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戰國時期金銀器有哪些種類?

戰國時期金銀器有哪些種類?

戰國時期的異形帶鉤主要為猿形,此外還有龍虎形、牛形、人形等,這些不僅是主人炫示身份的標誌,還有辟邪保平安之意。

這壹時期,金銀器分布區域明顯擴大,在南北方都有發現,金銀器的形制種類增多。

其中金銀器皿的出現,及相當壹部分銀器的出現,十分引人註目。大型金銀器皿的出現是當時的重要標誌,也是金銀器發展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壹步。

中原地區,金箔作為裝飾外包,在春秋時期仍然得到廣泛使用,如陜西省鳳翔縣馬家莊春秋秦宗廟遺址發現的春秋中期金泡,其中兩件高3.5厘米,直徑2.2厘米,重10.8克,其余高0.2厘米,直徑1.82厘米,重5克。

馬家莊春秋秦宗廟遺址的金方泡長2.2厘米,寬1.7厘米,重2克。該處還發現春秋中期金節約多件,其中6件長2.1厘米,寬1.5厘米,重9.5克,壹件長2.1厘米,寬1.5厘米,銅環直徑4.7厘米。筒最大直徑為0.9至1.8厘米,重2.2至7克。山東省沂水劉家店春秋中期墓發現的嵌金漆勺上嵌有三角形、菱形壓花金箔。河南省信陽長臺關的楚墓發現兩件繁纓座,為木胎漆器,其正面的某些花紋部分就貼有金葉。這是漆器貼金的5件。其金箔大概是在漆將幹未幹時把金箔貼上去的。

安徽省壽縣春秋晚期蔡侯墓中發現金箔12件,壹部分出於墓主腰際,邊有穿孔,其上壓印花紋,有圓形、雲形、燕尾形等,多是貼在漆皮上的,當為衣上裝飾。

北方金銀器主要有裝飾品、兵器飾件和馬飾具,造型以虎、豹、狼、鷹、野豬、怪獸、鹿、牛、羊、馬等動物紋為主,也有少量幾何紋、火焰紋。

如山東省曲阜縣魯國故城遺址發現的戰國猿形銀飾,通高16.7厘米。猿猴作回首攀緣狀,姿態極其生動。背面有壹圓紐,可能為帶鉤壹類器物。

遼寧省淩源縣三官甸子春秋墓也發現壹件金獸,長4.9厘米,高3.8厘米,重26.5克。金獸呈鹿形,制造者準確到捕捉了小鹿受驚回首、拔腿欲奔的壹剎那。

這個時期,北方的匈奴地區也出現了金銀器。器物多為具有濃郁草原文化特色的動物紋飾件。如在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杭錦旗阿魯柴登戰國墓中發現的唯壹的“胡冠”標本鷹形金冠以及在陜西神木納林高兔村壹座匈奴墓中發現的壹批包括金怪獸、金虎、銀虎、銀鹿等動物形象為題材的金銀飾件。

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杭錦旗阿魯柴登發現的戰國金鑲彩石虎鳥紋飾牌,長4.5厘米,以伏虎形圖案為主,虎身鑲嵌紅綠色彩石7塊,虎頭上附加火焰狀角紋,外圍八鳥圖案,突出鳥頭,鳥身簡化,這組飾牌反映了匈奴人對虎的崇拜。

內蒙古自治區杭錦旗阿魯柴登發現壹件戰國鷹形金冠飾頂,高7.1厘米,重192克,帶徑16.5厘米,***重1022.4千克。

由冠頂和冠箍兩部分組成。冠頂傲立展翅雄鷹,鷹體由金片作成,中空,身及雙翅有羽毛紋飾。

鷹首、頸由綠松石作成,頸間有帶花邊的金片,類似項鏈。頭部用金絲從鼻孔插入,通過頸部與腹下相連;尾部另作,亦用金絲連接。

鷹下部為厚金片錘揲成的半球形體,表面從中心四等分為90度的扇面形,其上浮雕四組狼咬羊圖案,狼作臥伏狀,盤角羊前肢彎曲,後肢被狼咬住,作反轉態。

整個冠頂呈現雄鷹俯視狼咬羊的生動情景。冠帶由鑄造的3條半圓形金條組成,前面有上下兩條,中間及末端均有榫卯相合;後面壹條兩端有榫與前面壹條連接組成頭箍;左右靠近人耳處,分別浮雕臥伏的虎、盤角羊和馬,其余部分為3股交錯繩索紋。

該冠頂工藝精湛,雍容華貴,具有明顯的北方騎馬民族的裝飾特點,為匈奴遺物中最有代表性的藝術珍品。還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托克遜縣阿拉溝的戰國匈奴墓發現的金虎紋圓形飾,直徑約6厘米,重21.2克。另壹件金虎紋條形飾長26.5厘米,寬3.5厘米,重27.7克。

