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心木需要壹種本身的能力,而我們更需要壹種獨立自主的心。
依賴父母和老師,並不是我們的本性,但是要在父母的懷抱中度過,在壹種不確定的生活中生存,我們則永遠會有壹顆依賴的心。
要想獲得自理能力,必須經過生活的考驗,擁有不確定的生活。從中深化了自己對事物的認識,對道理的理解。對於簡單的物質,更會有深刻理解。
在生活中,我們總投靠父母,無論在做什麽事,總是喜歡選擇訴說,向父母說明困難,而不去自己動手解決。日常的雜事,也少不了父母的幫忙,不管現是用餐還是娛樂,父母的關懷和照顧總是無微不至。
學習空間裏,老師又在不停的催促。幫助我們批改作業、糾正錯誤。他們不就像辛勤的種樹人嗎?樸實無華的老師,往往日夜操勞。而我們也總依賴著他,讓他總有操不完的心。
桃花心木還在成長,而我們也漸漸長大。勤勞的“種樹人”永遠栽培著我們。
依賴的心往往使我們經不起生活的磨練,但如果有壹顆獨立自主的心,就會從中顯示出優雅自在和勃勃生機……
散文桃花心木讀後感2正如文章裏所說的,“不只是樹,人也是壹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壹顆獨立自主的心。在不確定中,就能學會把很少的養分轉化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長。”在不確定的因素中,我們只有把壹丁點的希望轉化成推動我們前進的力量,才能夠長成不懼風雨的“參天大樹”。
“不確定”是什麽呢?以我個人的角度來看,它既是壹塊“絆腳石”,又是壹塊“墊腳石”。當我們正走在坎坷不平的路上時,突然來了壹個“不確定”,它把我們絆了壹跤。有的人因為當時那壹秒的疼痛而停止前進、害怕前進;有的人堅強地站起來,把石頭撿起,繼續勇往直前。他們決心,要把以後撿起的石頭鋪成壹條平整的路。於是,這兩種人有了名字:強者與弱者。壹塊石頭也因此有了兩個名字:墊腳石與絆腳石。強者稱石頭為墊腳石,弱者自然就稱石頭為絆腳石。
所以,文章中因為“不確定”而枯萎的桃花心木苗,責任並不在於種樹人,種樹人的責任只負責把樹苗種下,給小樹壹片土地自由生長,剩下的“人生路程”要靠小樹自己來走。假如說,枯萎的桃花心木苗壹開始擁有的是壹顆自強不息的心,那麽後果就是截然不同的了。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會有很多“不確定”,這讓我想起了五年級時的壹次數學考試。
數學課上,數學劉老師給我們來了個“突然襲擊”,壹張張考卷從劉老師手裏歡快地跳下來,底下同學手忙腳亂地翻閱著數學書,希望這能挽留壹點分數。我毫不緊張,心想:試卷,妳來吧!我不怕妳!可是,當考試結束時,我卻像熱鍋上的螞蟻——急得團團轉。“天啊!那道題是不是做錯了啊?”
不過,我又想:反正每次考試都不會下九十分的,放寬心好了!
幾天後,老師把試卷發下來了,讓我們回家請家長簽字檢查。我趕緊看了看分數,剎那間,就像晴天霹靂,我才八十多分!我覺得十分丟臉,自己從沒考過這麽差的成績,這可怎麽向爸爸交待?哪知,爸爸居然沒有暴跳如雷,讓我好好改正錯題,汲取教訓。我想,不能用壹個壞心情去讀書、思考,我要克服困難,多多適應自己正處的環境,得樂觀地面對!
直至今日,我才明白有些是不壹定是確定的,因此,我們要根據環境的變動所改變處事的方法。那次數學考試就是最好的例子,未來不是確定的,現在也不能代表什麽。我們唯壹能做的,就是讓“不確定”這塊絆腳石變成我們腳下的墊腳石。
散文桃花心木讀後感3在開學以來,我學習了壹篇富有特色的文章,名叫《桃花心木》。讀了後,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壹定的教育性。可真是學無止境,意在言外啊!裏面主要描述了種桃花心木的人,讓樹苗自己找水源,克服依賴性,學習獨立自主精神。想到這,我情不自禁地記起壹件刻骨銘心的事情,哎……真不該。
“糟糕了,明天是星期壹,就輪到我值日了,那誰來叫我起床呢?”我逼於無奈地說。生病了的媽媽昏頭昏腦地說:“不用擔心,我還能支持叫妳起床吧!”聽後,我才好好松壹口氣,並且若無其事地上床睡覺。這時,我心裏想:雖然我這樣依賴生病的媽媽,是很殘忍無良的。但是,我從來也不是壹個自強的孩子,只好處處依賴他人了。想完,我又繼續睡覺了。今天壹大早,天色微明,曉霧彌漫,我睡眼朦朧地睜開來,發現媽媽還沒有來叫醒我,“難道時間還沒到”我半信半疑地走出客廳,看看時間。頓時,驚訝的7點鐘出現在我的眼前,比我昨晚預料的時間多了壹大截。這時,我健步如飛地跑回房間,並且鑷手鑷腳地穿好衣服,打扮了壹下。於是,我不管三七二十壹地跑往學校。要奔跑的壹路上,我心裏想:為什麽媽媽會忘記來叫醒我的呢?難道她……我心裏出現了許多個問號,想著要解決。不知不覺已經7:15分了,我連忙跑回學校,放下書包,把作業交得妥妥當當。這時,我拿起掃把,大步流星地來到值日地方去清潔……好不容易熬過了艱難時刻,我把骯臟的地方清洗幹凈了,正準備回教室。但經過其它教室時,知道已經7點半時,我心裏想:這回壹定慘了,這個時間通常全班同學都回來了,而且班主任黃老師已經到達教室,檢查同學們的早讀情況,都是我不好,處處依賴別人。於是,我提心吊膽,六神無主地走回教室,就聽見了壹陣陣瑯瑯的讀書聲在我耳邊回響。我還看見黃老師坐在講臺上批改作業,他微笑地看了我壹下,便再繼續工作。我放心地坐下位子,認真地讀起書來。
“鈴鈴鈴……”下課了,我的夥伴親切地對我說:“妳還記得我們學過的《桃花心木》這文章嗎?裏面教育了我們壹個道理,要學會獨立自主,鍛煉出壹顆自強自立的心。所以,妳不應該處處依賴別人,這樣只會令妳永遠也長不大!”她的壹番話,使我覺悟了。便覺得自己是壹個沒有獨立能力的小孩子。這時,我心裏想:對了,我不能事事依賴著別人,應該要鍛煉出堅強獨立的心。所以,經過這次的教訓,我再也不會把自己的工作交托給別人去幹,努力實踐自己的事自己做。
雖然我明白了做人要自立的道理。但是,我怎麽也不明白我的好朋友會知道我這次是依賴別人,去幹我的事情呢?可能她是我真正知心的朋友吧!
