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小學壹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範文3篇

小學壹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範文3篇

1.小學壹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範文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會用1~6各數表示物體的個數,知道1~5的數序,能認讀1~5各數,建立初步的數感。

 2、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體驗與同伴互相交流學習的樂趣。

 4、讓學生感知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4~16頁

 教具學具:

 教師準備1~5的數字卡片、點子圖;學生準備1~5的數字卡片、5個小圓片、5根小棒。

 教學設計:

 壹、從現實中抽象出數

 1、師:小朋友們,妳去過動物園嗎?妳們瞧,(課件演示)在壹個天氣晴朗的早晨,老師和同學們來到了野生動物園。(課件出示14~15頁主題圖),這裏有這麽多可愛的小動物!跟妳的小夥伴講壹講,妳看到了什麽?分別有幾個?

 [創設學生喜歡、熟悉的情境野生動物園激發兒童主動探究的興趣。]

 學生小組內交流,並且教師參與到個別組的交流中,引導學生按不同事物類型分類數數,並且進行有序觀察。

 [通過教師參與,滲透分類觀察的方法。]

 2、學生匯報。

 3、老師根據匯報情況適時把卡片1~5貼在黑板上進行認讀。

 同時讓學生找出自己的數字卡片,並擺在桌子上。

 [通過小組交流、認讀數字卡片以及找出自己的數字卡片等活動,逐步抽象出數。]

 二、饋實踐

 1、談話:老師說壹個數字,妳能用小棒表示出來嗎?妳還能用其他方式表示嗎?

 [從抽象的數中再回到實踐中去,讓學生通過擺學具進壹步體會數的基本含義,使學生在豐富的操作和實踐活動中逐步形成數的概念,發展數感。]

 2、談話:老師拿出3個蘋果,妳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和老師同樣多的蘋果數嗎?

 請告訴妳的小夥伴妳是用哪種方式來表示這個數的。

 3、同桌之間考壹考,教師參與到個別組的活動中。

 三、感知數的順序

 1、逐次感知1~5的順序。

 2、課件演示,學生跟著擺。

 3、學生先擺1個圓片,再擺1個是幾?這個2是怎麽得來的?再擺1個得到幾個?

2.小學壹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範文

 教學內容:

 用數學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進壹步發揮學生的`想象力。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合理利用各種信息解決問題的意識。

 教學過程:

 壹、基本練習

 1、指名口算

 10-7  5-4  6-2  7-3  8-0  18-10

 17-7  18-5  2+13  4+10  6+9  27-20

 8+5  0+0  15+4  5-5  5+7  20+9

 2、填未知數

 (1)6+()=1114-()=10

 討論:,括號裏該填幾?怎麽想?指名回答。

 (2)練習

 9+()=138+()=1512-()=2

 5-()=47-()=1()+7=14

 學生做完後,問是怎樣想的。

 二、創設情景

 1、出示書上第117頁的第7題。

 (1)學生觀察,分組討論,說說發現了什麽?

 (2)引導學生思考:根據這幅圖,妳能提出什麽問題?

 (3)問:為什麽開來的汽車有壹輛沒有畫完整?看著這幅圖,妳能準確地說出又開來幾輛汽車嗎?

 (4)引導學生看書中的小朋友是怎麽說的?

 (5)問:現在有幾輛車?妳會列式嗎?學生說教師板書:9+6=15(輛)

 (6)問:如果把“又開來了6輛”這句話去掉,讓妳們說又開來了幾輛,妳們會解答嗎?四人小組說壹說,然後派代表說。

 2、書上第121頁第11題。

 問:妳們喜歡堆雪人嗎?

 分組說壹說這幅圖的意思?妳知道壹***有幾個小朋友在堆雪人嗎?

 列出算式,壹人板演,其余在書上完成,並說壹說為什麽?

 三、用數學

 1、書上第121頁第12題。

 (1)分組討論,說壹說圖中講的是壹件什麽事情?

 (2)引導學生看圖,結合文字理解內容。

 (3)根據問題列式計算,並說說妳是怎樣算的?

 (4)舉例說壹說日常生活中的有關數學知識方面的問題?

 2、思考題

3.小學壹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範文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壹年級上冊)》第96~98頁。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知道用湊十法來計算9加幾比較簡便,學會用湊十法來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能正確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

 2.在探索9加幾的進位加法的過程中初步滲透轉化為10加幾的轉化思想,培養動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仔細觀察的習慣。

 教學重點

 滲透轉化思想,應用湊十法,正確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

 教學難點

 湊十法的思考過程。

 教學關鍵

 把9加幾轉化成10加幾。

 教學準備

 教具:課件、小棒、遊戲用品。

 學具:小棒20根、圓片20個。

 教學過程

 壹、創設情境,激趣啟思

 師:今天,錢老師想帶壹(1)班的小朋友去參觀運動會,在出發之前讓我先來考考妳們。

 1、對口令。

 復習2、4、5、8等數的組成。

 2、10加幾的加法。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師:這些都是幾加幾的算式?

 師:小朋友們學得真不錯,咱們出發吧!

