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抱關擊柝:謂守門者及警夜者。皆位卑祿薄之吏。語出《孟子·萬章下》
3、杯水車薪:謂壹杯水,救壹車燃燒的柴,喻無濟於事。語出《孟子·告子》
4、彼壹時此壹時:謂時雖有彼此之異,皆為聖賢出而名世之時,語出《孟子·公孫醜下》
5、不愧不怍:謂人光明磊落,心無愧疚。怍,慚愧。語出《孟子·盡心上》
6、不為已甚:謂不做過分的事。為,做。已甚,過分。語出《孟子·離婁下》
7、不違農時:謂不違背農作物耕作的時間。語出《孟子·梁惠王上》
8、不屑教誨:謂不願意去教導。語出《孟子·告子下》
9、不言而喻:謂意在言外的譬喻,已明白之意,不待言釋已可曉悟。語出《孟子·盡心上》
10、不虞之譽:謂所得名譽初非意料所及。語出《孟子·離婁》
11、曾經滄海:謂曾經見過大海的人,別的水便難於吸引他。曾,曾經。經,經歷。語出《孟子·盡心上》
12、成仁取義:指為正義事業而犧牲。仁,仁愛。義,正義。《論語·衛靈公》
13、赤子之心:指像剛出生的嬰兒那樣純潔善良的心。赤子,初生的嬰兒。語出《孟子·離婁下》
14、出爾反爾:指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妳。爾,妳。語出《孟子·梁惠王下》
15、春風化雨:指宜於萬物生長的和風及適時的雨。語出《孟子·盡心上》
16、寸木岑樓:指差別很大。岑樓,高而尖的樓。語出《孟子·告子下》
17、大而化之:語出《孟子·盡心下》
18、大旱之望雲霓:雲霓,天將降雨的征兆。語出《孟子·梁惠王下》
19、簞食壺漿:用簞裝著飯食,用壺盛著漿湯。《孟子·梁惠王下》
20、簞豆見色:謂計較小利。語出《孟子·盡心下》
21、當務之急:語出《孟子·盡心上》
2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道義;寡:少。站在正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幫助;違背正義,必陷於孤立。語出《孟子·公孫醜下》
23、地利人和:地利:地理的優勢;人和:得人心。表示優越的地理條件和群眾基礎。語出《孟子·公孫醜下》
24、獨善其身:獨:唯獨;善:好,維護。原意是做不上官就修養好自身。現指只顧自己,不管別人。語出《孟子·盡心上》
25、阿其所好:阿:曲從;其:他的;好:愛好。指為取得某人的好感而迎合他的愛好。語出《孟子·公孫醜上》
26、翻然改進:翻然:變動的樣子。形容很快轉變,有所進步。語出《孟子·萬章下》
27、反求諸己:求:追究,尋求;諸:“之於”的合成詞。反過來追究自己。指從自己方面找原因。語出《孟子·公孫醜上》
28、飯糗茹草:飯、茹,吃。糗,幹糧。草,野菜。吃幹糧和野菜,形容生活非常清苦。語出《孟子·盡心上》
29、孤臣孽子:孤臣:封建朝廷中孤立無援的遠臣;孽子:妾所生的庶子。比喻遭遇艱難困苦的人。語出《孟子·盡心上》
30、寡不敵眾:寡:少;敵:抵擋;眾:多。人少的抵擋不住人多的。語出《孟子·梁惠王上》
朝衣東市謂大臣就戮。典出《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中原逐鹿群雄並起,爭奪天下。《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逐之。”
鐘鳴鼎食擊鐘列鼎而食。形容富貴豪華。語本《史記·貨殖列傳》:“灑削,薄伎也,而郅氏鼎食……馬醫,淺方,張裏擊鍾。”
重厚少文持重敦厚而少於文飾。《史記·高祖本紀》:“已而呂後問:‘階下百歲後,蕭相國即死,令誰代之?’上曰:‘曹參可。’問其次,上曰:‘……陳平智有余,然難以獨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
鑄山煮海《史記·吳王濞列傳》:“吳有豫章郡銅山,濞則招致天下亡命者盜鑄錢,煮海水為鹽。”謂開采山中銅礦以鑄造錢幣,燒煮海水而獲得食鹽。後用“鑄山煮海”比喻善於開發自然資源。
錐處囊中①比喻有才智的人終能顯露頭角。語出《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②借指毛遂。
擢發難數戰國時,魏國的須賈曾陷害範雎,後範雎為秦相,須賈使秦,向雎謝罪,雎問:“汝罪有幾?”回答說:“擢賈之發以續之罪,尚未足。”事見《史記·範雎蔡澤列傳》。後因以“擢發難數”形容罪行之多。
鄒衍談天《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騶衍之術迂大而閎辯;奭也文具難施……故齊人頌曰:‘談天衍,雕龍奭。’”後因以“鄒衍談天”喻善辯。鄒,通“騶”。
坐上琴心《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載,漢司馬相如宴於臨邛富人卓王孫家,時卓王孫有女文君新寡,相如於座上以琴聲傳意,文君心悅,遂夜奔相如。後以“坐上琴心”指男子對女子的愛慕之情。
坐山觀虎鬥比喻暫不介入各方間的爭鬥,俟機從中漁利。語出《史記·張儀列傳》:“莊子欲刺虎,館豎子止之,曰:‘兩虎方且食牛,食甘必爭,爭則必鬥,鬥則大者傷,小者死,從傷而刺之,壹舉必有雙虎之名。’卞莊子以為然,立須之。有頃,兩虎果鬥,大者傷,小者死。莊子從傷者而刺之,壹舉果有雙虎之功。”
安堵如故拼音:āndǔrúgù解釋:堵:墻壁,居所。故:原來的。像原來壹樣相安無事。成語出處:《史記·高祖本紀》:“諸吏人皆案堵如故。”
約法三章解釋約:商議確定;法:法律。泛指訂立簡單的條款,以資遵守。出自《史記·高祖本紀》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在軍事上的含義是:從正面迷惑敵人,用來掩蓋自己的攻擊路線,而從側翼進行突然襲擊。這是聲東擊西、出奇制勝的謀略。引申開來,用假象迷惑對方以達到某種目的出自《史記·高祖本紀》
運籌帷幄人們把“運籌帷帳之中”簡稱為“運籌帷幄”,用來指在後方策劃戰或研究戰略戰術。現引申為籌劃指揮。出自《史記·高祖本紀》。
