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潮》是壹篇寫景記敘文。作者通過耳聞目睹錢塘江大潮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後的景象,寫出了大潮的奇特、雄偉、壯觀。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四年級上冊觀潮課文,歡迎閱讀參考!
四年級上冊觀潮課文
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
農歷八月十八是壹年壹度的觀潮日,這壹天早上,我們來到了海寧市的鹽官鎮,據說這裏是觀潮最好的地方。我們隨著觀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寬闊的錢塘江橫臥在眼前。江面很平靜,越往東越寬,在雨後的陽光下,籠罩看壹層蒙蒙的薄霧。鎮海古塔、中山亭和觀潮臺屹立在江邊。遠處,幾座小山在雲霧中若隱若現。江潮還沒有來,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東望,等著,盼著。
午後壹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頓時人聲鼎沸,有人告訴我們,潮來了!我們踮著腳往東望去,江面還是風平浪靜,看不出有什麽變化。過了壹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壹條白線,人群又沸騰起來。
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壹堵兩丈多高的水墻。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霎時,潮頭奔騰西去,可是余波還在漫天卷地般湧來,江面上依舊風號浪吼。過了好久,錢塘江才恢復了平靜。看看堤下,江水已經漲了兩丈來高了。
課文練習
(壹)、給下面加粗的字註音
①吞天沃日()
②如履平地()
③壹舸無跡()
④鯨波萬仞()
⑤珠翠羅綺()
(二)、解釋下面加粗的詞
①略不相睹_____
②弄旗、標槍________
③吳兒善泅_______
④披發文身___
⑤溯迎而上________
⑥鯨波萬仞________
⑦僦賃看幕_____
⑧席地不容___
(三)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倏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②煙消波靜,則壹舸無跡。
③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於鯨波萬仞中。
(四)、讀文答題
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最盛。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楊誠齋詩雲:“海湧銀為郭,________________”者是也。
1。解釋下列詞語
①既望()
②際天()
③既而()
④沃日()
2、翻譯句子
①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
②玉城雪嶺,際天而來。
3、文中橫線上應填寫的句子是
4、文中總寫大潮的句子是:
5、文中寫潮的描寫順序是:
6、文段所寫的主要內容是:
觀潮課文教學反思
《觀潮》是壹篇以寫景為主的散文。作者按時間的推移順序用生動的語言、準確的詞匯、恰當的比喻,把錢塘江描繪得有聲有色,再現了錢塘江大潮雄偉壯觀的景象。這是壹篇培養學生靈感、幫助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好文章,也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的好文章。回顧整堂課的教學,總結如下:
1、教學效果(思效)。
《觀潮》中描述潮來時的雄偉壯觀的景象這壹部分資料是課文的重點,而抓住重點詞句來品味錢塘江大潮的壯觀之美是難點。這部分的教學設計和學習效果還是不錯的。學生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做到了以讀為本。“妳從課文的哪些語句或者哪些詞語體會到潮來時的壯觀?”學生能夠充分發展自己的見解,並把體會到的那種壯觀讀出來,學生的感知還是比較到位的。讀到“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時,播放大潮視頻,使學生看到真實的情景,感受到了大潮湧動的速度,體驗錢塘江大潮聲音、氣勢的變化。這樣既鞏固了學生的.感受,又進壹步激發了學生讀書的興趣。
對於為什麽錢塘江大潮如此壯觀的原因,雖然課堂上進行了簡單介紹,可能由於四年級學生對於中國地理的生疏,依然是壹知半解。
2、教學收獲(思得)。
(1)在這節課中,學生為主體的意識體現得十分清楚,比較充分地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用心性,體現了以人為本。
整堂課中,教師幾乎沒有對課文的講解,主要通過學生的讀來讀懂、理解課文,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偉壯觀。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教師轉變角色參與學生的學習,如在學生讀得有滋味時,老師也參與他們的朗讀,評老師的朗讀,從學生的評議中,老師巧妙地指導朗讀,極大地激發起學生讀書的用心性。
(2)整堂課充分重視朗讀和背誦積累的訓練和指導,註重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如在“句子比較”這壹環節,透過不同語氣的朗讀,感受課文語言的直觀性和形象性,很好地幫學生積累課文中好的語言材料。熟讀自然就能成誦,更能夠有效地促進語言的積累。
3、不足之處(思失)。
雖然說,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了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但是反觀整節課堂,在教學實踐中還是有壹些遺憾:
1、字詞的學習太過粗略。四年級是向高年段過渡的時期,但對於字詞的理解掌握還是比較重要的,就這節課來看,由於時間分配上不夠科學,對重點詞的運用、意思理解不到位,可能失去了積累的機會。
2、對學生的個性理解不夠充分,還有些越俎代庖的嫌疑,情感線還是按老師的設想去落實。說白了,教師在課堂上並不足夠大氣,有時候拘泥於小空間。不能從整體上把握、調控,教師的教學壹定程度上還是框架著學生。
4、改進措施(思改)。
因為教師的示範和參與有點“逾越”,課堂上提問的問題過大,讓少部分學生有點跟不上進度,如果老師提出問題更精確化,課堂效率會更高壹些;如果讓學生學會在讀思中去自發地發現問題,學生學得更愉快……總之,以後老師要在課堂上“舍得放”,教師大膽放開,學生綜合潛力培養將會真正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