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歷史上的於成龍是個怎樣的人?

歷史上的於成龍是個怎樣的人?

最近看央視電視劇頻道播放的四十集古裝連續劇《於成龍》,深深折服在於成龍的人格魅力之中,讓人不禁好奇,在真實的歷史中,於成龍是個什麽樣的人!

在吳子牛導演執導,由成泰?鮒餮蕕牡縭泳紜隊誄閃?分校?雜誄閃倬?饗擼?彩雋嗽謁?奈?偕?鬧?校褡鮒鰲⑽?袂朊?⑽?臒?害、為民造福的故事。歷史上真實的於成龍,是否像電視劇中展現的那樣,是壹個壹心為民的好官呢?

歷史上的於成龍,的確以清廉能幹著稱,曾經三次評“卓異”政績,被康熙帝贊揚:“清官第壹,天下第壹廉吏”。

於成龍(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字北溟,號於山,清代山西永寧州(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人。

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於成龍被任命為羅城縣知縣,在任上明確保甲制度,百姓安居樂業,全力耕作土地。1667年(清康熙六年),於成龍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後遷任湖廣黃岡的知州,歷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和總督、加兵部尚書、大學士等職。康熙二十年入京覲見。後升任江南江西總督。

康熙二十三年,朝廷命令於成龍兼管兩地巡撫的政事,不久便在任上去世。被康熙帝追贈為太子太保。

歷史上真實的於成龍真的很“牛”。

1、他是中國歷史上唯壹壹個被皇帝,而且還是以聖明著稱康熙皇帝贊譽為“天下廉吏第壹,古今第壹廉吏”的官員;

2、他還是中國歷史上唯壹壹個去世後被皇帝親自撰寫祭文碑文紀念並讓宮廷畫師禦制畫像的官員。

3、他是中國歷史上唯壹死後用瓷碗扣白灰,松香做墓冢,寓意壹世清白的官員。

4、他是歷史上第壹個由前朝的落榜生做到新朝的封疆大吏的人。

5、他是第壹個完全靠從政能力做到兩江總督位置的漢人。

於成龍,出生於明末,當時還是我們漢人的江山,不過此時的大明江山已經是岌岌可危了。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老於來到了人世間,並且在22年後的明崇禎四年(1639)年參加了當時的科舉考試,雖然沒中榜,卻也做了個副榜貢生。什麽是副榜貢生呢,也就是當官暫時沒戲,但可以繼續深造,有了當官的資格,成了壹個合格的備胎。後來清軍入關,明朝滅亡,老於還是不忘實現它當官的理想,在順治四年、八年又幾次去參加科舉考試,結果仍然還是沒考中,這樣的命運壹直到了順治18年,老於終於等到了吏部掣簽這樣壹個能當官的機會,其實就是壹群備胎在壹起抓鬮,抓到哪裏去哪裏當官,但是倒黴的老於這次轉到了廣西的羅城,也就是現在廣西桂林那旮旯,說到這裏大家肯定會想,去壹個“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地方怎麽能算倒黴呢?當初的羅城非今日之羅城,當初的羅城還沒有開發,是罪犯流放之地,到處是煙瘴,很多人去了不適應當地氣候,輕則重病,重則必死,再加上那裏少數民族雜居,民風彪悍,別說妳壹個小縣令,就是壹個軍區司令去了都難管理。當初的羅城剛剛被納到清朝政府版圖不到兩年,民生雕敝,壹片荒蕪,整個縣城等同於壹片廢墟,在於成龍之前壹***也就去過兩任知縣,其中是壹個死在任上,壹個棄官逃跑,真不是壹個人待的地方。

可就是這樣惡劣的環境,老於還是決定去,並且還說出了壹句至今震撼官場,讓很多貪官汗顏的名言:“此行絕不以溫飽為誌,誓勿昧天理良心”,(我這次去發誓要做出壹番事業,以求對得起天地良心,就不是去享受的),於是他不顧親朋好友的勸誡,毅然告別了妻兒老小,帶上5個隨從就上路了,這壹年他已經44歲。

他每到壹處都是嘔心瀝血,豁出命的幹,壹路上得到了上至君臣同僚下至平民百姓的不斷點贊,其為官期間的很多優秀事跡也先後被多位任地內最高長官寫成專題表揚稿發到各自朋友圈,引發了整個滿清官場的不斷轉發擴散,連康熙皇帝的手機都被刷了屏,把表揚他的信息在金鑾殿官方微博上置了頂,引得滿朝文武每天集體圍觀,老於的官運這才亨通起來。

作為縣長壹級的人物,縣裏人又不多,很多羅城縣的老百姓有時也到縣衙裏看看這位新來的縣官長啥樣,於成龍這時候總是熱情的招呼他們坐下來喝杯他從山西帶來的老酒,壹起聊聊天。但他說的是山西呂梁壹帶的方言,羅城百姓說的是當地民族語,要體會對方的意思,實在困難。老於就用手勢、眼神、笑容跟大家交流,慢慢的與百姓們拉近了距離。時間久了,溝通暢了,羅城縣的公務也能逐步展開辦理了。

