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先生從1935年到1945年留學德國。
那時,德國正在瘋狂備戰,差不多每年都去打壹打鄰國。每天報紙上登的都是鄰國在挑釁、德國在哭泣、不得不反擊之類的新聞,四周的人們也都群情激奮,要自強要反抗雲雲。
擴展資料:
評價
季羨林在大陸被許多人尊重,並被壹些人奉為中國大陸的“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對此,季羨林在他的《病榻雜記》中力辭這三頂“桂冠”:“我對哪壹部古典,哪壹個作家都沒有下過死工夫,因為我從來沒想成為壹個國學家。
除了尚能背誦幾百首詩詞和幾十篇古文外;除了尚能在最大的宏觀上談壹些與國學有關的自謂是大而有當的問題比如天人合壹外,自己的國學知識並沒有增加。環顧左右,朋友中國學基礎勝於自己者,大有人在。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竟獨占‘國學大師’的尊號,豈不折煞老身!我連‘國學小師’都不夠,遑論‘大師’!”“我壹直擔任行政工作,想要做出什麽成績,豈不戛戛乎難矣哉!
我這個‘泰鬥’從哪裏講起呢?”“三頂桂冠壹摘,還了我壹個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
余英時認為季羨林只不過是因晚年親***,且被中***力捧的學術樣板。不論在專業上或在操守上,都不配被稱為國學大師。
季羨林曾被授予2006年“感動中國”人物。頒獎詞中稱:“智者樂,仁者壽,長者隨心所欲。壹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學問鑄成大地的風景,他把心匯入傳統,把心留在東方。
季羨林先生為人所敬仰,不僅因為他的學識,還因為他的品格。……他的書,不僅是個人壹生的寫照,也是近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歷程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