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下:
擴展資料寫作背景:
當代文學家楊絳於1984年創作的壹篇回憶性散文。文章以“我”與老王的交往為線索,回憶了老王的幾個生活片段,刻畫了壹個窮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實厚道的“老王”形象,表達了作者壹家對老王那樣不幸者的關心、同情和尊重。作者也提出了壹個引人深思的問題:社會應不應該以人道主義精神來關心不幸者。 這篇文章後被選入多種版本的教材。
文章著於1984年。這是壹篇回憶性文章,作者記敘了自己從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幾個生活片段。當時正是“文化大革命”時期,楊絳夫婦在那個荒唐動亂的特殊年代裏受了不少苦,被認為是“反動學術權威”,失去了女婿。
但是任何歪風邪氣對老王都沒有絲毫影響,他照樣尊重作者夫婦。由此,與老王的交往深深地印刻在了作者的腦海之中。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已經度過了動亂年代,她在追憶動亂年代遇到的這些善良的人們時更容易忽略苦難,而是突出苦難年代裏人性的光輝。
文章的記敘對象,壹個不幸的三輪車夫。因為在北京解放後沒有加入組織而落伍,自稱自己“沒用了”。他靠著活命的只是壹輛破舊的三輪車。他有個哥哥,死了,有兩個侄兒,“沒出息”,此外就沒什麽親人。他物質上艱苦,精神上淒苦。因為是單幹戶,沒有組織,思想上懷有極大的恐懼。
這可能是老王最大的不幸。老王是壹個善良的人。他願意給作者家送冰塊,車費減半;送錢先生看病,不要錢,拿了錢還不大放心,擔心人家看病錢不夠;接受了人家的好處,總也不忘,總覺得欠了人情,去世前壹天還硬撐著拿了香油、雞蛋上門感謝。老王去世幾年後,作者感到當年對老王的行為“是壹個幸運的人對壹個不幸者的愧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