高屋建瓴釋義建:傾倒,潑水;瓴:盛水的瓶子。把瓶子裏的水從高層頂上傾倒。比喻居高臨下的形勢。出自《史記·高祖本紀》:“地勢便利,其以下兵於諸侯,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焚書坑儒〖解釋〗焚:燒;坑:把人活埋;儒:指書生。焚毀典籍,坑殺書生。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
指鹿為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
對簿公堂〖解釋〗簿:文狀、起訴書之類;對簿:受審問;公堂:舊指官吏審理案件的地方。在法庭上受審問。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為人真誠,嚴於律已,自然會感動別人,自然會受到人們的敬仰。這則成語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
〖出處〗《史記·李將軍列傳》:“大將軍使長史急責廣之幕府對簿。”
壹狐之腋〖解釋〗腋:指狐貍腋下的皮毛。壹只狐貍腋下的皮毛。比喻珍貴的東西。
〖出處〗《史記·趙世家》:“吾聞千羊之皮,不如壹狐之腋。”
招搖過市zhāoyáoguòshì〖解釋〗招搖:張揚炫耀;市:鬧市,指人多的地方。指在公開場合大搖大擺顯示聲勢,引人註意。〖出處〗《史記·孔子世家》:“居衛月余,靈公與夫人同車,宦者雍渠參乘,出,使孔子為次乘,招搖市過之。”出自《史記·孔子世家》
韋編三絕wéibiānsānjué〖解釋〗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三:概數,表示多次;絕:斷。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出處〗《史記·孔子世家》:“讀《易》,韋編三絕。”出自《史記·孔子世家》
完璧歸趙〖解釋〗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後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負荊請罪〖解釋〗負:背著;荊:荊條。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怒發沖冠〖解釋〗指憤怒得頭發直豎,頂著帽子。形容極端憤怒。《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
刎頸之交wěnjǐngzhījiāo〖解釋〗刎頸:割脖子;交:交情,友誼。比喻可以同生死、***患難的朋友。〖出處〗《史記·廉藺相如列傳》:“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膠柱鼓瑟jiāozhùgǔsè〖解釋〗用膠把柱粘住以後奏琴,柱不能移動,就無法調弦。比喻固執拘泥,不知變通。〖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
紙上談兵〖解釋〗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鼐?蟀堋3鱟浴妒芳恰ち?妮?噯緦寫nbsp;
圖窮匕見túqióngbǐxiàn〖釋義〗圖:地圖;窮:盡;見:現。比喻事情發展到最後,真相或本意顯露了出來。出自《史記·刺客列傳》
拔幟易幟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比喻取而代之。這個成語來源於《史記.淮陰侯列傳》,夜半傳發,選輕騎二千人,人持壹赤幟,從間道草山而望趙軍,誡曰:“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幟。”
背水壹戰〖解釋〗背水:背向水,表示沒有退路。比喻與敵人決壹死戰。〖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
跖犬吠堯zhíquánfèiyáo〖解釋〗桀的犬向堯狂吠。比喻各為其主。
多多益善〖解釋〗益:更加。越多越好。〖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臣多多益善耳。”
壹飯千金〖解釋〗比喻厚厚地報答對自己有恩的人。〖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信釣於城下,諸漂母漂,有壹母見信饑,飯信,竟漂數十日。”又:“信至國,如所從食漂母,賜千金。”
虛左以待虛:空著;左:古時以左為尊;待:等待。空著尊位恭候別人。《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
壹言半語釋義指很少的壹兩句話。出處《史記·魏公子列傳》:“今吾且死而侯生曾無壹言半辭送我。”
修身潔行解釋修養品性,保持潔白的德行。出處《史記·魏公子列傳》:“臣修身潔行數十年,終不以監門困故而受公子財。”
九牛壹毛人們用“九牛壹毛”來比喻數量非常少,或者形容事物非常渺小。源於司馬遷的《史記·報任安書》。
暴虎馮河bàohǔpínghé〖解釋〗暴虎:空手搏虎;馮河:涉水過河。比喻有勇無謀,魯莽冒險。
畫地為牢〖解釋〗在地上畫壹個圈當做監獄。比喻只許在指定的範圍內活動。〖出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故士有畫地為牢,勢不可入,削木為吏,議不可對,定計於鮮也。”
董狐筆:指春秋時晉國史官董狐在史策上直書晉卿趙盾弒其君的事。後用以稱直筆記事﹑無所忌諱的筆法為"董狐筆"。出自《趙世家》。
筆削:bǐxuē筆指記載,削指刪改,古時在竹簡、木簡上寫字,要刪改得用刀刮去,後用做請人修改文章的敬辭。出自於《史記.孔子世家》。
霸陵呵夜“霸陵呵夜”原指遭酒醉之霸陵尉呵斥。後喻失勢者遭人欺淩或侵辱;亦以抒寫失勢後郁悶之情。典出《史記·卷壹零九·李將軍列傳》
鮑子知我《史記·管晏列傳》:“鮑子知我”謂彼此相互了解而情誼深切。
春秋筆法:孔丘修訂《春秋》語句中含有褒貶。後人就指文筆曲折而意含褒貶的文字為“春秋筆法”。
沐猴而冠mùhóuérguàn
