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1

 [摘 要]我國是壹個農業大國,農業經濟的發展是推動我國經濟全面發展的壹個重要因素。

 從當前情況看,農業的發展,農村的建設,農民的生活水平,決定了中國經濟的平均水平是否能夠達到工業化國家的基本水平。

 而農業經濟的發展不能以破壞環境、犧牲資源為代價,必須要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運用先進的技術,進行長期有效的發展。

 文章從農業資源角度出發,深入探討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內涵,並提出有效對策。

 [關鍵詞]農業經濟 可持續發展 農業資源

 壹、引言

 農業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和關鍵,世紀之交的中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亟待盡快形成壹個全面綜合而又能夠切實解決中國農業經濟發展問題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理論體系或分析框架。

 我們應慎重吸收、借鑒和運用西方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理論研究成果,不可全盤照搬。

 二、中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概述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之壹,其特殊的國情決定了農業在中國具有遠比世界上其他國家更為重要的地位。

 在當今世界中,沒有哪壹個國家的農業像中國這樣長期困擾著整個經濟的發展,成為左右中國政治、經濟、生活的持久因素。

 隨著人口規模的迅速擴張,生態環境也在逐漸惡化,這給未來農業發展帶來了多重危機。

 因此,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已經刻不容緩。

 所謂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就是充分開發、合理利用壹切農業資源(包括農業自然資源和農業社會資源),合理地協調農業資源承載力和經濟發展的關系,提高資源轉化率,使農業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優化配置達到農業資源永續利用,使農產品能夠不斷滿足當代人和後代人的需求。

 1、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於保護農業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

 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就是要把農業發展、農業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資源環境保護結合起來,盡可能減少農業發展對農業資源環境的破壞和汙染,置農業發展於農業資源的良性循環之中。

 此外,提高農村人口素質,發展教育事業,也是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

 2、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優化農業投入結構。

 全面發展農、林、牧、副、漁各業,實現生產經營適度規模化,農業生產結構合理化,農產品品種多樣化和品質優良化,實現農業生產的高產、優質、高效和低耗,變原來的粗放經營為集約經營,達到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3、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不是單純地追求增加數量,而是要實現農民日益富裕、農業社會全面進步,使農村的資源環境、人口、經濟和社會相互協調,***同發展。

 三、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農業資源危機

 1、人口增長及農村貧困問題給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很大壓力

 農村人口過快增長與農村教育、醫療衛生等條件發展不相適應,就使人口數量與質量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劇,結果造成了農村勞動力素質難以提高,無法充分就業等諸多問題。

 貧困造成資源環境的惡化,資源環境惡化又加劇貧困,最終對農業發展產生嚴重的制約,給經濟發展造成了惡性循環。

 2、 農業生產經營所需的主要農業自然資源面臨短缺危機

 中國耕地總體數量不斷減少,占用、毀壞的耕地情況屢禁不止,再加上耕地質量下降和人口增加,造成人均耕地減少、土地負擔指數上升和耕地失衡等耕地資源危機。

 其次,農業用水危機不斷加深,據統計,有8000萬農村人口飲水困難,300個城市缺水;亂開濫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持續下降,漏鬥面積不斷擴大。

 3、農業資源汙染嚴重,生態環境日趨惡化

 我國當前的環境監測表明:在全國7大水系中,近壹半的河段汙染嚴重,流經城市河段82%受到嚴重汙染。

 農藥超量使用促使農藥殘留超標率和檢出率很高,化肥的使用已使糧食增產出現了邊際負效應。

 濫用農藥、化肥等不僅使土壤、水體和大量農產品受到汙染,導致不少農作物高產地區的農田生態平衡失調,病蟲害越治越多,耕地汙染、水汙染及農產品質量下降等問題也日益嚴重起來。

 在鄉鎮企業高速發展的情況下,鄉鎮企業的工業汙染給土壤和水資源造成嚴重破壞。

 這樣不僅汙染了農業生態環境,造成資源惡化,制約了鄉鎮企業的發展,而且嚴重阻礙了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總之,我國正面臨的農業資源問題已經非常嚴重,再加上壹些休耕、免耕等保護農業自然資源、恢復生態環境的措施執行不力,已經制約了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進而也不利於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

 4國際市場對國內壓力日益增大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5年內市場將逐步放開,基本實現糧食及其他農產品的對等自由貿易。

 這種自由貿易制度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了機遇,但對落後產業如我國農業,則是又壹個嚴峻的考驗,我們又面臨著國際廉價農產品對國內市場的強烈沖擊。

 這種沖擊的主要表現是進口農產品增加,國內價格隨國際價格而漲落,在失去價格優勢後,大量農產品的湧入,將嚴重影響我國經濟的發展。

 與進口資本同進口的糧食被消費掉並不增加資本存量。

 在這種情況下,進口糧食占用外匯將導致投資水平下降而使經濟增長速度迅速下降,由此導致糧食進口機會成本甚高。

 四、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1、無論是農業生態學家、農業經濟學家還是農業地理學家,越來越多的學者已不再把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問題簡單地看成是糧食問題或生態問題,而是從更為宏觀綜合的角度去分析考察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問題。

 為此,中國應形成壹個能夠解決農業發展切實問題的宏觀可持續發展戰略理論體系或分析框架。

 這壹理論不僅能客觀地反映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現實特點和實際需求,而且還必需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以此來改變目前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大多是個案性、經驗性或實證性的空泛論述,而沒能將其研究提高到壹定的理論高度。

 2、理論借鑒西方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理論,難免帶有?西方中心主義?的色彩,因而運用其理論並不能?全面系統地解釋或解決?發展中國家的實際問題,更缺乏對中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規律的認識,這就客觀決定了吸收、借鑒和運用西方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理論研究成果或發展經驗時,必須十分慎重,絕不能完全照搬或全盤移植。