他為了和羅城百姓同甘***苦,主動把原來的日食兩餐減成壹餐,老百姓看不下去了,說堂堂父母官怎麽能這麽寒磣,於是在繳納錢糧時,他們通常會多帶幾個銅錢,順手放到他的桌案上。於成龍發現後,立馬就翻臉,”說好的同甘***苦,妳們這樣子大家還能不能在壹起愉快的玩耍了。“

老百姓也急了,大人像妳這樣折騰下去,就怕妳過不了幾天就坐都坐不起來了,命都沒了還玩什麽耍,堅決要送。後來實在沒辦法拒絕,老於就只象征性收壹壺酒錢,說我們山西人,有酒喝酒餓不死。百姓還是可憐於成龍清苦,湊集少許銀錢,為他購買鹽米。老於又說:“我壹人在此,何須如許物,可持歸奉汝父母,壹如我受。”意思是:我現在就壹個人在這裏,不需要這麽多東西,有稀飯鹹菜吃就行了,我既然是父母官,妳們把這些東西拿回去奉養妳們的父母,就跟給我用壹樣。“

老百姓都記得他的好,直到離任的時候,當地很多百姓夾道相送,哭著不讓他走,老於也是說了很多諸如服從組織安排,我會永遠想念大家之類的話,最後還是走了。不同的是,那年頭流行建生祠,於是很多當地百姓壹起湊錢給他蓋起來壹座於公祠,年年燒香紀念他,世世代代感激他。

於成龍生於崇禎末年,是山西永寧人氏,字北冥,號於山。於成龍在家排行老二,母親田氏在他出生後不久就去世了。父親繼娶了壹位妻子,雖然是繼母,但是於成龍卻與繼母關系很好,對繼母十分孝順。

初出茅廬,於成龍就表現出自己眼睛裏容不得沙子的性格。崇禎十二年,於成龍參加鄉試,痛陳科舉舞弊的問題。因此未能入正榜,被列入正榜,仍能參加會試。會試及第之後,腐朽的統治讓於成龍不願意出仕做官,便以父親老病為由回到家鄉。

清順治早期,於成龍也曾經參加過科舉。但是第壹次科舉失敗了,而那個時候於成龍已經三十五歲,家庭的重擔落在肩上,使他無法專心學習,於是就暫時放棄了科舉。

當時於成龍長兄去世,父親老病,需要湯藥,母親雖然康健,但是卻也是暮年。上有老,下有小,家中大大小小都指望於成龍養家糊口。生活清貧,家中雜事也多,於是他暫時放棄了學業。

壹直等到父親去世之後,於成龍守孝期滿,才在順治十八年,繼續到國子監學習,為將來出仕做官準備。也是這壹年,於成龍被任命為羅城縣縣令。為了“心此行絕不以溫飽為誌,誓勿昧天理良”的抱負,於成龍辭別妻子,來到有名的貧困縣羅城,開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羅城縣是於成龍的起點,也是他清廉為民最主要的體現。在這裏擔任縣令期間,於成龍可以說將自己的壹切都交給了百姓,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羅城縣當時只有六戶人家,土地貧瘠,就連縣衙也就是三間破茅草屋。於成龍最後只能寄居在關帝廟中,在這裏辦理事務。

羅城的前兩任縣令,壹死壹逃。而於成龍到了這兒之後,隨從的無名仆從也壹樣死的死,逃的逃。於成龍到這兒不久也生病了,但是他卻帶兵堅持工作。

為了吸引外來人民定居,恢復農業生產,下令切實解決新附百姓的定居和墾荒中遇到的問題。

窮山惡水出刁民,羅城縣窮困落後,自然也不怎麽服管制。所以除了貧困是羅城縣的大問題之外,犯罪率高也是當時的主要問題。深知亂世用重點的於成龍,建立保甲,嚴懲緝獲案犯,大張聲勢地"嚴禁盜賊"。

在於成龍的治理下,羅城縣逐漸恢復生機,漸漸的富裕起來,於成龍因此受到上峰賞識。此後在各地任官,於成龍都堅持自己在羅城縣的作風。辦事為民,大公無私,為百姓謀福利。

他壹生清廉為官,去世之後,木箱中只有壹套官服,別無余物,清廷上謚號“清瑞”。正是因為他的清廉正直,壹心為民,所以才受到百姓的愛戴。就像電視劇演的那樣,當他重新回到當初任地之時,老百姓們紛紛將他包圍,像是對待親人壹樣,關心他的生活,與他說些家長裏短。

於成龍的故事至今為人們所流傳,於成龍的壹生為官雖然壹直被提拔,但是此人壹生清貧。在江南時,曾被江南民眾稱之為“於青菜”。他雖然位居高職,身居顯貴,但是為人生活簡樸,從未有過奢華的生活。那麽,於成龍墓地在哪裏?於成龍後人是誰

