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人類數十萬年來得以繁衍生息、生存發展的壹種重要手段。語言能表達出大氣豪邁的感覺,那妳知道哪些大氣豪邁的朗誦文章?下面我為妳整理了幾篇大氣豪邁的朗誦文章,希望對妳有幫助。
大氣豪邁的朗誦文章壹:聊城
壹座小城
壹方水城
沒有山
水很多
美其名曰
江北水城
運河古都
黃河沖擊處
魯西平原上
壹顆璀璨的星
天藍藍
雲緲緲
水清清
樹蔥蔥
草萋萋
果鮮鮮
氣潤潤
當為心靈之馨香
文化深
生態俏
人文好
素養高
勝景古跡多
東昌湖泛舟
光嶽樓攬景
宋鐵塔下抒懷
山陜會館祭祖
王侯將相風流
文人雅士倜儻
讓人留戀
使人沈醉
想著
我在聊城等著妳
大氣豪邁的朗誦文章二
舊歲
似壹縷柔柔的風
風中的背影
漸行漸遠
舊歲
如壹首婉約的詩
詩裏的清愁
若隱若現
舊歲
藏入星子的眸中
醉成相思的模樣
可知
那些深深淺淺的過往
仍在伊人的夢中
千回百轉
舊歲
將逝去的光陰
消融
消融成斑駁的記憶
隨往事成風
清風邀明月
月影醉春宵
舊歲
將生命的感悟
沈澱
沈澱成泛黃的書簡
讓時光留痕
舊痕染新綠
綠意泛清波
漫天的飛雪
陪我靜靜聆聽
妳遠去的足音
別了!舊歲
雖有感傷
我要鎖住寒霜
在春風中
深嗅妳遺落的清芳
大氣豪邁的朗誦文章三
從地圖上看遷西,就像是壹枚豐腴的栗樹葉,隆起的燕山和紛多的河水親密地依偎著,構成了這片葉子的筋脈,靜靜地閃耀著如碧玉般的色澤。遷西就是這樣壹個山青水秀的所在,所以才有著山壹樣的踏實厚重,淡定自然,也有著水壹樣的清澈空靈,浩瀚無邊。
遷西多山,連綿的燕山就像凝固了的海,在萬千年中靜默著,依然保留著河的形態,海的意象。因為是純山區,所以走遍全縣也很難找到幾塊巴掌大的空地。這裏的燕不算太高,但年代卻是足夠久遠,地球上最為古老的太平寨麻礫巖就在這裏,穿透37億年歲月,櫛風沐雨,飽經滄桑,依然沒改變本色。遷西最為有名的山有兩座,壹座景忠山,壹座鳳凰山。景忠山因為康熙皇帝四次登臨和山上釋儒道合的格局讓它顯得卓而不群,四月十八和十月十五廟會的時候,人來人往,摩肩接踵;鳳凰山與景忠山不同,走的是地道的民間路線,每逢二月十九這天,成千上萬的人從四面八方趕來,登山膜拜,尤其幾十道花會前來助興,其規模比景忠山絲毫不落下風。兩座山,以兩種不同的氣質挺立著,遙相呼應。
遷西的山中鐵礦多,栗樹也多,但多年的開采卻絲毫影響不了61%的森林覆蓋率,這不能不說是壹個奇跡。在山坡上,板栗樹是主角,這些高大的樹木以壹種安靜端莊、沈穩富足的氣質生長著。每壹株板栗樹上,結出的都是濕潤而致密的紫玉,秋天壹到,紛紛從樹上落下來,被換成花花綠綠的鈔票。裝進了印有?遷西板栗?商標的包裝,遠銷到世界各地,香甜著人們的生活。那壹刻,整個栗鄉在這付出與收獲的背景下,呈現出天堂的模樣。人們臉上泛著笑意,日子也在這笑容中疏朗或者稠密。
山與水,在我的印象中多半是聯袂出現的,那些歌曲中唱到好山時必有好水,只有好長好水才是好地方。這多少和我們兒時學的拼音有些類似,山就好比聲母,高高大大,立在前面,水韻母,嬌小玲瓏,跟在後面,帶著各自的音質和魅力,緊密結合成壹個完整流暢的音節,缺少了哪個,都不能算是壹個完整的生命。在遷西這片土地上,燕山與灤水就是這以這樣的壹種方式存在的。水隨山轉,山是水的骨骼;山隨水活,水是山的血脈。
灤河在燕山中自在安靜地流淌,沿途展開滋潤著山巒、田野、樹林和古樸的村莊。在每段寬寬窄窄的河道中,它都要蓄滿自己的晶瑩,然後坦坦蕩蕩地前行,大海的方向就是它前行的方向。它平靜恢弘,極力遮掩著內心深處的柔情。觸摸到每壹滴灤河水,都能感受到母性才有的體溫,柔軟的溫熱的體溫。當年的灤河,曾經是壹條漕運通道,十字帆船曾經在灤河上繁忙地穿梭來往。七十年代以後,在這條河上修建了潘家口、大黑汀兩座水庫。高峽出平湖,造就了塞上桂林美景,也造就了水下長城奇觀。這兩座水庫,除了蓄水發電外,還承擔起了向唐山、天津兩座城市供水的任務。這個時候的灤河,就像壹位慈愛的母親,它用自己的乳汁滋潤著下遊的土地,同時也把更多的愛無私地奉獻給了那遠城市裏的人們。寬容博大,這個常常被用來標榜人的語詞,在灤河這裏還原了它的本義。寬容,是有著包容的內心,能夠容納大小十幾條河流的匯入,相互手牽手壹起向前流到渤海;博大,是慷慨奉獻,是不求索取,用自己的乳汁與血液,涵養了壹道灤河川,兩座大城市。灤河是現實的,又是精神的,她用清澈的河水,詮釋著包容、博愛和恢弘。
