第壹種類似傳統汽車制造企業,如特斯拉,業務主要是整車制造和出售;第二種更加側重打造基於新能源汽車基礎上的互聯網系統,例如此前定位於“生態專車”的樂視和本次的阿裏巴巴,搶占車載互聯網入口是壹個重要戰略;第三種則是明確不制造整車但將重心放在無人駕駛這樣能改變汽車形態的核心技術領域,如谷歌。
國內互聯網公司近來紛紛跳進汽車領域有著多重原因:首先是國家對電動汽車的大力推廣以及產業資質的放寬,特斯拉的崛起起到了很好的示範效應。近幾年隨著互聯網+理念的興起,互聯網企業逐步涉足傳統行業,不管是處於業務擴張還是尋求新的資本故事,都留給人很大的想象空間。
二、造車的門檻降低了
當然更重要的壹點是,隨著電動汽車的技術的逐步成熟,整車制造的門檻進壹步降低了。
▲純電動車經典結構
與互聯網行業開放、***享等特點不同,汽車行業經歷近百年的發展形成了壹套完整但相對封閉的體系。壹個成熟車企從核心三大件技術到零配件供應體系往往都是自成壹體,這種完整的技術和產業體系也造成了汽車行業成為壹個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高準入門檻行業。
而在電動車時代,以電池和電機為核心的動力系統直接撬開了傳統車企的這種技術壟斷,同時因為采用電力,和傳統內燃汽車通過鋼性機械裝置傳遞動力的結構不同,電動車更多通過柔性的電線傳輸能量,所以電動汽車底盤以及車身布局結構有了更大的靈活性,結構更加簡便,制造難度也相應降低。
▲通用“AUTOnomy”電動汽車底盤
通用的“AUTOnomy”電動汽車底盤是壹個典型的底盤與動力系統集成壹體化的創新方案。底盤與動力系統集成在壹個“滑板”中,驅動系統和控制系統都設計在底盤上,采用了線控技術,使車輛操控系統、制動系統和其他車載系統都通過電子控制而非傳統機械方式來實現。電動汽車采用安裝在車輪內的電機直接驅動,可實現動力分散控制。與傳統的內燃機汽車和單壹電機中央驅動的電動車輛相比,四輪驅動方式實現了各車輪的獨立分散驅動,各車輪均可實現制動能量回收,省去變速器、離合器、傳動軸等復雜的機械傳動裝置,傳動效率提高。
三、造車行業,其實早已被設定好邊界
新的產業政策讓越來越多包括互聯網企業在內的非傳統企業,進軍整車領域。11月5日,工信部部長苗圩表示,目前壹批***有幾十家非汽車企業在申請資質,將來會有若幹家符合條件的企業進入到新能源汽車生產的資質許可範圍裏。
▲Google無人駕駛測試車
可是更多的挑戰者並不意味著互聯網企業就能很容易的顛覆汽車行業格局,事實上就產品特征而言,這是壹個限於現有電池技術和無人駕駛技術瓶頸而被設定了邊界的行業。
在未來很長壹段時間內,我們可能將看到的將是壹些受制於電池性能,不太適合大範圍推廣,依舊由人類駕駛,可是在產品形態或者商業模式上不斷創新的電動汽車產品。
四、互聯網企業的優勢並不明顯
▲樂視在上海車展上展出的概念車
在這個框架內,來再來看互聯網企業帶來的“變革”是更加合理的,實際上互聯網企業造車優勢在於數據的產業化運用,特別是基於大量用戶基礎上的各種服務和數據分析能力。具體的說,這可能讓互聯網企業在各種人機交互系統、車聯網等領域形成優勢,再加上其與生俱來的創造力,這大概是很多互聯網企業剛跳進汽車行業就高喊要顛覆的底氣。
當然這種優勢和信心其實也是建立在壹種大方向上的感性直覺,具體落實到造壹臺不是那麽具有顛覆性、有壹定互聯網特征的智能電動汽車上,互聯網企業也依舊沒有什麽優勢,即使是在車聯網領域。
▲CAN總線應用
上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和對汽車性能要求的提高,各種類型的電控系統逐漸運用到汽車上。1986
年德國電氣商博世公司開發出面向汽車的CAN
通信協議,應用於不同車載電控單元之間的數據信息交換,如發動機管理系統、車身舒適性系統等,形成壹個汽車電子控制網絡。發展到現在,CAN已經成為國際標準,幾乎所有汽車廠商都在車身電子控制和動力控制系統中采用了CAN總線通信技術。
▲特斯拉車機系統:Model
S車載娛樂系統所有組件的信息溝通均透過車載局域網完成。但是車載局域網要和CAN總線實現數據交換必須通過特定網關
而移動互聯時代,壹臺車想要實現深度互聯,通過互聯網反映出實體車的本質屬性,那麽車載診斷系統OBD就必須切入到其底層通訊協議CAN總線當中。通過CAN總線、ECU行車電腦獲取的大量用戶數據不僅是車企不斷提升各項技術性能,改進汽車產品的基礎數據,同時也是準確判斷車上用戶行為信息,提供各種車輛增值服務的基礎。
▲基於CAN總線的汽車數據采集系統
因此不管是基本的整車控制系統、逐步明朗的車聯網還是未來的自動駕駛,都有賴於大量的CAN總線數據積累。實際上“BAT”此前的壹系列車聯網產品布局中,由於缺少CAN總線協議無法獲取汽車關鍵數據和實時信息,從而對用戶進行差異化服務,所以才有了“汽車廠商的不開放阻礙了車聯網發展”的論調。對傳統汽車企業來說,不管是基於安全考慮還是利益考量都不可能開放CAN總線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