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每年公歷12月21~23日,是壹年中白晝最短的壹天。
冬至,又稱日南至、冬節、亞歲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壹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祭祖節日。冬至是四時八節之壹,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冬至習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在中國南方地區,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冬至這天,太陽雖低、白晝雖短,但是在氣象上,冬至的溫度並不是最低。實際上,由於地表尚有積熱,冬至之前通常不會很冷,真正的嚴寒在冬至之後。由於中國各地的氣候相差懸殊,這種氣候意義的冬季對於中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時至冬至,標誌著即將進入寒冷時節。
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歷法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壹歲四時,春夏秋冬各三個月,每月兩個節氣,每個節氣均有其獨特的含義。二十四節氣準確的反映了自然節律變化,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是指導農耕生產的時節體系,更是包含有豐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統。
二十四節氣蘊含著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