遷西境內有長城,近百公裏的長城在蜿蜒在燕山山嶺間,青山關、龍井關十多個關隘和多座磚窯分布在燕山山間各處。說到這些,不得不提起戚繼光,他在薊鎮鎮守邊關十六年,是他在這裏重修了長城,建起了長城沿線的總指揮部薊鎮府(今三屯營),也帶來了邊關幾十年的和平。十六年只不過是歷史的瞬間。但在這十六年裏,他留下的不只是過去,它是雨,是風,是每塊真實的磚瓦,每壹片印滿了滄桑的土地。壹個軍事將領,圍繞著百姓的安寧,壹方面用文治,發展生產,壹方面武功,排除外擾,用他十六載的青春,換來了寧靜與和平。另壹件事就是喜峰口抗戰,那個漆黑的夜裏,當二十九軍在喜峰口揮舞著大刀痛擊了日本精銳之師的時候,壹場酣暢淋漓的大勝粉碎了日本不可戰勝的神話,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壹曲?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的豪邁歌聲壹直在青山和長城間回蕩。戚繼光與二十九軍穿過500年的時空距離,用這種方式在長城上見面了。在這段起伏的長城上,壹個平定內擾,壹個抵抗外侵,用他們的臂膀和身軀,在這北方的土地上樹立起了另壹道偉岸的城墻。
當年的烽煙漸漸熄下去,裊裊的炊煙升起來。沿著長城蜿蜒的走向,長城的南側,是壹片青山綠水,長城的北側,是壹片綠水青山。時至今日,?口裏?與?口外?的叫法已被逐漸淡化,長城南北早已成了壹片土地,當年那道屏障,如今也成了壹條長長的拉鏈,把南北的土地緊緊地連在壹起,當然,連在壹起的遠不止這些,還有所有黃皮膚黑眼睛人們內心中不屈不撓的信念。當走近它的時候,就會感覺到那些歷史中的先人們,就如同眼前這壹塊塊真實的磚石,面帶微笑註視著腳下的人們,如何從容不迫地生活,如何幸福自由地生息。註視的目光從從日出跟隨到日落,從春耕延伸到冬藏,從未離開。
遷西支支岔岔的山溝裏都生長著莊稼,生長著村莊,也生長著勤勞的人們。高大起伏的燕山阻擋了外面吹過來躁動的風,讓這裏的善良豁達、質樸淳厚的秉性延續了壹代又壹代。但天然的屏障同時也阻擋了人們眺望遠方的目光。於是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就像壹株株板栗樹壹樣,努力地向下紮根向上長個兒,努力地站直挺正,努力地開花結果。日子就這麽過著,壹天壹天,壹年壹年,就如同身邊的那些風景,瑣碎、庸常、雜亂,又如燕山灤水壹樣真實,穩重,泰然。
縣城在壹個四周是山的低窪處,雖然地形不高,但對於鄉村的人來講,這裏卻是生活的高處。生活在這裏的人們,雖然還有著山裏人的質地,但周身已經帶上了城市的色澤。人們來來往往,忙忙碌碌,引領著這片土地發展的方向。經歷了反復的摸索,走過些許彎路,走過些許坦途,最終這片土地的思想慢慢地開闊起來,就在那麽不經意之間,鐵礦開采出來了,公園建起來了,路也伸向了山外,敢想敢幹,敢拼敢闖,壹眨眼的功夫,就連那座群山環抱的小縣城,都變得有了城市的模樣。輕松的時候儀態安詳、步履從容,緊張的時候全神貫註、大步前進,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都在以自己的步伐和節奏向前趕。咚咚的腳步,帶得藍天白雲,青山秀水,壹起變得更加生動,更加鮮活起來。
壹脈燕山、壹道灤水、壹段長城,還有幾株板栗樹,壹群淳樸的人們,就在這片土地上,扶持著,依偎著,交融著,從昨天走來,從今天走過,而後大步走向明天,最終走成壹段悠遠的歷史。
或許,這就是遷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