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如何學好免疫學

如何學好免疫學

壹、掌握免疫學結構體系的特點 認識免疫學結構體系是學好免疫學的前提。 免疫學發展到今天,早已跳出抗感染免疫的範疇,形成了非常豐厚的知識結構體系。它包括免疫生物學、免疫生理學、免疫病理學、免疫藥理學、分子免疫學、免疫化學、免疫遺傳學、腫瘤免疫學、移植免疫學、生殖免疫學等。對醫學生(包括護理和臨床醫學專業)來說,核心是“基礎免疫學”和“臨床免疫學”。 基礎免疫學是學習免疫學必備的基本知識,是起步階段必需的知識基礎。基礎免疫學涉及免疫生物學、免疫化學、免疫生理學、免疫遺傳學、免疫病理學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基礎免疫學又可分為兩部分。第壹部分介紹了有關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識:什麽是免疫?免疫有何功能作用,在生理、病理狀態下有何表現?免疫功能是靠什麽組織系統完成的,免疫系統的構成如何?免疫器官有哪些,各有何結構與功能特點?免疫細胞有哪些、各有何功能、各有何重要結構及其與功能的關系?免疫分子有哪些、各有何結構、分布及功能特點?第二部分介紹了免疫應答的發生及其調節機制:什麽是免疫應答、有哪些類型?免疫應答發生在哪裏,有何基本特點?免疫應答的基本過程是怎樣的?B細胞介導的體液免疫應答是怎樣發生的,抗體產生的壹般規律如何,抗體怎樣發生免疫效應?T細胞介導的細胞免疫應答是怎樣發生的,其免疫效應機制的生理、病理作用是什麽?何謂免疫耐受、發生機理如何,有何實際意義?免疫調節機制有哪些,是怎樣發揮作用的?

