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的藝術主要包括語言藝術和非語言藝術,掌握和運用好這兩種交往藝術,對大學生搞好人際交往是不可少的。
壹、語言藝術
語言藝術運用得好,就能優化人際交往。相反,如果不註意語言藝術,往往在無意間就出口傷人,產生矛盾。
(1)稱呼得體。
稱呼反映出人們之間心理關系的密切程度。恰當得體的稱呼,使人能獲得壹種心理滿足,使對方感到親切,交往便有了良好的心理氣氛;稱呼不得體,往往會引起對方的不快甚至憤怒,使交往受阻或中斷。
所以,在交往過程中,要根據對方的年齡、身份、職業等具體情況及交往的場合、雙方關系的親疏遠近來決定對方的稱呼。對長輩的稱呼要尊敬,對同輩的稱呼要親切、友好,對關系密切的人可直呼其名,對不熟悉的要用全稱。
(2)說話註意禮貌
1正確運用語言,表達清楚、生動、準確、有感染力、邏輯性強,少用土語和方言,切忌平平淡淡、濫用詞藻、含含糊糊、幹巴枯燥。
2語音、語調、語速要恰當,要根據談話的內容和場合,采取相應的語音、語調和語速。
3講笑話要註意對象、場合、分寸,以免笑話講得不得體,傷害他人的自尊心。
4適度地稱贊對方:每個人都希望別人贊美自己的優點。如果我們能夠發掘對方的優點,進行贊美,他會很樂意與妳多交往。但是贊美要適度,要有具體內容,絕不能曲意逢迎。真誠的贊美往往能獲得出乎意料的效果。
5避免爭論:青年大學生喜歡爭論,但爭論往往是在互不服輸、面紅耳赤、不愉快甚至演化成直接的人身攻擊或嚴重的敵意中結束。這對人際關系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因此大學生要盡量避免爭論,而要通過討論、協商的途徑解決分歧。
語言藝術運用得好,就能吸引和抓住對方,從內容到形式適應對方的心理需要、知識經驗、雙方關系及交往場合,使交往關系密切起來。
二、非語言藝術
壹般包括眼神、手勢、面部表情、姿態、位置、距離等。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眼睛像嘴壹樣會說話”。面部表情是內心情緒的外在表現,它們均能表達人的態度和情感。如眉飛色舞表示內心高興,怒目圓睜表示憤怒等。
交往中還可用人體動作來表達思想,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根據談話的內容和場合,正確運用非語言藝術,巧妙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有時能起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作用。但非語言藝術要運用得恰到好處,不可過於頻繁和誇張,以免給人手舞足蹈之感。
此外,大學生還要學會有效地聆聽。
人際關系學者認為“傾聽”是維持人際關系的有效法寶,幾乎所有的人都喜歡聽他講話的人,所以,大學生要學會有效地聆聽。
在溝通時,作為聽者要少講多聽,不要打斷對方的談話,最好不要插話,要等別人講完之後再發表自己的見解;要盡量表現出聆聽的興趣,聽別人講話時要正視對方,切忌小動作,以免對方認為妳不耐煩;力求在對方的角色上設身處地地考慮問題,對對方表示關心、理解和同情;不要輕易地與對方爭論或妄加評論。
社會生活中的每壹個人都生活在人際關系網中,每個人的成長和發展都依存於人際交往。對於正在學習、成長中的大學生來說,人際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內容之壹,所以我們每壹位大學生都應該學會壹些人際交往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