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利弗莫爾:不以成敗論英雄

利弗莫爾:不以成敗論英雄

美國人稱他為“華爾街巨熊”,中國人稱他為“華爾街投機之王”,甚至有學者把他的名字翻譯為漢語“李佛魔”。從華爾街乃至全世界,數代金融精英都受到他的深刻影響。如果投資界有偶像經濟,他在那個時代絕對遙遙領先於股神巴菲特和大鱷索羅斯。他就是傑西·利弗莫爾(Jesse Lauriston Livermore)。

1940年11月28日,紐約最寒冷的冬日,曼哈頓壹處酒店的衣帽間傳出壹聲槍響。壹位花甲老人將手槍對準自己的右耳,飲彈自盡,身邊留下了壹封給妻子的遺書:

“……我已無法再忍受下去了。我的壹切都糟糕透頂。我已厭倦了抗爭。我再也堅持不住了。這是唯壹的解脫。我配不上妳的愛。我是個失敗者。我真的很抱歉,但我別無他途……”

利弗莫爾壹生經歷了四次大起大落。1934年,56歲的利弗莫爾第四次宣告破產。他破產的原因沒人說得清。不過,由於他有先見之明,早在1917年,他就為家庭購買了80萬美元的信托養老基金,所以,他雖然破產了,但並沒有陷入貧困。

利弗莫爾的自殺並非之前坊間流傳的因為破產貧困導致。至於真正的原因,或許從利弗莫爾的人生經歷當中,能略窺壹二。

Jesse Lauriston Livermore出生於1877年7月26日的美國馬塞諸塞州舒茨伯裏市,是壹對貧苦農民的獨子。在孩童時代他就展現了遠超常人的數學天賦。不過,父親對他說上學對農夫來說是沒什麽用的,於是14歲時把他從學校帶走從事農活,少年Livermore遭遇人生第壹次重大打擊。他的母親私下裏支持他,14歲那年他帶著口袋裏僅有的5美元離開了父母。他去了波士頓,在那裏他找到了第壹份工作,在當地Paine Webber分公司當Chalkboard Boy(紀錄行情的小弟,也叫股票行情抄寫員)。

他要做的工作是把股票、債券和商品的價格寫到壹個大黑板上,這個工作是枯燥無趣的,不過他對自己記下的數據很有興趣。逐漸地,他發現價格的變動通常是可以預知的。壹個月後,那是1892年的某天,他剛15歲,他用午休的時間在附近的"Bucket Shop" (對賭行,不發生實際股票交易,利用股票的波動與客戶運行對賭)開始運行投機交易。很快,少年livermore已經積累了1000美元——這在當時算是壹筆“巨款“了。

總結壹下來說,在他從事的第壹份工作中,他的經歷為他後面的投機事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雖未能接受更高的教育,但他對數字的極度敏感、卓越的心算能力和驚人的記憶力,讓他壹入行,便有了非凡的表現。受天賦和悟性的驅動,他先是對數字變化產生了興趣,接著,又對價格變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發現:當行情上漲或者下跌的時候,股票價格通常會表現出特定的“習慣”。壹些類似的現象無止盡地重復發生著,甚至可以從這些變化中總結壹下規律,用來指引未來的股票行情。

這樣,在14-15歲時,他就積累了成千上萬的股票行情實例。

後來,他帶著2500美金(期間已經賺了10000美金,不過大多又賠掉和花掉)開始了在華爾街的第壹次冒險,但是他失敗了。他只能向經濟商Ed Hutton借了1000美金,再次在Bucket Shops尋找機會。1899年,他在22歲時又帶著10000美金資金再次開始了華爾街的冒險之旅。1901年他從牛市中贏得了巨大的利潤,獲利50000美金並開始做空,不久便全部輸光。這是他還必須學習的壹課。盡管他判斷對了市場的方向,但糟糕的操作毀掉了他的美妙計劃。

為了東山再起,他的夫人拒絕把首飾當掉,他只好又回到Bucket Shops尋找機會。當他再次湊夠了足夠的資金,又回到了華爾街。他改良了系統,特別研究失敗者的態度,因為他不想再次成為失敗者。在這壹過程中,他逐漸認識到了二者的交易異同,並且總結壹下出了壹套股票交易秘訣。

這些秘訣包括但不限於:

假如妳打算在這壹行(指股票投機)謀生的話,那麽,妳必須絕對地相信自己,以及自己的判斷,而不要被所謂“內幕消息”牽著鼻子走。

要知道,投機是壹個艱苦且充滿磨難的行當,投機者壹定要始終全身心地投入到他的工作中,否則,妳很快,甚至是瞬間就會壹敗塗地,淪落為無業遊民。

投機這壹行並非純粹的數學,也並非壹套固定規則,不管其基本行為法則有多麽嚴格的要求,仍需要妳通過股票的行為特征加以判斷,未來它究竟是否會按照妳觀察到的特定前兆發生變動。

要想賺得多,必須得全面估量總體市場和趨勢;研判市場整體狀況,建立頭寸,且堅持到底……

絕不要平攤虧損,壹定要牢牢記住這個原則。

優秀的投機家們總是在等待,總是有耐心,等待著市場證實他們的判斷。要記住,在市場本身的表現證實妳的看法之前,不要完全相信妳的判斷。

1902年,在利弗莫爾25歲那年,他再次獲得成功。隨後的事業可謂是順風順水。1907年10月24日,30歲,利佛摩爾在市場崩潰中放空,賺到人生中第壹個100萬美金。

利弗莫爾的成功使他壹夜成名,傑西幾乎成了“富有”的代名詞。傑西的成功使得他的生活紙醉金迷,他買了壹艘200英尺長的遊艇,他開始沈迷於女色。“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利弗莫爾也不例外。中年得誌的他,放棄了年少時貧苦子弟的自律生活,轉而追求奢靡的生活方式。他沈迷於酒色,欠下了不少風流債,尤其是與第二任妻子多蘿西所在的、當年紅極壹時的齊格菲歌舞劇團的多位女演員有染——對此,人們或可給予道德上的譴責,但不應渲染或苛求。

江恩在其《華爾街45年》壹書中稱傑西為“那個時代最傑出的證券投機商”(117頁)。江恩認為,傑西信譽卓絕,即使他剛從破產法庭釋放,人們也不會懷疑他的償債能力。

江恩的上述文字,也代表了市場對利弗莫爾最中肯的評價。利弗莫爾結束自己生命的方式並不影響他在投機市場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並不影響他那天才式的天賦和敏銳的學習能力。利弗莫爾堪稱名副其實的投資之王,更是壹位特立獨行的股票投資實踐家。他對趨勢和倉位管理作用的認識,不聽內幕消息的方法,對投資直覺的重視以及做空的技巧,等等,都值得每壹位投資者仔細體味。

股票、期貨市場縱橫捭闔,盈虧、成敗、希望與絕望交替重現、沒完沒了……利弗莫爾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反復經受著從低谷到巔峰的煎熬,其心境之糟可想而知。痛苦、失落、無奈、懊悔、絕望,諸如此類的感受,恐怕只有在投機市場上摸爬滾打許多年的人,才有可能體會個中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