臨床免疫學是把基礎免疫學中所學習的基礎知識應用於臨床實際問題。它介紹根據免疫學基本原理所設計的免疫學檢測或診斷技術的原理、方法和臨床應用;介紹根據免疫學基本原理所發展的免疫學防治方法的原理與應用;介紹了超敏反應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腫瘤及移植排斥反應發生的免疫學原理、免疫診斷及防治的基本原則、方法及其原理。 因此,根據免疫學自身的結構體系特點,應把學習重點放在基礎免疫學部分,著重掌握免疫的功能、免疫器官、免疫細胞、抗原、抗體、補體、細胞因子和粘附分子、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免疫應答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再在此基礎上深刻理解、融匯貫通,去認識和解決相關的臨床問題(免疫病理機制、免疫學診斷及免疫學防治)。 二、記憶是基礎,理解是關鍵,註意與臨床實際相結合 從學科特點看,免疫學具有形態學和機能學相結合的特點,常以形態學為基礎,但落腳在機能學上。因此,它的知識中既有形象、直觀的內容,又有抽象、理念性的內容。而形態結構是為功能服務的。所以學習中必須抓住功能這個“重中之重”。 免疫學中有許多基本概念,如中樞免疫系統、外周免疫系統、淋巴細胞再循環、抗原、抗體、免疫球蛋白、補體、細胞因子、粘附分子、過敏毒素、超化因子、調理作用、白細胞介素、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異嗜性抗原、腫瘤相關抗原、免疫粘附、超敏反應、免疫耐受等等,必須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只有理解了、記住了,才談得上學習免疫學的系統性知識。免疫學中還有許多常用的英文縮寫名詞,如SIgA、SmIg、ADCC、TCR、IFN、TNF、APC、CTL、MHC、ELISA等,必須了解其英文原文,從而掌握其中文名稱及其含義。對於許多重要的免疫因素即免疫系統的組成成分,如T細胞、B細胞、NK細胞、CTL、TH、TDTH、巨噬細胞、抗體、CD分子、MHC-Ⅱ分子、細胞因子等,要通過理解基礎上的記憶,熟悉其形態或結構特點及其主要的生物學功能。在此基礎上,要進壹步通過橫向比較,加深理解,在深層上掌握各自的特點,如異嗜性抗原與類屬抗原的區別、抗體與免疫球蛋白的區別、補體活化經典途徑與旁路途徑的區別、中樞免疫器官與外周免疫器官的區別、TCR與BCR的區別、CTL與NK細胞的區別、MHC-Ⅰ和MHC-Ⅱ類分子的區別、主動免疫與被動免疫的區別、活病苗與死疫苗的區別、免疫耐受與免疫抑制/免疫缺陷的區別、青黴素皮試與O.T/PPD試驗的區別等。另外還要註意掌握免疫細胞、免疫分子的結構與對應功能的關系。對免疫學中的許多機制問題,如抗原識別機制、淋巴細胞活化機制、抗體產生機制、抗體的免疫效應機制、CTL/NK細胞殺傷靶細胞的機制、TDTH細胞完成免疫效應的機制、免疫調節機制、各型超敏反應的發生機制、自身免疫病的發生機制、抗感染機制、抗腫瘤免疫機制、移植排斥反應發生機制、人工免疫機制、各種臨床常用免疫學檢測技術的原理等必須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掌握,要把前面部分所學習的免疫學基本概念、基本知識有機地運用於對各種免疫機制的學習和領會。這裏存在壹個前後結合、匯融貫通、觸類旁通的問題。 要註意運用所學的免疫學知識認識、理解臨床實際問題,如抗體、補體、吞噬細胞缺陷會導致什麽後果? 細胞免疫功能缺陷臨床會出現哪些表現?臨床應用抗體制劑時怎樣避免或減少過敏反應的發生?器官移植時為什麽要做組織細胞配型?血清抗體或補體水平異常見於何種疾病?疫苗接種時為什麽要有多次接種或加強接種?為什麽特異性IgM抗體的檢出有助於某些傳染病的早期診斷,而以檢測IgG抗體輔助診斷時要測其滴度升高程度並作動態觀察? 又如用免疫學知識來認識、解釋臨床常用各種超敏反應性疾病的發病機理。這樣去學習既能學以致用,加深對所學免疫知識的認識理解。 三、多看多練,深入思考與討論,加強歸納總結、綜合應用的訓練 在學習的道路上是無捷徑可走的,必須腳踏實地、壹步壹個腳印地不斷跋涉。俗話說得好,“熟能生巧”。成功的關鍵在於勤學苦練。因此同學們在認真學習指定教材和輔導教材的基礎上多讀壹些不同版本的醫學免疫學教材和專著,既可以起到相互補充、相互解釋的作用,又可以提供來自不同角度的認識、理解,通過學員自己的思考、比較,有助於形成正確理解與深刻領會,也有助於加深印象和記憶。同時,註意多收集壹些練習題做做練習。通過做練習,往往可以發現學習中的薄弱環節、發現自己認識中的偏面和錯誤。做練習是壹種很好的學習方式,能檢驗學習的效果、對書本知識的掌握程度;同時又是壹種將所學書本知識加以運用以解決問題的實習機會。多做練習,無論是對加深理解,還是對加深記憶都是有益的。但要註意避免死記硬背習題的答案。考試的題目是多樣、多變的,只顧記題目而不了解其知識背景、知識基礎,那麽不僅無助於學習,考試時試題稍有變化就會做不出來的。只有真正吃透了所學知識的精髓,才能在試題的千變萬化中抓住實質、答中要害。討論交流也是壹種很好的學習反饋形式,對啟迪思維、糾正錯誤,對加深理解、加深記憶也有很大益處。盡管讀書是學習的主要形式,但要取得好的成效,就要避免死讀書、把死記硬背作為掌握知識的唯壹手段。 免疫學具有很強的哲理性、邏輯、滲透性。因此,在學習中要善於思考,例如前後左右聯系、分析推理、比較區別等;同時,在讀書、思考、做練習和討論交流的過程中應有意識地加強自己分析推理、歸納總結、綜合應用能力的訓練。讀死書也是千萬要不得的。 盡管免疫學的學習有壹定的難度,但這種難度也是壹種挑戰。只要我們掌握好免疫學結構體系的特點,抓住重點,努力做到理解基礎上的記憶,多看多練,深入思考與討論,加強分析推理、歸納總結、綜合應用的訓練,就壹定能掌握免疫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