歷史上真實的於成龍

於成龍算是大器晚成之人,他早年壹直都在為了科舉考試而奮鬥著。他在參加壹次鄉試時,考官公然行賄受賄,這讓余成龍非常看不慣,於是在考卷上痛陳時弊,結果沒能中舉,而是考取了個貢生。貢生是能直接參加會試,會試之後,於成龍以家父年老為由,回到來堡村。

至順治八年時,他參加會試後又沒有考中,當時他已經是35歲的年齡了。經過壹些事故後,於成龍十年44歲,不顧親朋好友及家人的勸告,毅然決然的去外地為官。從此便開始了他的官場生涯,也開始了他的抱負。

於成龍不論在哪裏為官都保持著兩袖清風的風格,而且艱苦樸素。於成龍為人正直,為官亦是如此。他不論走到哪裏都會當地百姓辦實事,為民做主,凡是他為官的地方總能呈現出繁榮的景象。他也不畏權貴,壹向桀驁不馴的地方豪強在於成龍的治下都會“皆奉法唯謹”。

於成龍為官很有壹套自己的策略,他在整頓吏治上始終放在工作的首位上。不僅在吏治上,而且在教育等方面他都很關心。他在闊別二十年後回鄉時,依然是身穿布衣,他還給子孫後代留下了《於成龍家訓》,教育後代壹定要做,盡善盡孝之人。

從於成龍的故事中我們應該要學會,不論何時何地都應不忘孝與簡樸。於成龍的故事還應警示後人,為官要清廉,這也應該現代社會應該學習的地方。

於成龍墓地在哪裏

被康熙譽為“天下廉吏第壹”的於成龍墓,位於今天的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來堡村。於成龍墓地,還流傳著許多故事。他的墓地不僅被重點保護,還建成了於氏墓園。

被損毀的於成龍墓

於成龍墓占地面積約有2200平方米,墓園坐東朝西,呈現出正方形的形狀。周圍用青磚圍成圍墻,高2.5米,它的正西面有壹座花崗巖之城的牌坊。於成龍的墳冢位於墓園東部的正中央部分,占地面積大約有50平方米。在他墳前有壹塊康熙二十四年三月十五日禦賜的禦碑,左右兩側樹立青石碑。墓園的周圍有100多棵古松、古榆樹。

在1947年,當地農民苦不堪言,決定挖掘於成龍的墓地,在當地村長和農會主席的帶領下,組織年輕力壯的勞力把於成龍的墓地掘開了。根據參與挖掘的農民回憶,於成龍的墓室周圍有盛放白灰、松香的瓷碗築成。墓室門口有壹座石門,墓室兩側有刻有墓誌銘的石碑。棺木木質很堅硬,而且光滑,表面塗著紅色的桐油漆。棺木裏,於成龍的衣冠整齊,發辮完好無損,頂戴花翎。人們從他的墓中挖掘出很多寶貝,有玉器、金銀等物件,都出售給了當地的商店。

至2009年時,高林清開始興建於成龍廉政文化園,雖然許多領導都說支持,但是沒有實際行動,致使高林清最後無力支撐起重建文化園的項目。至2013年的方山縣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加快於成龍廉政教育基地建設”的目標,於成龍墓地重建的項目重新啟動

於成龍是清朝時期壹位有名的官員,他曾被康熙評價為:“清官第壹,天下第壹廉吏”。而且他的事跡在四庫全書中也有記載,這實在是難得的。於成龍為人清正廉明,精明神武,是壹位出色的官員,於成龍後人也是像他那樣正直。

於氏家族中至今都有家族譜可循,在方山縣來堡村,還有70多名於成龍後人,他們勤勤懇懇,淳樸厚道始終不忘祖訓。而且他的後人中也有為官者,而且也是為民做主的清官。在於成龍後人中,有三個兒子,大兒子於廷翼曾經也做過官。於廷翼為人節儉,周濟百姓,身上也有於成龍的遺風。

於廷翼是於成龍兒子中的長子,也是唯壹做過官的,曾是七品官員,分管教育。於廷翼做官時也頗有成績,就在監司準備舉薦他時,因母親年老,極力請求回鄉照顧年邁的母親。回到家鄉後於廷翼的生活非常節儉,但是不忘做公益事業。他經常周濟親友和鄉裏人,但凡鄉裏有流浪之人或是逃亡至此的,他都會給錢給物,救人於危難之時。於廷翼的家教也很嚴,當他兒子為官時,他就教育他的兒子,要像祖父那樣為官清廉,不要為了壹時的政績名聲而隨便給別人平反,也不要怕麻煩把已結的案件丟在壹旁,不去給人平反。

於成龍後人始終不忘祖訓,曾刻匾“肯堂肯構”。意思是後人壹定要繼承父親的事業,事實確實如此,後人中出現的官人都很出色,也有於成龍的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