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3年,劉備白帝城托孤還是費了壹番心思的,他的托孤大臣設置了兩個,壹個是諸葛亮,另外壹個就是李嚴(劉備益州集團,後改名李平),主要起到制衡的作用,怕諸葛亮(劉備荊州集團)壹頭獨大,也是出於平衡各方利益的需要。
李嚴之所以能被劉備看中,主要考量他個人能力和益州新加入集團的平衡問題。李嚴原來是益州劉璋的部下,曾經對抗過劉備的進軍,後來投降了劉備,劉備也非常重用他,任命他為裨將軍,成都拿下後他被劉備封為犍為太守、興業將軍,算是益州劉璋故臣的代表人物。(李嚴劇照,劉備托孤軍事權給了李嚴,但實際權利沒多少)
李嚴在其任職期間,興修水利,造福壹方;與諸葛亮等人修《蜀科》,這是蜀漢政權法律的奠基性文書;武功方面,平定了馬秦、高勝的內部叛亂。文治武功可圈可點,自身能力還是很高的,不然不會成為劉備的托孤大臣之壹。
自從李嚴成為托孤大臣後,成為和諸葛亮比肩的人物,他個人也發生了蛻變。頗有作為的李嚴判若兩人,他積極追求自己更高的地位,為自己的小利益集團謀取權利。(劉備白帝城托孤劇照)
阻撓諸葛亮北伐事件始末。
公元231年,諸葛亮北出祁山,討伐中原,李嚴作為後勤總司令負責糧草轉運工作。當時正趕上雨季,糧草轉運困難,李嚴負責的工作出現滯後問題。
為了掩蓋自己工作失誤,耽誤了北伐大軍的進軍,李嚴派遣自己的手下,拿著自己的手書,假傳劉禪的旨意,要求諸葛亮撤軍,諸葛亮讓出征的士兵回到巴蜀。對於諸葛亮撤軍問題,李嚴上書劉禪,稱諸葛亮是為了誘敵深入,而做的軍事戰略撤退,掩蓋自己後勤工作的失誤。諸葛亮是多麽精明的人物,假如劉禪和諸葛亮不碰面的話,李嚴就把諸葛亮黑了。諸葛亮始終要以攻代守,防衛蜀漢,這是大的戰略,不可能因為後勤工作而不開展。
諸葛亮早就匯總了李嚴的諸多小尾巴,匯總後寫成彈劾奏章,並把李嚴給自己的撤軍文書和李嚴給劉禪的奏章前後對照,兩面三刀的嘴臉暴露無遺,李嚴服罪,貶為平民。
李嚴是如何蛻變的?
當壹個人的職位上升到壹定高度後,壹個人往往會發生蛻變,李嚴蛻變的越來越不堪。他本人就是從秭歸縣令到成都縣令這樣的職位投降的劉備,很快就上升到托孤大臣的位置。他明白壹個道理,手中要有兵、有人、有地盤,這樣可以在魏蜀吳三方能夠如魚得水,隨時可以換取任何壹方的利益,皇帝也要看他的臉色行事。(諸葛亮劇照)
李嚴從自己的家族利益為出發點做官,行事。作為壹個二號托孤大臣,他感覺手中自己的權利不夠,要求進壹步加官進爵,直接要官職那就太愚蠢了,他選擇了曲線求官。他寫信請求諸葛亮加九錫(曹操要求了九錫,做了魏王),要劉禪封諸葛亮為王。如果諸葛亮這麽做了,就沒有後來諸葛亮流芳百世,諸葛亮拒絕了。諸葛亮看透了李嚴的心思,這是變相要加官進爵。
壹招不行,再來壹計。李嚴要求將五個郡劃分合起來,成立巴州郡,李嚴自己要求擔任巴州刺史,他要建立自己的獨立小王國,諸葛亮又拒絕了。按照三國時期壹個軍的編制也就3500-4000人,李嚴的壹個軍居然有2萬多人,他在積極建立軍事割據小集團,壹旦壯大,諸葛亮也拿他沒有辦法。
公元230年,魏國大司馬曹真計劃分三路進攻漢中,軍情告急,諸葛亮緊急抽調李嚴的部隊援助。這時李嚴在江州打理的井井有條,是自己的老巢,肯定不願意動窩。他派人暗示諸葛亮,魏國司馬懿打算誘降他,這是變相的要官要權,江州這個老巢別人不能接手。諸葛亮多麽精明,立刻表奏劉禪,升李嚴為驃騎將軍,其子李豐擔任江州的防衛工作,李嚴的欲望暫時得到滿足,才慢悠悠奔向漢中。在這期間,李嚴將自己的名字改為李平,不知道是和用意,大概是欲求得到滿足了,自己也就平息了心中郁悶吧。
諸葛亮早就了解李嚴此人心術不正,但不敢輕易動手處理他,因為劉備留下的爛攤子還沒有收拾好。諸葛亮要理順內外關系後才敢動李嚴,畢竟是托孤大臣,代表著劉備的益州集團。等壹切都就緒,李嚴犯了大錯後,諸葛亮就新賬舊賬壹起算,壹把拿下李嚴這個托孤大臣,周圍沒人敢求情。
諸葛亮並沒有將李嚴家族全部處理掉,只是針對李嚴,貶為庶民。李嚴的兒子李豐卻受到重用,官至朱提太守,諸葛亮的政治智慧非常高,維護了益州集團的利益,保持內部的團結安定,?受害人?只有李嚴自己而已。
李嚴阻撓諸葛亮北伐,主要原因在於個人的欲望小目標沒有達成,心裏不滿;其次,李嚴政治目光短淺,只看到自己碗裏的飯,不顧蜀漢的大局。這樣做將來李嚴可以隨機而動,隨時可以投降強者集團;第三,李嚴阻撓北伐也代表了不少的官員態度,他們要安安穩穩過日子,不想打仗。他曾經拒絕駐守漢中,同魏軍打仗和蜀漢內部的民亂那是兩回事,他能力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