散文桃花心木讀後感4“不只是樹,人也是壹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壹顆獨立自主的心。在不確定中,就能學會把很少的養分轉化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長。”是啊,樹和人壹樣,必須找到壹個屬於自己的很少的養分。
依賴父母並不是我們的本性,在父母溫暖的懷抱、在不確定的生活中度過,那我們再會永遠有壹顆依賴心,永遠不會獨立自主。
要想獲得自主的能力,必須經得起不確定的生活的考驗,從而讓自己對事物和道理有更深的了解。
在生活中,我們有事不能總是靠父母,我們應該學會自己解決。
在學習中,老師不就像是壹位辛勤的種樹人,不停的幫我們批改作業、糾正作業,樸實無華的老師日日操勞卻沒有怨言,這讓我們也對老師產生了依賴心。
生活就如壹個萬花筒,豐富多彩,有成功,更有挫折,它能讓人們嘗試喜悅和痛苦。我們要學會獨立生活,遇到困難要自己想辦法去解決,才能更好地生存。人生也不是壹帆風順的,它也就像壹條路,有彎有直,還會有坑坑窪窪的'地方,偶爾也會摔壹跤是不可避免的,不經歷風雨怎麽見彩虹?
溫室裏的花朵經不住風吹雨打,長不成參天大樹。既有陽光的普照,又有風雨的洗禮,才有利於我們健康成長。我也要做壹個能經得起生活考驗的人。獨立自主,我能行!
我們應該像桃花心木那樣,鍛煉出壹顆獨立自主的心,在不確定中學會把少量的水分轉化為巨大的能量。
散文桃花心木讀後感5桃花心木是什麽?大家應該都知道吧。它是壹種特別的樹,樹形優美,高大而筆直,桃花心木要靠自己長成大樹,這就是它與別樹的不同之處。
文章講的是壹位種樹人,為了是桃花心木長成百年大樹,運用了科學的辦法但作者壹開始不明白,當種樹人說了“謎底”的時候,作者才恍然大悟,並悟出了做人的哲理
讀了這篇文章,我在很多地方含有感觸:我對種樹人的壹番話有所感觸:“如果我每天都來澆水,每天定時澆壹定的量,樹苗就會養成依賴的心,根就會浮在地表上,無法深入地下,壹旦我停止澆水,樹苗會枯萎的更多。幸而存活的樹苗,遇到狂風暴雨,也會壹吹就倒。”他這壹席話,充分體現了他的觀察細致,因此就了解了壹些經驗,使他種樹種的更好。生活中也壹樣,壹個人壹件事幹多了,就會產生許多經驗,從而這件事就幹得更好。
另壹個就是我對“我”的壹番理解深有感觸:“不只是樹,人也是壹樣,再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壹顆獨立自主的心”。這句話表現了作者極高的領悟能力,可以由樹聯想到人,揭出了借物喻人的謎底。
我羨慕很多能自立的人,可我做不到,中國的孩子們也都做不到。中國雖然有發展,但中國能比上美國嗎?為什麽,為什麽比不上美國?因為中國,因為中國的少年像被關在籠子裏的小鳥,被家長管著,浪費了童年,浪費了這個大好時光,大家都聽說過“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句話吧!為什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呢?因為那些窮人的孩子從小就開始過獨立的生活,根本沒有半點依賴家長的心,他們就像桃花心木樹苗壹樣,靠著自己找到它們必須擁有的水源,才能生活下去!
而現在每當孩子想幫家長做事時“去去去,學習去!”家長都是以這句話回答孩子,愛孩子,就應該讓他(她)去鍛煉,去擁有壹顆獨立自主的心;愛孩子,就應當讓他(她)去面對困難,去戰勝勝困難;愛孩子,就應該解開學習之鎖,到大自然中去體驗生活;愛孩子,就應當讓他(她)不要虛度童年,外面的世界是美麗的,是精彩的;愛孩子,就應該讓孩子到社會中去分清是非,分清好壞,在社會站穩腳!
我認為我們只有脫離了父母的溺愛才能做壹個自立自強的人。同學們,妳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