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光的微笑讀後感 (壹)
捧讀了畢淑敏的散文集——《北極光的微笑》,我都沒靜下心來,再讀壹會書,覺得腦子裏面,慢慢空曠了。《北極光的微笑》在內容的選編上是毫無章法的,既不遵循時間的脈絡,也不局限於內容的限制,它就那麽隨意地,從西藏到北京,從少年到中年,從醫生到作家,從自然到人生,娓娓道來,不急不緩,用純凈的文字和博大的胸懷讓妳看到作家本人不尋常的人生,不壹樣的思考,讓妳在無聲的閱讀中偶爾會心壹笑,收獲屬於妳自己的壹份感悟。這樣的文字,不嬌柔,不做作,卻自有壹種啟人心智的力量。
當她寫到柳枝骨折,我是第壹次看到柳樹是有生命的。最後壹句話更是深深觸動了我,大概意思是,去山裏砍柴,最難砍的地方就是樹枝愈合的那道傷疤。也許是為了愈合付出了更多的養分,也許是因為有傷,摻雜了太多的盤根錯節。其實樹是這樣,人也這樣。
看到作者關於對友誼的論述相當精準,精準到像是在用手術刀解剖壹條狗或者是壹只青蛙。友誼是無法轉讓、無法傳承、無法回頭的旅程,友誼是那麽貪婪,需要人壹生去呵護。有人炫耀朋友很多,但畢淑敏卻壹針見血地指出:真正的友誼汁液不是滲出,而是稀釋。簡單說,就好比心靈的容積是壹定的,妳裝的人越多,分享到這種心靈之交的份額就越小。
看到他寫到了機遇:從某種程度上講,機遇就是壹種位置。長在深山裏的樹木,有壹派仙風道骨;長在人行道上的樹,會呼吸到濃烈的煙霧。樹無力選擇生長的地點,樹只有努力紮根生長。很像在說壹次投胎,投胎也是技術活。也許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孩子,壹落地就註定妳的壹生。鉆石敲打自己,是為了更完美。人類也需要他人不斷地敲打。
記得有壹篇寫到了畢淑敏的先生從外面撿了壹個舊缸,在裏面養了七條金魚,這幾條魚給她帶來了很多的樂趣。她在房間寫作時會聽到魚的呼吸聲,只有心靜下來了才可以聽到這種大自然原有的聲響。有時感受最原始的東西需要寧靜,這是心靈上和精神上的靜,才能更好地體會美好。心靜自然涼,我們會聽到壹只鳥在啼叫,汽笛的抽噎聲,壹個小小的蟲兒在花朵上遊走,壹枚鐵釘掉在馬路上……靜靜地,去感受周圍拂動的壹切吧,美好無處不在。人生道路上有許多的岔道,有許多東西迷惑了我們的眼睛,何不試著用心去走,用愛去體會。
畢淑敏所寫的《北極光的微笑》透過她的筆端,我仿佛突然發現,生活,就是由這些不起眼的小事組成的,假若妳把它們忽視,妳就損失了部分生活,假如妳用積極的心態來感受,生活就變得精致而飽滿。壹種積極、平和、健康的人生態度如涓涓細流,在畢淑敏的文字裏,緩緩流淌。
北極光的微笑讀後感 (二)
記不清最早接觸畢淑敏的作品是什麽時候了,只記得在人生的某壹個階段,她,以及王安憶、池莉,是我最為留意的幾個女作家,她們的作品,但凡能見到的,也都是慷慨解囊,必得占為己有而後快。毫無疑問,王安憶和池莉筆下的知青生活給我打開了通往我出生前後那壹個歷史時期的壹扇寬廣的門,與此同時,這二位的作品也以其強烈的地域色彩,讓我認識了屬於她們自己的城市。至於畢淑敏,留存在我頭腦裏的印象,壹直是壹個紮著兩把小刷子、身著草綠色舊式軍裝的十四五的女孩子。很長時間裏,我固執地不允許她長大,似乎壹旦她長大了,橫亙在我們這個國家西部的那個高原所賦予她的堅韌、純真就伴隨著她兩腮的高原紅壹起消失了。
可誰能夠永遠停留在十四五歲?畢淑敏當然也不能。不僅得長大,她還得離開翼神手臂就夠的著天的'青藏高原,回到生養她的北京去;不僅得長大,她還得直面生活中壹般人可能壹輩子都不可能遭遇到的壹些醜陋的東西,比如病毒,比如吸毒,比如未婚先孕,如此等等。()讀她的這壹類作品,《紅處方》也好,《血玲瓏》也好,亦或是《拯救乳房》以及《女心理醫師》,都讓妳感覺到壹種說不出的壓抑,閱讀這樣的作品的時候,我時常會聞到彌漫在文字間的那種屬於醫院的特有的氣味,來蘇水,當然,還有血腥。我不知道這樣的感覺來自哪裏,是包裹了畢淑敏幾十年的白大褂,還是作品本身所表現的內容。我承認,對於文字我是有潔癖的,如同我永遠無法忍受醫院裏經常會見到的淋漓的鮮血,猙獰的面目,以及醜陋的傷口壹樣,我無法忍受關於類似內容以及場景的描述,更不能容忍自己長時間地浸泡在這樣的文字裏。記得讀《血玲瓏》的時候是在壹個秋日,我的閱讀伴隨著越來越濃的暮色逐漸走向深入,早早的命運已經不能牽動我的神經,倒是晚晚,她的出生乃至她所承擔的使命,以及由她所牽扯出的人倫情理,讓我壹陣陣驚悸,以至於不得不在暮色四合的時候收起書本,迫不及待地投身到樓下熱鬧的人群裏去尋找壹絲溫暖。 當然,我沒有理由因此去澤斌畢淑敏,要知道,即便本身就是醫生,臨床上已經見怪了生生死死,以及種種常人無法忍受的東西,要用自己的筆將其再現,她所經受的精神壓力乃至情感傷痛,都是我們所無法想象的,非有大悲憫,絕對做不到。
但《北極光的微笑》完全不壹樣了。事實上,不僅僅是《北極光的微笑》,畢淑敏幾乎所有的散文作品,都蘊含著慈母的溫情和豐厚的哲理。或許,《北極光的微笑》在內容的選編上是毫無章法的,既不遵循時間的脈絡,也不局限於內容的限制,它就那麽隨意地,從西藏到北京,從少年到中年,從醫生到作家,從自然到人生,娓娓道來,不急不緩,用純凈的文字和博大的胸懷讓妳看到作家本人不尋常的人生,不壹樣的思考,讓妳在無聲的閱讀中偶爾會心壹笑,收獲屬於妳自己的壹份感悟。這樣的文字,不嬌柔,不做作,卻自有壹種啟人心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