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介紹:
端午節是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壹。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
端午節習俗:
采藥是最古老的端午節習俗之壹。民俗認為,端午陽氣旺盛,是草木壹年中藥性最強的壹天,端午遍地皆藥。采藥是因端午前後草藥莖葉成熟,藥性好,才於此日形成此俗。在端午采藥與設置種種可驅邪的花草,其來源久遠,這壹風俗在漢代時已影響廣泛,後來也逐漸影響到東亞各國。西漢末《大戴禮記?夏小正》載:“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歲時廣記》卷二十二“采雜藥”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采雜藥,可治百病。”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賽龍舟歷史悠久,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龍舟"壹詞,最早見於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九歌·湘君》中"駕飛龍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學者們認為文中記載的"飛龍"即是龍舟。這些龍船平時沈在江湖水底,也有把龍船安放在陸地的木架上,再搭棚架保護的。每年的五月初壹前後,龍船就下水或從水底浮起,水手開始訓練,直訓練到五月初五參加比賽。
端午節食粽子,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粽籺"、"筒粽",其由來久遠,花樣繁多。"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壹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是舊時流行甚廣的壹首描寫過端午節的民謠。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端午節的習俗大同小異,而端午節吃粽子,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壹樣 。古粽籺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成為端午節慶食物。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壹,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 菖蒲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艾草代表招百福,是壹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
端午日洗浴(浴蘭)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或草藥,有香氣,可煎水沐浴。《九歌·雲中君》亦有"浴蘭湯會沭芳"之句。《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五雜俎》記明代人因為"蘭湯不可得,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後來壹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廣東,兒童用苦草麥藥煮水洗,或用艾、蒲、白玉蘭等花草煮水洗;少年、成年男子則到江河、海邊沖涼,謂之洗龍舟水,洗去晦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