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是壹首哲理的詩,和諧是壹支歡樂的歌,和諧是壹條幸福的路,和諧是壹部真善美的交響樂,和諧是人類夢寐以求的社會理想和人生理想,向往和諧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美好願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強法院和諧機關建設,首先要構建個人的自我和諧。沒有自我和諧,便沒有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也就沒有人的全面發展。
人生活在社會上,欲求和諧,就得處理好各種關系。只有***同遵守各種規則,懂規矩,講規矩,守規矩,才可以人人各得其所,社會井然有序,人心舒坦適然。問題時常有,需以理服人服已,靠法律、政策、制度解決;差別固然在,須人人努力勤奮工作,不斷創新發展才能逐步消除;訴求理應當,須依法通過正常渠道去表達。雖然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日益增強,但無論怎樣變化,每個人都得心中“有主”,講大局,講責任,講法律,以寬闊的胸襟、平和的心態對待社會,對待人生。偏激無益,急躁有害,超越現實,欲速則不達。唯有按規矩、循規律辦事,內心才不失衡失調,達到和諧。
生活中有壹些人對自我和諧卻不在意,甚至非常糟糕。有的對社會現象不見陽光,只看陰影,對任何事物橫挑鼻子豎挑眼,牢騷滿腹,自己把自己搞得心不平氣不順。還有的事業與生活、單位與家庭之間的關系處理得很不協調,甚至顧此失彼。如果每個人的內心裏充滿了這樣那樣的不滿與沖突,心理就會失衡。這種現象如果發生在壹般人身上,影響和傷害的是本人、家庭和周圍的同誌;如果出現在黨員領導幹部身上,就會影響其工作和決策,造成的危害就大了。
自我和諧是壹種態度,壹種情操,壹種境界。實現自我和諧的過程,是壹個人不斷提高思想覺悟、加強自我修養的過程。加強自我修養,不斷提高自己控制和調適內心平衡的能力和水平,是達到自我和諧的途徑。儒家以“大同世界”為理想,強調“誠意”、“正心”、“修身”,特重個人的內省工夫。“吾日三省吾身”,每天都自我反思,提高完善自我。和諧人格的塑造,從外在說,可以齊家、治國、平天下;從內在說,則可以從“已所不欲,勿施於人”,日益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高度。實現自我和諧,要按照十七大精神,按照“和而不同”的要求,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勇敢嘗試不同的生活感受,體驗不同的人生經歷,廣涉不同的領域。
托爾斯泰說:“人不是因為美麗才可愛,而是因為可愛才美麗。”人內心和諧,是心靈美,是內外兼修的美,是外在與內心統壹的美,是生命的真正珍品。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開啟心靈,永駐芳香,洗滌心靈,保持高潔,以人為本,人自為本,盡心盡責,那麽,我們的社會壹定會更加穩定有序,我們的法院機關壹定會更加和諧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