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不僅僅有羅貫中壹個作者,後人也有經過補充發展,事實上,《三國演義》公認的作者有三位:羅貫中(元末明初)、毛宗崗(明代)、毛綸(明代)。具體如下:
1、羅貫中(約1330年-約1400年),元末明初小說家。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漢族,山西並州太原府人。羅貫中早年曾參與反元的起義鬥爭。明朝建立之後,專心致力於文學創作。
2、毛宗崗(1632~1709),字序始,號子庵,生於明崇禎五年,中國清初文學批評家。毛宗崗是現存《三國演義》的修訂者,其情節上有壹定的變動,有增刪,還整頓回目,修正文辭,改換詩文。
3、毛綸,字德音,號聲山,明代著名文學評論家。與金聖嘆是同時代人。他在當時也頗有文名,但壹生窮困不仕。中年以後,雙目失明,乃評《琵琶記》、《三國誌演義》以自娛。評書時,由他口授,再由其子毛宗崗校訂、加工和最後定稿。
《三國演義》簡介
《三國演義》(全名為《三國誌通俗演義》,又稱《三國誌演義》)是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根據陳壽《三國誌》和裴松之註解以及民間三國故事傳說經過藝術加工創作而成的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與《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並稱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
該作品成書後有嘉靖壬午本等多個版本傳於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崗對《三國演義》整頓回目、修正文辭、改換詩文,該版本也成為諸多版本中水平最高、流傳最廣的版本。
《三國演義》是中國文學史上第壹部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第壹部文人長篇小說,被列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壹。明清時期甚至有“第壹才子書”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