這些金飾中不僅有個體形象,而且出現了多種動物組合構圖,如虎牛、虎狼、虎鹿等,以動物間爭鬥為裝飾風格,打破了夏家店上層文化那種整齊規範的紋飾布局。

內蒙古自治區準格爾旗西溝畔匈奴墓發現的戰國金雙獸紋牌飾,長13厘米,寬10厘米,重291.4克。動物的形象以寫實為基調,個別形象予以誇張,具有抽象性。動物反轉式和怪獸造型,又是受分布於黑海北岸、北高加索地區的遊牧民族文化斯基泰文化的影響。

實物表明,北方金銀器已分別采用了捶揲、壓印、鑲嵌、雕鑄等工藝,無論是制造技術還是裝飾技巧均已達到很高的水平,絲毫不亞於中原地區。

從金銀器藝術特色和制作工藝看,南北方差異較大,風格迥異。戰國以後,楚文化和秦文化具有重大影響。而在中原地區的墓葬遺址中,以陜西省寶雞益門村秦國墓葬、河南省洛陽金村古墓、河南省輝縣固圍村魏國墓地、河北省平山縣中山王墓的金銀器最有代表性。

河南省輝縣固圍村東周魏國墓地發現壹件包金鑲玉嵌琉璃銀帶鉤,帶鉤側視弧曲如橋,俯視造型為當時流行的琵琶式。長18.4厘米、中寬4.9厘米,通體銀鏤,表面包金。兩端浮雕方向相背的獸首。獸首有角,雙耳如扁環。

帶鉤窄端鑲壹只鴨嘴狀白玉鉤,並以陰線刻飾口、眼等細部。鉤背上嵌3枚轂紋白玉玦,兩端兩玦中心各鑲壹蜻蜓眼式琉璃珠。鉤背兩側浮雕兩條夔龍,與兩只長尾鸚鵡,夾繞盤旋。帶鉤局部有點狀鑿飾,有的部分以黑漆勾線、點睛。

帶鉤工藝復雜,紋飾豐富,顯示出戰國時期金屬工藝的高超水平。此帶鉤是壹件罕見的大型銀帶鉤。輝縣戰國時屬魏,此帶鉤應是魏國貴族所有。

此外,河南省洛陽金村戰國末期周墓發現嵌玉金帶鉤3件,金帶鉤作怪獸形,嵌玉透雕虺龍紋,為世所罕見。

陜西省鳳翔高莊春秋秦墓發現的金帶鉤,山東省臨淄郎家莊齊墓的2件金帶鉤、8件銀帶鉤,鉤身均形體細小、光素,鉤首作馬頭或鴨頭形,同屬春秋晚期,是我國時代最早的金銀帶鉤。

河北省平山中山王墓發現嵌金銀帶鉤,江陵望山楚墓的金錯鳳紋鐵帶鉤,長達46厘米,如此之大的帶鉤較為罕見。

春秋戰國時期,大量錯金銀器的出現,幾乎成為這個時期工藝水平高度發展的壹個標誌。

從商代直到戰國末期,在長達1000多年的漫長歲月裏,中原地區的人民似乎壹直沈迷在青銅器的光芒之中,對金銀的使用只局限在裝飾青銅器物。於是出現了我國早期的錯金銀工藝。

在河北省平山縣的戰國墓,是戰國時神秘的中山國的王墓,在墓室的壹角發現了壹些錯金銀器。

如壹對神獸的表面,用粗細不同的銀片和銀絲鑲出變化無窮的斑紋,以強化神獸的神秘感。經過千年的埋藏,曾經光彩奪目的青銅器已經變成黑色,但是上面的錯金銀,卻依舊閃爍著毫不褪色的光芒。

所謂錯金銀,就是先在銅器模範上做出錯金銀紋的槽路,器物鑄造完成後,再把金銀絲壓嵌在槽路裏面。

如中山王墓戰國銅錯金銀四龍四鳳方案,是戰國時期第壹次以實物造型來進行創作的。長47.5厘米,寬47厘米,高36.2厘米,方案下部有兩牡兩牝4只側臥的梅花鹿環列,四肢蜷曲,馱壹圓環形底座。

中間部分於環座的弧面上,立有4條神龍,分向四方。四龍獨首雙尾。龍身蟠環糾結之間四面各有壹鳳,引頸長鳴,展翅欲飛。上部龍頂鬥拱承壹方形案框,鬥拱和案框飾勾連雲紋。

此案動靜結合,疏密得當,壹幅特殊的龍飛鳳舞圖躍然眼前。方案案面原為漆板,已腐朽不存,僅留銅案座。它的造型內收而外敞,突破了商、周以來青銅器動物造型以浮雕或圓雕為主的傳統手法。另外,4只龍頭上各有壹個鬥拱,第壹次以實物面貌生動再現出戰國時期的鬥拱造型。方案周身用金銀錯以艷麗的紋飾。

此器造型復雜,各部為分鑄後用鉚接和焊接而成,有的地方曲度較大,是用接鑄或失蠟法鑄成。案框壹側沿口上刻有銘文10字:“十四祀,右車,A夫郭,工疥”。此器整體結構繁復適稱,鑄造工藝精湛,動物造型姿態優美,生動細膩,堪稱稀世珍寶。