〖釋義〗沐猴:獼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竊據權位的人。〖出處〗《史記·項羽本紀》:“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拔山扛鼎形容力量超人或氣勢雄偉。語出《史記·項羽本紀》:「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又:「力拔山兮氣蓋世。」
杯羹之讓史記·項羽本紀》載,楚漢相爭,漢軍斷絕楚軍糧草,項羽把劉邦的父親放在高高的肉案上,對劉邦說:「今不急下,吾烹太公。」劉邦說:「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壹杯羹。」後因以「杯羹之讓」謂受人挾持,惹人譏誚。
搏牛之虻原意是說應像擊殺牛背上的虻蟲壹樣去滅掉秦國,而不是像消除蟣虱那樣去與別人打仗。後來比喻其誌在大而不在小。《史記·項羽本紀》:「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蟣虱。」
不勝杯杓杯杓bēisháo:杯,古同「杯」,酒具,借指飲酒。謂酒量有限,不能再飲。《史記·項羽本紀》:「張良入謝曰:『沛公不勝杯杓,不能辭。』」
才氣過人才能與氣魄超過壹般人。《史記·項羽本紀》:「籍長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己憚籍矣。」
破釜沈舟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壹還心。」後遂以「破釜沈舟」表示下定必死決心。有進無退幹到底。
沖冠眥裂chōngguànzìliè形容憤怒到極點。眥裂,睜裂眼眶。語本《史記·項羽本紀》:「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瞋目視項王,頭發上指,目眥盡裂。
錦衣行晝謂富貴須歸故裏。語本《史記·項羽本紀》:「(項王)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
棄書捐劍《史記·項羽本紀》:「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壹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後因以「棄書捐劍」比喻立大誌者不屑細事。
取而代之排除別人或別的事物而占有其位置。語本《史記·項羽本紀》:「秦始皇帝遊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比喻別人掌握生殺大權,自己處於被宰割的地位。語出《史記·項羽本紀》:「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四面楚歌《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後以比喻處於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困境。
亡秦三戶《史記·項羽本紀》:「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後因以「亡秦三戶」指不畏強暴,奮起推翻黑暗統治之事。
無面目見江東父老語本《史記·項羽本紀》:「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壹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後以「無面目見江東父老」為羞見故鄉人之典實。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史記·項羽本紀》:「範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於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後用為典故。比喻說話或行動表面上雖有正當好聽的名目,實質上卻別有用心地把矛頭針對某人或某事。
政由己出政令由壹己發出。指把持大權,獨斷專行。語本《史記·項羽本紀》:「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
彘肩鬥酒語本《史記·項羽本紀》:「噲遂入,披帷西鄉立,瞋目視項王……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鬥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王曰:『賜之彘肩。』則與壹生彘肩。樊噲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項王曰:『壯士,能復飲乎?』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後因以「彘肩鬥酒」形容英雄豪壯之氣。
作壁上觀《史記·項羽本紀》:「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原指雙方交戰,自己站在壁壘上旁觀。後多比喻在局外旁觀,不表示意見或態度。
抱薪救火出處:《史記》:“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含義:薪:柴草。抱著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除災禍,結果使災禍反而擴大。
不鳴則已,壹鳴驚人——《史記·滑稽列傳》壹鳴驚人”這句成語用來比喻壹個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運用,壹旦發揮出來,往往有驚人的作為。
穰穰滿家拼音:rángrángmǎnjiā解釋:穰穰:豐盛。形容獲得豐收,糧食滿倉出處:《史記·滑稽列傳》:“甌窶滿篝,汙邪滿車,五谷蕃熟,穰穰滿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