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的天堂》裏,同是比喻,同是寫景,但我卻真切的看得見那景色,觸摸了解得到,這是作者真正的語言,真正的想法!以下是我整理的四年級上冊鳥的天堂課文原文,歡迎閱讀參考,希望您喜歡。
《鳥的天堂》原文
我們吃過晚飯,熱氣已經退了。太陽落下了山坡,只留下壹段燦爛的紅霞在天邊。
我們走過壹段石子路,很快就到了河邊。在河邊大樹下,我們發現了幾只小船。
我們陸續跳上壹只船。壹個朋友解開了繩,拿起竹竿壹撥,船緩緩地動了,向河中心移去。
河面很寬,白茫茫的水上沒有壹點波浪。船平靜地在水面移動。三支槳有規律地在水裏劃,那聲音就像壹支樂曲。
在壹個地方,河面變窄了。壹簇簇樹葉伸到水面上。樹葉真綠得可愛。那是許多株茂盛的榕樹,看不出主幹在什麽地方。
當我說許多株榕樹的時候,朋友們馬上糾正我的錯誤。壹個朋友說那裏只有壹株榕樹,另壹個朋友說是兩株。我見過不少榕樹,這樣大的還是第壹次看見。
我們的船漸漸逼近榕樹了。我有機會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壹株大樹,枝幹的數目不可計數。枝上又生根,有許多根直垂到地上,伸進泥土裏。壹部分樹枝垂到水面,從遠處看,就像壹株大樹臥在水面上。
榕樹正在茂盛的時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給我們看。那麽多的綠葉,壹簇堆在另壹簇上面,不留壹點兒縫隙。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壹片綠葉上都有壹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美麗的南國的樹!
船在樹下泊了片刻。岸上很濕,我們沒有上去。朋友說這裏是“鳥的天堂”,有許多鳥在這樹上做巢,農民不許人去捉它們。我仿佛聽見幾只鳥撲翅的聲音,等我註意去看,卻不見壹只鳥的影兒。只有無數的樹根立在地上,像許多根木樁。土地是濕的,大概漲潮的時候河水會沖上岸去。“鳥的天堂”裏沒有壹只鳥,我不禁這樣想。於是船開了,壹個朋友撥著槳,船緩緩地移向河中心。
第二天,我們劃著船到壹個朋友的家鄉去。那是個有山有塔的地方。從學校出發,我們又經過那“鳥的天堂”。
這壹次是在早晨。陽光照耀在水面,在樹梢,壹切都顯得更加光明了。我們又把船在樹下泊了片刻。
起初周圍是靜寂的。後來忽然起了壹聲鳥叫。我們把手壹拍,便看見壹只大鳥飛了起來。接著又看見第二只,第三只。我們繼續拍掌,樹上就變得熱鬧了,到處都是鳥聲,到處都是鳥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樹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在撲翅膀。
我註意地看著,眼睛應接不暇,看清楚了這只,又錯過了那只,看見了那只,另壹只又飛起來了。壹只畫眉鳥飛了出來,被我們的掌聲壹嚇,又飛進了葉叢,站在壹根小枝上興奮地叫著,那歌聲真好聽。
當小船向著高塔下面的鄉村劃去的時候,我回頭看那被拋在後面的茂盛的榕樹。我感到壹點兒留戀。昨天是我的眼睛騙了我,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
《鳥的天堂》延伸知識
“鳥的天堂”是指壹株有500年樹齡的古榕樹,位於廣東省新惠縣天馬河上。它的樹冠大得出奇,濃陰覆蓋著天馬河心上的二十多畝地。現在大榕樹南面的50米處建有觀鳥樓,可觀賞“鳥的天堂”、熱帶植物、農舍風光。天馬河中有潛艇,可供遊客觀鳥和遊玩。
氣生根是生箕空氣中的壹種變態根,如榕樹的枝幹上長出許多不定根,可以壹直垂入到土壤。此種氣生根沒有根毛的根冠,不能吸收養分,但能吸收空氣中的水分,也有呼吸的功能。由於氣生根紮入土內,起了支持作用,使榕樹冠得以發展,故有“獨木成林”之感。熱帶森林中的許多植物也有發達的氣生根,氣生根因作用不同,又可分為呼吸根、支柱根、攀根和吸器根。
五百年前,這裏原有壹個泥墩,壹棵榕樹,經長期繁衍,成為覆蓋有二公頃的小島。島上的榕林棲息著數十多種小鳥,尤以白鶴和灰鶴最多。白鶴朝出晚歸,灰鶴暮出晨歸,壹早壹晚,相互交替,翩翩飛舞,嘎嘎而鳴,蔚為壯觀。20世紀30年代,著名作家巴金遊後寫了《鳥的天堂》,1982年他親筆題了“鳥的天堂”四字,更為這風景區增色不少。樹長起來後便有氣息,氣根向下長入土後成樹枝,枝大成樹又有氣根下垂入土,如此不斷循環,加上小泥堆不斷因河水沖積成為小島,樹越來越大,成為有十五畝闊的榕島了。如果您劃艇靠近榕墩,環境壹周,就會見到榕林裏面樹枝交錯、鳥巢壹個個散布其中、鳥群飛上飛下的奇景了,真有“人間畢竟有天堂”之感。
