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鄉下人家》課文原文

《鄉下人家》課文原文

鄉下人家,不論什麽時候,不論什麽季節,都有壹道獨特、迷人的風景。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鄉下人家》課文原文,僅供參考,大家壹起來看看吧。

《鄉下人家》課文原文:

鄉下人家總愛在屋前搭壹瓜架,或種南瓜,或種絲瓜,讓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當花兒落了的時候,藤上便結出了青的、紅的瓜,它們壹個個掛在房前,襯著那長長的藤,綠綠的葉。青、紅的瓜,碧綠的藤和葉,構成了壹道別有風趣的裝飾,比那高樓門前蹲著壹對石獅子或是豎著兩根大旗桿,可愛多了。

有些人家.還在門前的場地上種兒株花,芍藥、鳳仙、雞冠花,大麗菊,它們依著時令,順序開放,樸素中帶著幾分華麗,顯出壹派獨特的農家風光。還有些人家,在屋後種幾十枝竹.綠的葉,青的竿,投下壹片綠綠的濃陰。幾場春雨過後,到那裏走走,常常會看見許多鮮嫩的筍,成群地從土裏探出頭來。

雞,鄉下人家照例總要養幾只的。從他們的房前屋後走過.肯定會瞧見壹只母雞,率領壹群小鳴,在竹林中覓食;或是瞧見聳著尾巴的雄雞,在場地上大踏步地走來走去。

他們的屋後倘若有壹條小河,那麽在石橋旁邊。在綠樹陰下,會見到壹群鴨子,遊戲水中,不時地把頭紮到水下去覓食。即使附近的石頭上有婦女在搗衣,它們也從不吃驚。

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常常會瞧見鄉下人家吃晚飯的情景。他們把桌椅飯菜搬到門前,天高地闊地吃起來。天邊的紅霞,向晚的微風,頭上飛過的歸巢的鳥兒,都是他們的好友,它們和鄉下人家壹起,繪成了壹幅自然、和諧的田園風景畫。

秋天到了,紡織娘寄住在他們屋前的瓜架上。月明人靜的夜裏,它們便唱起歌來:“織,織,織,織呀!織,織,織,織呀!”那歌聲真好聽,賽過催眠曲,讓那些辛苦壹天的人們,甜甜蜜蜜地進入夢鄉。

鄉下人家,不論什麽時候,不論什麽季節,都有壹道獨特、迷人的風景。

《鄉下人家》文本解讀:

這是壹篇優美的寫景記敘文。

1、結構規整,層次清晰。

第壹至第六自然段,作者分別為我們描述了長藤爬檐紅瓜掛架、花艷竹挺筍嫩、群雞覓食、鴨子戲水、門前晚餐、月夜蟲鳴六幅畫面。六幅畫面按照並列排列,每個自然段過渡句是第七自然段總結全文,概括鄉下人家特點。

第壹自然段按照時間順序先寫長藤攀檐,再寫紅瓜掛架。中間承接的句子是“當花兒落了的時候……”。第二自然段方位轉換順序“門前”、“屋後”介紹“花艷”、“竹綠”、“筍嫩”。過渡的句子是“有些人家”、“還有些人家”、“幾場春雨過後”。第三自然段先總寫“雞,鄉下人家照例總要養幾只的”,然後分別寫了母雞覓食、雄雞散步情景。

2、語言歡快,多用短句。

鄉下人家風景如畫,生活悠閑,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鄉下人家的喜愛之情。全文多用短句描繪這情景,表達這情感。如“依著時令,順序開放”、“天邊的晚霞、向晚的微風”等。

3、擬人手法,情真意切。

在作者筆下,鄉下人家的壹切都像人壹樣,有情感、有情趣。如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鮮嫩的筍“成群地從土裏探出頭來”,都像頑皮的孩子。母雞“率領壹群小雞“,雄雞”聳著尾巴“、“大踏步地走來走去”,寫出了它們神氣十足的樣子。

《鄉下人家》說課稿

壹、教材介紹:

該文是新課標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裏的'壹篇略讀課文,文章按照房前屋後的空間順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間的時間順序交叉描寫,展現了鄉下人家樸實自然,充滿詩意的鄉村生活,也贊揚了鄉下人家熱愛生活的美好品質。作者抓住鄉下人家最普通的事物和場景,展現了恬靜祥和的農家田園生活,表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歌頌了鄉下人家的勤勞淳樸、熱愛生活的美好品質。

二、設計 思想:

《鄉下人家》這篇課文,作者緊扣“獨特、迷人”,向我們展示了鄉下人家所具有的特色。根據中年級兒童的認知特點,學生對故事內容感興趣,而散文“形散神聚”,對於五年級學生而言,是陌生的,學生不容易在頭腦中形成表象。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以誦讀和品味為主。教學中首先抓住題眼,從學生較熟悉的場景入手,激發學生讀的欲望,然後通過不同的朗讀要求,引導學生不斷與文本對話,自主探尋美,體驗美和交流對美的感受,逐步感悟課文內涵,體會其意境。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有感情朗讀課文,體會文字所描繪的意境。

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閱讀、主動探究。開展交流、感受美好。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鄉下生活的美好,領略文中所描繪的美景,發現家鄉的美、自然的美,由衷地喜愛家鄉、喜愛自然。

四、教學重點: 能在品味文字的基礎上體味鄉下人家生活的美好。

教學難點:體會從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場面展現出來的鄉村生活的美。

五、教學準備

師:有關鄉村生活場景的多媒體課件

生:熟讀課文

六、教學過程:

(壹)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1、播放課件:池塘裏嬉戲的鴨鵝、小河邊搗衣的婦女

檐下掛著的串串紅辣椒、院子裏悠閑的公雞

田間戴笠勞作的農人、夜空下的聲聲蛙鳴。問:看到這些情景,妳有什麽感受?

