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寓言主要通過對話展開故事情節,推動故事的發展,說明道理。教學時,我先引導學生借助課後練習第壹題,初步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然後通過朗讀對話,體會兩個角色不同的性格特點。比如:“陶罐子”“儒弱的東西”“妳算什麽東西”“我要把妳碰成碎片”等語言,表現了鐵罐的做慢無禮,而“不敢,鐵罐兄弟”“何必這樣說呢?”“我們還是和睦相處吧,有什麽可吵的呢!”,則體現了陶罐謙和、友善、克制的性格特點。此外,文中還有很多具體生動的神態、動作描寫,如“做慢”“輕蔑”“惱怒”等詞語,就直接展現了鐵罐的橫無禮,而“謙虛”“不再理會”等則表現了陶罐的謙和友善。
同時,利用課文中的兩幅插圖。幫助學生梳理出故事的兩個場景:國王的櫥櫃裏、荒涼的廢墟上。據此把課文分為兩個部分,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說壹說每部分的主要內容。
? 第壹幅插圖描繪的是陶罐和鐵罐對話的場景,展現了兩個角色不同的性格特點,鐵罐是壹副做慢的表情,閉著眼,又著腰,鼻子高高地粗著,滿臉的不屑。陶罐則是壹副謙和友善的模樣。
第二幅插圖畫的是許多年以後的場景,畫面上只有壹個陶罐,仍完好如初,而鐵罐卻無影無蹤了,暗示了兩個人物不同的結局。兩幅插圖將故事的主要情節直觀地展現了出來,圖文對照,幫助學生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在引導學生讀懂故事的基礎上,結合兩個人物的結局,讓學生談壹談從中明白了什麽道理,同時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談談這則寓言帶來的啟示。
首先拓展到生活中的其他事物,也像陶罐和鐵罐壹樣,都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如鉛筆和鋼筆、叉子和尺子。由物推及到人,認識到每個人也是如此,既各有優點,也各有不足。學生結合自己來談,也可以談談其他人,從而讓學生學會客觀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寓言中的兩個人物是各有優缺點的。但對於三年級學生,往往會因理解能力的局限,有的學生就誤認為陶罐完美無缺,而鐵罐壹無是處。於是,我組織學生討論,鐵罐和陶罐各有什麽長處和短處,啟發學生各抒己見,明白在這個故事中人物的結局是由各自的特點決定的,從而幫助學生明白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懂得在生活中要善於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的道理。
? 部編教材的亮點在於,課文後的閱讀鏈接,能很好地對文章內容進行拓展和延伸。課後練習第四題,讓學生進行《北風和太陽》與課文的對比閱讀。
不足之處:沒有更好地讓學生思考:“北風和太陽之間發生了什麽故事?故事最後,北風為什麽悄悄溜走了?”相信有這兩個問題的引導,學生會讀懂這個故事。接下來再聯系課文《陶罐和鐵罐》比較北風和鐵罐有什麽相似之處。學生從性格和結局兩個角度進行對比,性格上的相似之處在於兩個人物都只看到自己的長處,認為自己最了不起。結局上的相似之處在於兩個人物最後都以失敗告終,鐵罐最終連影子“也沒見到”,而北風最終“悄悄溜走了,”更深入地體會寓言故事中蘊含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