雖然春秋戰國時期金銀器的分布區域明顯擴大,已知最早的金銀器皿幾乎均出自楚國統治區域,而中原及其他諸侯國,極少有金銀器皿發現,說明楚人可能最先掌握了金銀冶煉及制造技術。

春秋戰國時期,南方地區發現的金銀器雖然數量不多,但卻十分引人註目。最為重要的發現,當屬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發現的壹批金器,其中僅金箔即達950件之多,它們大多貼在器物上作裝飾,只因器物腐蝕而散落到墓室各處。這些金箔上還壓印有各種紋飾。

曾侯乙墓還發現有5件金制器皿:金盞、勺、杯、盞蓋及帶鉤。帶蓋金盞與金漏勺應是壹套,帶蓋金盞***重2156克,為先秦金器之最。

其中金盞通高11厘米,口徑15.1厘米,仍然采用範鑄工藝,蓋頂中央有環形紐,蓋邊緣有兩個邊卡,可以與盞扣合,金盞底有S形鳳足,近盞口有對稱的兩只環狀耳,蓋頂和盞口外沿均鑄有繁縟的蟠龍紋和雲雷紋。

金盞整個造型和紋飾及紋飾布局不僅吸取了青銅鼎的壹些特點,而且還又自有創意,環形耳及“S”形鳳足顯得輕盈且秀氣,盞為半球體,僅在盞口有壹圈環帶形紋飾,盞壁較薄,故盞身也顯得並不厚重,但盞蓋造型及繁密的紋飾呈環圈布局,而且盞蓋略大於盞口,給人以強烈的凝重感。

盞內置鏤孔金匕壹支。匕身圓形,鏤孔作變異龍紋,方柄,素面,通長13厘米,重56.4504克。

與金盞同時發現的金杯呈圓桶狀,敞口束腰,平底有蓋,腹上部有兩個對稱環耳,通體素面無紋,杯壁較厚,蓋足圓拱形。杯通高10.65厘米,口徑8.1厘米,重789.9克,系錘工藝制作而成,亦為先秦重器。

另外還發現金器蓋兩件;不見器身,壹大壹小,圓拱形,蓋面以麻點紋為地紋,飾數周花紋。大蓋通高2.5厘米,直徑9.5厘米,重327.65克。小蓋通高2.2厘米,直徑7.5厘米,重157.35克。

曾侯乙墓金帶鉤發現於東室主棺內,器形完整。鉤鵝首形,長頸扁喙,素面光潔,均長4.4厘米,分別重40.9克、43.2克、45.5克和46.6克。

還有形狀不壹的金箔,有圓形、半圓形、圓弧形、方形、長方形、三角形、梯形、圭形、雙溝型等10多種。多數在表面上壓印各種幾何形圖案,構圖簡潔,少數光素無紋飾。厚0.037至0.378毫米,壹般在0.1至0.2毫米之間,每平方厘米重20至30毫克,估計是用於粘貼鉛錫飾物的。

特別是曾侯乙墓中有462段金彈簧形器,用金絲繞成,每根金彈簧器的圈數壹般為18至25圈,長約2厘米,圈經0.4至0.5厘米,金絲直徑為0.1至0.5厘米,含金量為87.4%。

這批金屬簧形器稱為“蠶形器”,是采用經拉絲工藝制成的金屬絲繞制而成型的,因為金絲的表面有拉伸的痕跡,這些拉伸的痕跡在方向上也與金屬絲的長度方向壹致。

從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發現的金盞,采用鈕,蓋、身、足分鑄,再合範澆鑄成型的制造方法以及各種器物大量使用青銅器常見的裝飾紋樣,可以看出,當時的金銀工藝是在借鑒傳統青銅工藝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戰國時已經產生銀器,如河北省平山縣三汲鄉中山成王墓發現有戰國銀首男俑銅燈,通高66.4厘米,通寬52.5厘米,人俑高25.6厘米,此燈為壹站立的青年男俑執燈之形象。

男俑立於獸紋方座上,頭部為銀鑄,壯發梳髻,發絲精細,罩巾縛帶,濃眉短須,寶石鑲睛,扁臉高顴,面帶微笑。

該銀首男俑身穿右衽廣袖朱紅雲紋錦袍,腰系寬帶以帶鉤連接。兩臂張開手握雙螭,右手壹螭頭上挺吻托燈柱,柱飾黑彩蟠螭和三角紋,並有夔龍戲猴,柱頂壹燈盤;左手壹螭向外卷曲,頭上挺吻托壹燈盤,其下有壹大型燈盤,於內沿盤環壹螭,頭上挺吻頂上螭之中腰。每個燈盤內均有3個燭扡。

此器將實用性與裝飾性有機地結合在壹起,人物刻畫細致入微,構思巧妙,且銀與銅相結合的技法在國內十分罕見,故定為國寶。

此外,湖南省長沙近郊的公元前300年題銘的銀皿等也較為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