2、請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說自己所了解的鄉下生活是怎樣的。

3、今天,讓我們隨著作家陳醉雲細膩、優美的筆觸壹起走進鄉村生活,壹起領略它那份獨特的美。(師板書:21、鄉下人家)[設計意圖:觀看課件,直觀感受鄉下美景,從而讓學生進入的優美的情境,激發其學習的興趣,巧妙地引入新課。]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用自己的話說說鄉下人家給妳的感覺。

2、全班交流:

(1)妳覺得鄉下人家是怎麽樣的?師隨機板書:獨特迷人

(2)原來鄉下人家這麽美,怪不得作者感嘆道:

生齊說:鄉下人家,不論什麽時候,不論什麽季節,都有壹道獨特、迷人的風景!

(3)全班齊讀最後壹節,理解“獨特”“迷人”的含義,進而理解整段話的含義。師小結:“獨特”指“獨有的;特別的”;“迷人”是說“吸引人”,這句話是說鄉下人家,在任何時候,在任何季節都有著自己特別的,很吸引人的美。真是這樣嗎?同學們,讓我們再來讀讀課文,從作者的描述中去發現鄉下人家那“獨特”“迷人”的美吧!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認真讀文,抓住課文主旨。]

(三)、精讀課文,品味語言。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課文:妳認為課文描寫的哪壹處鄉村風景最美,劃出來,反復讀,並聯系課文內容說說自己的理由。

2、組內品讀,交流感受。[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自讀自悟,感受鄉下的美景,然後圍繞問題互相交流感受。]

3、全班交流,指導朗讀。

以下面兩句為例:

(1)幾場春雨過後,到那裏走走,常常會看見許多鮮嫩的筍,成群地從土裏探出頭來。春天下雨後竹筍長得很多很快,這句話形象地呈現了“雨後春筍”的美妙畫面,尤其是壹個“探”字,擬人化的手法讓人感到嫩筍迅速的長勢,如同壹個個淘氣頑皮的娃娃和人捉迷藏壹樣從土裏探出頭來,充分展示了春季勃勃的生機。

(2)從他們的房前屋後走過,肯定會瞧見壹只母雞,率領壹群小雞,在竹林中覓食;或是瞧見聳著尾巴的雄雞,在場地上大踏步地走來走去。

“雄雞聳著尾巴大踏步地走來走去”儼然壹位將軍在閱兵,鬥誌昂揚,又如同壹個盡職盡責的丈夫在保護自己的家人,守護著自己的家園,具有濃厚的人情味。(實際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作出有個性的反應,教師的點撥、指導要適當,不可越俎代庖,讓學生的思維緊跟著教師的指揮棒走。)

4、品味語言感情朗讀,將自己感受最深的內容試著有感情的朗讀。

[設計意圖:感情朗讀是學生感悟文章內容,抒發情感的途徑,又是反饋學生是否理解內容,體會情感的有效方法。]

(四)、拓展提高:

1、結合圖片想象鄉下人家冬日的獨特、迷人景象。

2、試著將全文改寫成壹首小詩。

(五)、布置綜合性學習任務:

1、把自己喜歡的詞句摘抄到積累本上並讀壹讀。

2、讀了這篇課文,妳是否感受到了鄉下生活的詩情畫意?讓我們開展壹次“走進田園”的綜合學習活動,加深對我們農村生活的了解。2、讀讀書中的提示,以小組為單位商量、制定自己小組的活動計劃。(如鄉村風光繪畫展、收集本地各種農作物生長的資料、調查當地人生活的變化等等)

3、交流匯報各組活動計劃。

4、教師統籌安排,確定活動日程。[設計意圖:指導學生把在語文課上學到的能力,也在實際運用中得到鍛煉,課內的學習在課外得到延伸。在活動中學習語文,學會合作。]

板書設計:

屋前 瓜架夏天傍晚

門前 鮮花

21鄉下人家屋後 春筍

(獨特迷人)院中 雞兒秋天夜晚

河裏 小鴨

教學反思:

《鄉下人家》這篇課文如同壹幅田園風光的寫意畫卷:那房前順著棚架爬上屋檐的碧綠的藤蔓,門前空地上依著時令開放的鮮花和屋後伴著春雨從土裏探出頭來的嫩筍,那覓食的雞群,那嬉水的小鴨,那鄉下人家在門前的樹陰下邊吃晚飯,邊閑話家常,其樂融融,夜裏伴著紡織娘美妙的歌聲甜蜜進入夢鄉……這壹個個自然、和諧的場景,使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仿佛在和鄉下人家促膝談心,壹起享受鄉下人家生活的樂趣。全文展現了鄉下人家樸實自然和諧、充滿詩意的鄉村生活,同時,也體現了作者喜愛鄉村生活的真摯感情。

我所工作的學校地處農村,班上的學生都是來自農村,而且他們很少有人走出這裏,對於鄉村風光,他們早已經習以為常了,盡管這篇文章語言樸實生動,清新秀美,也不能吸引他們。於是,教學伊始,我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他們較熟悉的鄉村生活場景,以此來激發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接著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感受田園生活的美,並進壹步探究,找出文章的主旨。然後,引導學生深入朗讀課文,品味語言。教學時,放手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研讀課文,邊讀邊想像畫面,邊體會文字所描繪的意境。接著采用分組、集體交流的方式讓學生進壹步感受鄉村生活的美好。最後,布置綜合性學習任務,讓學生有計劃地走進自己熟悉的鄉村,體驗鄉村生活,為後面“語文園地”中的“口語交際·習作”的學習作好準備。在實際教學中,基本上完成了預定安排,但學生交流時的方式、語言顯得單壹,課堂也顯得有些亂,教師的臨場調控能力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