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全文翻譯如下:
原文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壹人欲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譯文
歆和王朗壹起乘船避難,有壹個人想搭乘他們的船,華歆感到十分為難而沒立刻答應。王朗卻說:“幸好船還寬敞,為什麽不可以呢?”後面的賊寇已經追上來了,王朗想拋棄剛才搭船的人。
華歆說:“剛才我之所以猶豫,正是這個原因。既然已經接納了他來船上安身,哪裏能因為情況危急就丟下他呢?”於是就繼續帶著他趕路。世人也由此判定華王二人的優劣。
出處
出自本文為《世說新語》“德行第壹”中第十三則,原文標題為“華歆避難”。
人物性格分析及介紹
人物性格分析
1、華歆:謹慎對待別人的請托,但壹經接受請托,無論遇到怎樣危急的情況都不相棄,表明他重信重義,言必行,行必果。危難中救人能救到底。他不願隨隨便便地幫助別人,他在助人之前,首先考慮的是可能招致的麻煩;但壹旦助人,便會不辭危難擔當到底。
2、王朗:樂於做好事,在不危及自身的情況下,能夠與人方便時盡量與人方便;但是到了有風險的時候,他就出爾反爾。他輕易接受他人的請托,而壹旦形勢緊急便“欲舍所攜人”。這樣的人機巧善變,有始無終,不能***患難,不值得信賴。
人物介紹
1、華歆:三國平原高唐人。字子魚。東漢末舉孝廉,任尚書郎。獻帝時,任豫章太守。
2、王朗:三國魏散文家。初名嚴,字景興。東海郯縣人。東漢末,曾任會稽太守。建安三年,曹操征拜諫議大夫,參司空軍事。曹丕嗣爵魏王,遷禦史大夫,封安陵亭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