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國王的演講》:各自選擇,彼此成就

《國王的演講》:各自選擇,彼此成就

(壹)各自選擇

“To be or not to be;that’s the question.”這壹句英文,對應的“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壹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這壹中文譯文,是翻譯家根據《哈姆雷特》原文前後內容,所采取的意譯。

對這句話,我自己更為簡單的翻譯,則是以下兩句話“去做,或是不去做:這是壹個問題”;“去成為,或是不去成為:這是壹個問題。”

對於我來說,《國王的演講》整部電影,就是無數個“to be or not to be”的故事的交織:

柏蒂有兩個常人難以承受的“to be or not to be”之問,其中之壹是“能否、是否要向口吃宣戰”,另壹個則是“我的哥哥有問題,我也有小時候經歷帶來的口吃問題和心理陰影,那我是否應該代替他成為國王”。

柏蒂在影片開頭部分因為挫敗而放棄口吃治療,但他沒有放棄到最後,而是在萊諾的幫助下勇敢地戰勝了口吃的弱點。對於第二個問題,柏蒂是矛盾的。在家庭倫理道德上,柏蒂不願違背傳統的嫡長子繼承制以及自己對哥哥的愛;但因為對國家的責任,柏蒂的內心深處也存在著成為國王的渴望。

柏蒂選擇了“去做”。

萊諾也有他的“to be or not to be”之問,體現在私人愛好上是“是否堅持演員之夢”;而在“個人事業”上則是“是否要堅持自己語言治療師的治療原則”,即堅持和客戶之間的平等地位以及在自己的住處展開治療。對於這兩個問題,萊諾都做出了正面的選擇並保持堅持,因此,萊諾也給出了“去做”的答案。

對於莉茲,柏蒂的妻子,她在影片中出現的兩個“to be or not to be”,除了她在影片講述她“嫁或不嫁”的回憶部分,剩下的則是“是否要繼續鼓勵丈夫治療口吃”。

她依然選擇了“去做”。

然而,面對華勒斯太太的趾高氣昂,在“是否接納華勒斯太太而降低皇室尊嚴”這壹選擇上,她選擇了“不去做。”

對於大衛(柏蒂哥哥),雖然在影片中他被塑造為壹個負面且懦弱的角色,但他在“是否成為國王”這壹選擇上最終選擇了聽從自己內在的情感,他選擇“不做國王,做自己”。

而對於英國,這整個國家的“to be or not to be”之問則是是否對德宣戰。英國作為壹個***同體,依然選擇了去做。

對於我自己,《國王的演講》這部電影讓我更深入地思考了我自己的“to be or not to be”之問,並因為思考而得到養分。

(二)彼此成就

《國王的演講》這部電影存在多處呼應和互文。

在電影結構上,電影的開篇和結尾的演講情結出現了類似的場景和人物,但柏蒂作為主角在其中的表現翻天覆地,得到了極大的優化。

在電影人物的設置上,羅格的平民角色與柏蒂的國王角色是互文的。柏蒂的處境讓柏蒂的角色充滿像拉滿的弓壹樣蓄勢待發的張力,而羅格是壹個過來人,他更加平和,從他初次見到柏蒂妻子時講的“安貧樂道即是富”(poor and content is rich and rich enough)即可看出。

演《理查德三世》的瘋王角色所需的“渴望”的能量,是已經平和下來的羅格所不具備的,但這份能量,卻存在於柏蒂身上。

此外,平和的羅格,在被隱瞞的妻子發現秘密時,下意識的舉動是想躲藏,相比之下柏蒂卻直接走出門去勇敢面對。正因為張力與平和像陰陽太極圖似的相生,才能織就柏蒂和羅格二人之間彼此成就的未來圖景。

在電影細節的設置上,柏蒂和其哥哥大衛得到王位時都有壹處哭泣的情節,大衛哭泣是因為“poor Wales, I’m trapped”,即接下來大衛如果要成為國王,他就難以和華勒絲長相廝守,他的哭泣,在社會道德上,是自私的表現。而柏蒂的哭泣,則是擔心自己承擔不了國王的職責,他認為自己“只是個海軍軍官”。

在這裏,我不願意給大衛貼上“懦弱”的標簽。在某壹種角度的解讀上,大衛只是選擇了自己適合的生活,雖然可能顯得缺乏責任感;而柏蒂的哭泣則是因為壓力,體現了柏蒂願意承擔國家重擔的責任感。

柏蒂與大衛的互動,也讓我看到了除了和睦的合作之外,世界運轉的另壹種方式。

(三)

無論是環境是順還是逆,也無論來到身邊的關系是和諧的抑或是充滿沖突,我都希望自己能夠磨煉自己意誌,鼓起勇氣,不斷忍耐,朝著正確的方向不懈努力。

“朝陽之所以絢爛,因為它升起在漆黑的黎明之後”。總有壹天,我會看到太陽。

2018.3.20

青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