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時追求那些能力所達不到的事物,憂慮那些智慧所悟不透的事理,必然由朱顏美貌而變得枯槁衰老,烏黑的頭發也會變得斑白。
出自《秋聲賦》,《秋聲賦》是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的辭賦作品。此賦作於宋仁宗嘉祐四年秋,歐陽修時年五十三歲,雖身居高位,然有感於宦海沈浮,政治改革艱難,故心情苦悶,乃以“悲秋”為主題,抒發人生的苦悶與感嘆。?
全詩(節選)如下:
“嗟乎!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於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譯文如下:
“唉!草木是無情之物,尚有衰敗零落之時。人為動物,在萬物中又最有靈性,無窮無盡的憂慮煎熬他的心緒,無數瑣碎煩惱的事來勞累他的身體。
只要內心被外物觸動,就壹定會動搖他的精神。更何況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憂慮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決的問題?自然會使他紅潤的面色變得蒼老枯槁,烏黑的頭發(壯年)變得鬢發花白(年老)。
(既然這樣,)為什麽卻要以並非金石的肌體,去像草木那樣爭壹時的榮盛呢?(人)應當仔細考慮究竟是誰給自己帶來了這麽多殘害,又何必去怨恨這秋聲呢?”
擴展資料:
第三段是全文的題旨所在,作者由感慨自然而嘆人生,百感交集,黯然神傷。這壹段,作者在極力渲染秋氣對自然界植物摧殘的基礎上,著力指出,對於人來說,人事憂勞的傷害,比秋氣對植物的摧殘更為嚴重。
然後作者從這些沈思冥想中清醒過來,重新面對靜夜,只有秋蟲和嗚,襯托著作者悲涼的心境。結尾處秋蟲的和鳴,更襯出作者的感慨與孤獨。戛然而止的結尾,給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在秋蟲唧唧中,讀者似乎也要同聲壹嘆。
《秋聲賦》寫秋以立意新穎著稱,從題材上講,悲秋是中國古典文學的永恒題材,但歐陽修選擇了新的角度人手,雖然承襲了寫秋天肅殺蕭條的傳統,但卻烘托出人事憂勞更甚於秋的肅殺這壹主題,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創新。
百度百科——秋聲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