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後,大家評課,說了諸多優點。比如課堂上的朗讀,多種形式的朗讀,把自我的體驗帶進去的朗讀,讀得很入味。比如對重點詞句的品讀,對字眼的理解感悟,體現出了課堂的語文味。比如課堂中的拓展閱讀,帶給了孩子們文本之外的知識。比如展示老舍先生句子的修改過程,讓孩子體會遣詞用句在寫作中的作用......不足之處是明顯地超時,還有孩子們回答問題不夠積極,只是少數孩子在狀態。
之後,在整理教材分析教學設計壹系列東西的時候,越來與發現問題不少。回到不足的兩點,超時除了環節安排問題,應該與對教材的把握不到位,因而環節散亂,偏離主題有壹定的關系。最重要的是,為什麽只有少數的學生在狀態?理想的課堂是什麽樣子的?不應該是讓孩子們深深陶醉其中麽?是什麽在吸引著孩子的心?難道不應該是文本本身的魅力麽?
問題出在哪裏?出在文本的解讀上。
在我整理了自己對這壹文本的解讀之後,我發現自己註重的是文本表面上的技巧,諸如用字,諸如長句短句,諸如標點,諸如修辭手法的運用,因此課堂上在引領孩子們細讀的時候,也就會把重心放在文字表面的揣摩之上。遠離了情感的朗讀與品析,是沒有溫度的。作為老師,自己首先就沒有做好文本細讀。文本細讀,重要的是從空白之處讀到壹種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控股之響、韻外之旨。從文字中讀出作者情感與表達的結合點,自己才能夠真正的把孩子引入到文本中去。
在品讀小泉有趣、各種姿態的環節,用了四個句子的對比,來體現句子的修改過程,想從中使孩子們明白遣詞用句之精妙。回顧之後覺得,這個環節至少要用去五分鐘的時間,但似乎並未達到想要的效果。反之,若自己文本解讀的第壹步做的到位的話,便會把教學重點放在朗讀上,讀中悟,讀出自己對趵突泉的喜歡,從語言的跳躍節奏變換中讀出作者對趵突泉的喜愛。通過朗讀指導,想象小泉的姿態,感受水泡上升的速度、節奏,想象調皮的如孩童般的動作,讀出長短句的韻律感。這小泉便自然而然被孩子們讀活了,同時,作者的情感也會感染孩子們,孩子們便也達到了合二為壹的境界,我即是作者,作者就是我。
還有導入部分的.設計,通過和孩子們談話,談談自己了解的趵突泉,之後又播放相關趵突泉的視頻,然後走入書中,感受老舍筆下的趵突泉,將近十分鐘的時間,有些浪費。若對文本解讀到位的話,便會在文字上下功夫,播放趵突泉的視頻倒顯得不那麽重要了。因為老舍先生的文字裏,處處都是滿心的喜愛,每壹個詞,每壹句,富有跳躍感的排比,生動的比喻,並列的長短句錯落有致......醉心地朗讀,又怎會有孩子們的多數不在狀態?
如此看來,文本細讀是壹個老師必備的素養。在自己擁有文本解讀能力的時候,我們才能夠駕馭教材,才清晰地知道,我們要把孩子帶到哪裏去,我們想要帶給孩子們些什麽。走進去,用心去體會文本,保持對文本言語的高度敏感,讀出文字背後的東西,保持這種警覺,在文本中讀懂作者,同時也發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