 二、自主參與,探索新知

 1、觀察主題圖。

 師:我們來到運動會場的壹角,妳看到了哪些運動項目,分別有多少人參加?先小聲說給自己聽,再舉手匯報。(指名回答)

 小結:運動會場裏有運動員和裁判員,賽跑組有6名運動員,跳繩組有3名運動員,踢毽組有9名運動員,跳遠組有7名運動員。

 2、試著說說想法。

 師:服務隊的小朋友為運動員買了壹些盒裝飲料,紙箱裏裝了幾盒?散的有幾盒?妳知道***有幾盒飲料嗎?(指名回答,板書算式)

 師:妳是怎樣算壹***有幾盒的?(指幾名學生發表看法)

 學生中有可能出現的。幾種情況:

 (1)1、2、312、13依次數。

 (2)從9數到13。

 (3)9和4合起來是13。

 (4)13可以分成9和4。

 (5)先撿壹盒放進箱子裏,再想10+3=13

 3、得出方法。

 師:小朋友,妳們可真會動腦筋,想了這麽多的好加法,那妳覺得哪壹種方法呢?為什麽?

 師:幾種方法都很好,不過依次數比較麻煩,9和4合起來是多少壹下子很難想出來,先看紙箱本來可以裝幾盒,這時還是要先把它變成10盒再來想,10加幾比較簡單。(演示湊+過程)為什麽要拿1個放進紙箱裏呢?

 我們可以把這種想法用思維圖表示出來,把4分解成1和3,1和9合起來是10,再想10+3=13。

 (板書:)

 我們的想法在思維圖上壹目了然。

 4、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師:小朋友往運動場上看壹看,妳能提幾個用加法計算的問題呢?先問問同桌,比壹比誰提得多,老師有獎品。

 (指名提問題,並發給獎品)

 師:剛才小朋友提的問題真棒,我們來***同解決它。

 (單獨出示踢毽組和賽跑組)問:踢毽組和賽跑組***多少人?

 (指名列式,說怎樣想的,板書9+6=)

 (展示湊十過程)畫思維圖:

 (展示踢毽組和跳繩組)問:踢毽組和跳繩組壹***多少人?

 (指名列式,說怎樣想的,板書9+3=)

 (展示湊十過程)畫思維圖,

 (展示踢毽組和跳遠組)問:踢毽組和跳遠組壹***多少人?

 (指名列式,說怎樣想的,板書算式9+7=16)

 5、歸納算法特點。

 齊讀算式。問:算式有什麽特點?第壹個加數是幾?我們叫它9加幾。

 師:我們是怎樣算9加幾的呢?都是把9加幾變成10加幾來算的。(用箭頭將算式和10加幾連起來)

 邊畫邊說順口溜:看大數,分小數,湊成+,算得數。學生齊說後同桌拍手說順口溜。

 6、動手操作。

 (1)擺小棒,左邊擺9根紅色的,右邊擺3根黃色的,怎樣列式計算壹***有幾根小棒?(實物展示臺出示)

 (指名列式)師:說說怎樣想的?(學生說後,展示移小棒,圈小棒)

 (2)擺圖片,左邊擺9個紅色的圓片,右邊擺7個黃的圓片,怎樣算壹***有幾個圓片?(指名列式)說說怎樣想的?

 師:把妳想的過程在書上填思維圖。(指名報答案)

 三、鞏固新知,尋找規律

 遊戲:摘蘋果。

 引導學生觀察得數的特點:(先小聲說給同桌聽)

 9+1=10  9+2=11  9+3=12

 9+4=13  9+5=14  9+6=15

 9+7=16  9+8=17  9+9=18

 小結:

(1)結果都十幾。

(2)得數十幾中的幾比第二個加數少1。

 問:這個1哪兒去了?掌握這個特點,我們就能又準又快地計算9加幾的加法了。

 四、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師:老師有幾個問題要請小朋友幫助解決。

 1、數菠蘿。

 (大屏展示9個再添5個)問:怎樣列式計算壹***有幾個菠蘿?說說怎樣想的。(圈住其中10個)

 2、數蘋果。

 (大屏展示15個蘋果)問:壹***有幾個蘋果?說說怎樣想的(圈住其中10個)

 3、數雞蛋。

 (大屏展示雞蛋圖)指導觀察:壹個雞蛋箱可以裝幾個雞蛋?現在已裝有幾個了?問:壹***有多少個雞蛋?怎樣又快又準地算?(展示移入壹個雞蛋的過程)

 4.數蛋糕。

 (大屏展示蛋糕圖)師:壹個箱可以裝幾個蛋糕?箱子裏有幾個蛋糕?外面呢?怎樣算?(指名列式)(演示湊十過程)

 五、全課小結,完善新知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麽知識?

 解答這些題比較簡便的方法該怎樣想?(學生能說多少說多少)

 師:對於這些題目,先想到9+1=10,再把第二個加數分成1和幾,9加1湊成10,10再加剩下的數,這種方法叫湊十法。湊十法非常重要,在以後的學習中還要經常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