江門新會的“小鳥天堂”,名氣很大。記得孩童時代,便知道這裏因我國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鳥的天堂》壹文而名聲大震,使此後的“小鳥天堂”成為遠近聞名的旅遊景點。只要壹提起它,腦海裏便會構築起壹幅美好的畫圖,想像著新會那壹棵很出名的榕樹,樹上每天有數不清的小鳥。
而人們最近前往“小鳥天堂”觀鳥,卻頗感失望,繞小島兩圈,沒有見到小鳥群飛的盛景。據當地人介紹,由於小鳥生存的生態大環境發生了改變:即小鳥周邊被開發,原有的農田、水塘被破壞,環繞小島的天馬河的水質遭到汙染,小鳥不斷地飛到其他地方覓食,不再回來,護鳥措施也就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創作背景
1933年4月,西江鄉村師範學校校長陳洪有北上進行教育考察,5月底經過上海時約同巴金壹起回新會。當時,巴金還不滿30歲,已是著名作家。他南下廣東,“到另壹些未曾有過我的腳跡的地方去”(巴金語),並看看壹班獻身教育事業的青年朋友。5月31日,巴金同陳洪有壹起到西江鄉村師範學校,先在學校住了3天,隨後就到新會縣城近郊的天祿、天馬、茶坑等鄉村遊訪了3天,後在新會坐當時新寧鐵路的火車到臺山公益住了壹晚,6月7日傍晚回到西江師範學校參加座談會,9日當晚離校返穗,在那裏逗留了10天。
巴金與小鳥天堂結緣可說是天作之合。他遊訪新會天祿、天馬、茶坑三個鄉時,由於陳洪有校長校務繁忙,他囑咐天祿人葉渠均,天馬人陳毓就,茶坑人梁朝令三位同學兼同事陪巴金遊三鄉。此時,正值南國水鄉的初夏。壹個傍晚,在天馬鄉務本小學(現在近天馬村委的祖祠堂“務本堂”)吃過晚飯,陳毓就邀請巴金劃船繞遊“雀墩”。像巴金文中所說的那樣,當晚並見不到鳥,讓他有點失望。第二天早晨去“有山有塔”的地方(指茶坑鄉,山是“鳳山”,塔是“熊子塔”),找梁朝令壹起探訪梁啟超舊居,此時再經過“雀墩”,令他驚喜地見到漫天飛舞的小鳥,心情雀躍,停船觀賞鳥飛鳥落,出入於大榕樹之中,讓他久久不願離去。
巴金回到上海後,懷著這種心情寫成了《鳥的天堂》這篇優美的散文,記述了這段愉快的旅程。這篇散文最初發表在《文學》季刊(1933年8月1日第壹卷第2號)上。由於當時中國處於動蕩的年代,名家筆下描述的這壹方樂土,引起了人們廣泛的興趣和向往。
主題思想
在這篇散文中,作者以精巧縝密的藝術構思和生動傳神的筆墨,描繪了奇特幽美、別具洞天的“鳥的天堂”的畫卷。同時,此文細膩的描繪中,透露出壹種濃郁的自然氣息,抒發著壹顆寧靜悠遠的心,使人讀了有壹種感情上的解放。三十年代初,人心趨向返歸自然。遠離市聲,獨處幽境的鳥兒,正是作者壹種熱愛自然的心境寫照。[5][6]
藝術特色
此文的藝術特色主要突出地表現為以下幾個地方:
平鋪直敘,層次簡潔
從開頭的敘述來看,作者故意不寫到與鳥有關的東西,只寫幾個蕩舟的場面,好像壹幅畫的色彩層次,起先淡淡地鋪染,繼而層層地加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樹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在撲翅膀。”鳥的天堂至此呈現出來。將壹件小小的見聞過程表現得如此層次簡潔,這是正是此文的第壹大突出特色。而作者此時的心境,正是在層層遞進的結構中和最終烘托出來的場景上體現出來的:
第壹層結構,交待了時間、地點和人物(散文化的交待),筆調簡潔;
第二層結構,描寫景色和鋪墊是“船平靜地在水面流動,三只槳有規律地在水裏劃動…”然後壹步步船到樹下,樹進眼中,這時候,作者的筆壹改清淡的調子,寫道:“那麽多的綠葉,壹簇堆在另壹簇上面,不留壹點縫隙……”此處用筆較多。
第三層結構,壹聲鳥鳴忽起,於是“到處是鳥聲”,到處是鳥,順時間秩序,似乎將要引到全文高潮的場景——鳥的天堂,但此處,作者將所寫空間放緩進展,故意將話題引開,寫到荔枝和歡悅的心情;
第四層結構,“鳥的天堂”出現,作聲隨勢將筆壹收,只留下淡淡的幾句余興未盡的話,來結束全文。[5][6]
準確傳神,生動形象