 縱觀這幾十年來中國綠色革命推廣種植的幾種高產作物,雖然解決了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但卻付出了極其高昂的代價:生態環境的破壞、生物多樣性的喪失,這應引起我們的高度警覺和重視。

 因此,我們不能讓歷史重新上演,還應該著重研究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在明確我國國情的基礎上,有選擇地借鑒和運用來自外部世界的理論和方法,在理論構築上有所創新、研究手段上有所突破,從而才有可能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理論。

 3、敢於采取新戰略。

 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無論是生態農業、現代化集約可持續農業戰略,還是農村生存發展戰略等,均或多或少地依舊帶有濃厚的行政幹涉和政府行為色彩,這在實踐中必然會導致政府對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過度幹預。

 所以,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選擇,只能是在正確體現?適度原則?的宏觀調控這壹前提之下,制定壹個能夠真正反映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實踐要求和客觀規律,以促進推動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得以實現的新型戰略。

 參考文獻

 [1] 劉燕《論農業經濟的發展戰略》[J],《經營管理者》2013年09期。

 [2] 張琳琳《淺析我國農業經濟持續發展的新戰略》[J],《財經界》2014年02期.

 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2

 關鍵詞: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制約因素;途徑

 我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業作為我國的第壹產業,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

 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於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穩定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而隨著我國農業經濟的轉型,由走傳統的粗放型經濟增長道路轉為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壹些因素仍然制約著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那麽如何更好的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需要我們更多的思考與實踐。

 壹、制約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原因

 我國作為傳統的農業生產大國,農業經濟占據著國民經濟的重要位置,隨著發展觀念的改變與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的投入,農業發展呈現較為良好的發展趨勢,但是也仍然面臨著諸多的問題亟待我們解決。

 1.農業資源短缺,生態破壞嚴重

 我國雖然是個資源大國也是壹個人口大國,雖然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已經很多年了,但人口基數大,增長快的問題還是存在,這對於我國的農業資源有很大的壓力。

 所以,我國的人均耕地資源、水資源等都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很多,其中人均耕地資源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壹,水資源的人均占有量更是僅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壹,耕地資源和水資源面臨著嚴重短缺。

 而資源過度開發以及資源不合理的利用所造成的生態破壞也很嚴重,並制約著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

 農業經濟的發展要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但由於掠奪性的開采和自然災害,我國的生態破壞較為嚴重,土地損耗、水土流失、水汙染、草原退化、森林覆蓋率低已嚴重制約了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

 2.農民文化素質不高,生產觀念落後

 我國的農村人口眾多,但普遍文化素質不高。

 只依靠傳統農業模式和人力勞動為主的農業生產造成了農業家庭收入不高,加上陳舊的觀念,農村人口受教育的機會有限,這對生產觀念的改變產生了制約,無法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對農業經營模式進行改進。

 而我國的現實國情和面臨的人口增長、資源短缺、生態破壞等巨大壓力要求我們必須走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而部分農民由於文化素質不高,則無法具備這樣的覺悟和意識。

 3.農業投入不足,農業技術裝備落後

 隨著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的轉型,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也有了很大進展,但農業投入不足,所造成的農業技術裝備的落後也制約著我國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轉變。

 雖然我國的農業規模龐大,但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與農業投入不足有很大關系,無論是資金的投入還是農業科技人員的有效利用的不足都嚴重影響了農業的發展,新技術等無法運用到農業生產中來。

 而農業產業化的程度不高,造成農業生產依靠傳統勞動力的比例較大,農業技術裝備落後也帶來生產率較低、經濟效益不高的影響。

 二、如何更好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

 現今,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農村計劃生育政策的普及還要加強,要繼續控制人口的增長從而緩解人口增長與資源有限的矛盾,為我國的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人口環境。

 其次,還要提高國民素質,要樹立正確的科學發展觀。

 尤其是農村人口的文化素質,從而樹立先進的農業生產觀念,實現農業經營模式的轉變,為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思想支持。

 2.保護農業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農業資源與生態資源是我們進行農業生產、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根本條件,而生態的可持續性也是保證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

 我們壹定要最大程度的保護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

 建立健全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法律體系,依法保護農業資源、治理生態環境。

 要保護耕地與草地資源、水資源,嚴格控制耕地面積的減少和草原退化,打擊違法占用耕地的現象,有效治理環境汙染和水土流失現象,增加全民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與法制觀念。

 從而實現農業資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態環境的有效治理,從而促進農業生產,促進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加大農業投入,依靠科學技術

 科技是第壹生產力,農業生產必須要依靠科學技術提高生產效益,農業循環經濟更要依托先進的科學技術從而達到資源持續利用與高經濟效益的有效融合。

 所以政府要強化職能,推行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下,加大對農業的投入與政策支持,從而提高農業生產能力,財政部門鼓勵農業貸款投資,為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培養農業科技人才,為農業經濟的發展提高技術支持。

 發展農業科技,提高農業技術水平,在農業生產中,依靠節能高效型農業技術、再生利用技術等先進科學,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益,農業循環經濟的要求,促進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我國作為壹個農業大國同時也是壹個人口大國,面臨人多地少的現實國情,再加上之前的傳統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為我國所帶來的自然資源的損耗與生態環境的破壞這些負面影響,所以發展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們的必然選擇。

 而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又是壹項龐大的系統的工程,任重而道遠,所以我們要樹立正確的科學觀發展觀、註重資源和環境的保護,依靠科技發展,政策支持,積極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夏玉婕:探討中國農業經濟環境現狀以及可持續發展策略[J]. 經營管理者.2011(02).

 [2]王亞輝:農業經濟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探析[J]. 現代農業.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