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什麽是科舉制度?

什麽是科舉制度?

壹、特征:

1、種類繁多。唐朝科舉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俊士等科不經常舉行,秀才壹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明經、進士兩科,最初都只是試策,考試的內容為經義或時務。後來兩種考試的科目雖有變化,但基本精神是進士重詩賦,明經重帖經、墨義。

2、科目分類:常科和制科。每年分期舉行的叫常科,由皇帝臨時下詔舉行的考試稱制科。常科有:秀才科,明經科,進士科,俊士科,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壹史科,三史科,道舉科,童子科等50多種。秀才壹科,在唐初的要求極高,很少有人能通過,後來漸漸廢掉了。俊士科不常舉行。考試的方式有:口試,貼經(填空),墨義(相當於口試的筆試化),策問(論文),雜文(詩賦)。

明經科的內容:9部經書,《禮記》、《左傳》為大經;《詩經》、《周禮》、《儀禮》為中經;《周易》、《尚書》、《公羊傳》、《谷梁傳》為小經,不僅僅是6經,另外,《孝經》、《論語》為必考。明經科的考試方式壹般只是口試,貼經(填空),墨義。壹般只要對經文以及註釋,記憶背誦熟練,就可中試。

進士科。進士科原來只考策問,後來加上貼經(填空),雜文(詩賦)。貼經只貼大經,即《禮記》、《左傳》。再加上貼《老子》,10個問題中能答上4個即可合格。雜文要求詩賦各壹。策問要寫五篇。策問主要是對時下國家的政治、經濟、法律、軍事、政務、漕運、鹽政等等方面提出問題並作回答。進士科壹般取中很難,錄取率只有1%-2%,因此當時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之稱。唐前期每科進士只取十幾人,後期也只取三十幾人。孟郊當時考中後,欣喜若狂,作《登科後》:“春風得意馬蹄疾,壹夜看遍長安花”,可見其難。

明法科,國家選取司法人才,範圍為律七條,令三條。

明字科,文字理論及書法,考《說文》、《字林》。

明算科,考數學,範圍很廣,選數學人才。

壹史科,從《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誌》中任選壹,考貼也考策。

三史科,《史記》、《漢書》、《後漢書》均考,主要是選拔歷史方面的人才。

道舉科,考《老子》、《莊子》、《列子》。

童子科,10歲左右的童子,考《孝經》、《論語》

二、簡介:

科舉,科舉制、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壹點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也是與察舉制最根本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