巴金善於運用確切的詞語,描繪事物的性質、狀貌,恰到好處地抒情表意。在表現榕樹生命力之美時,這樣寫道“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壹片綠葉上都有壹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裏如果去掉“似乎”變成寫實,就顯得不真實了;如果換成“我覺得”就把感覺和景物截然分開,語氣平淡。“顫動”如果變成“湧動、跳動、顫抖”,就不能把綠葉富有生命力的特有精神狀態準確地刻畫出來。“似乎、顫動”傳神地把當時作者的感受、聯想融入於景,具有“物我兩忘”的心態,意境深遠,妙不可言。寫榕樹的葉子亮麗,又反客為主,寫成“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葉子對人的吸引力太大了,讓人不得不看,榕樹的生命力可謂強矣。
作者第二次去看榕樹時,寫群鳥嬉戲,“到處是鳥聲,到處是鳥影”,可知場面之廣大。從聽覺寫“聲”,從視覺寫“影”,寫影比寫鳥本身更能體現當時的熱鬧紛繁。用“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樹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在撲翅膀……”這句話充分寫出形態的多種多樣,生動形象,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5][6]
節奏明快,情深意厚
《鳥的天堂》全文節奏鮮明,聲音鏗鏘,自然流暢,瑯瑯上口。課文開頭多用短句,簡潔明快,令人漸入佳境。寫靜態的榕樹,多用長句,具體生動,情深意厚,耐人尋味。寫群鳥嬉戲,以詞為句,長短錯落,生動熱鬧,給人以急促的動感。作者又用“連環”“頂真”等寫法,“看清楚了這只,又錯過了那只,看見了那只,另壹只又飛起來了”。讀時就給人以“應接不暇”的感覺。作者又較多運用排比、復叠的句子,體現熱鬧歡騰的景象。
在感情上,作者善於運用多種方式表達。如在劃船途中“三只槳有規律地在水裏劃,那聲音就像壹支樂曲”。寫景抒發內心的愉快。當沒看到鳥後失望、迷惑,“鳥的天堂裏沒有壹只鳥,我不禁這樣想”。明寫想法暗寫心情。當被大榕樹生命力所傾倒和被群鳥的歡樂所感染時,直接抒情:“這美麗的南國的樹”“那歌聲真好聽”前面的間接抒情對後面的直接抒情又給予襯托鋪墊,使結尾的抒情顯得異常強烈,震撼人心,結尾如豹尾般有力:“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
欲揚先抑,氣韻貫通
文貴曲忌直,此文圍繞作者的思想變化,欲揚先抑。先寫第壹次看到是幾株大榕樹的錯覺,先抑,後寫真是壹株大榕樹,後揚;先寫沒有看到鳥的遺憾,又抑,後又突出寫群鳥嬉戲的場面,再揚。證實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前後對比,波瀾起伏,產生動人的藝術效果。
而且,全文讀之自然流暢,誦之瑯瑯上口,也歸功於文章的氣韻貫通,寫動態的第壹段,作者用兩個表時間的名詞“起初”“後來”,用兩個寫拍手的短句,連起了由靜寂到有鳥,再到鳥開始飛起,最後到處是鳥,各具情態的整個場面變化過程。下面的壹段,則體現了由概括到具體,由整體描寫到局部刻畫的連通:由“眼睛應接不暇”的概寫,到“看清楚了這只,又錯過了那只,看見了那只,另壹只又飛起來”,再到壹只畫眉鳥的細寫,連貫流暢,緊湊而又有變化。
名家點評
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吳周文《現代抒情美文100篇》:“巴金在創作中壹貫追求水清沙凈、澄明透澈的境界,其散文也是如此。不裝門面,不拿架子,不事藻飾與形容,創作壹種自然質樸的藝術風格,此文可窺其風格之壹斑。”
福建師範大學袁勇麟《中國現當代散文導讀》:“《鳥的天堂》記述的是1933年巴金偕友人觀賞廣東新會“鳥的天堂”的經歷,是壹曲優美動人的田園牧歌,也是中國現代散文史上寫景抒情的名篇佳作。”
武漢音樂學院副教授李艷霞《中國最美散文》:“在作者筆下,“鳥的天堂”是名副其實的人間美景,同時也象征著作家理想中的人間樂園。作者當時身處黑暗年代,他所渴望的美好並不存在,他於此文中的描寫便也寄托了其對寧靜、祥和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