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是在唐朝開始成為固定的節日。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拜月節”、“女兒節”、“團圓節”,是流行於全國眾多民族中的傳統文化節日。中秋節成為固定的節日是在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壹。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中秋節開始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就有“八月十五中秋節”。傳說唐玄宗夢遊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
中秋之夜,明月當空,清輝灑滿大地,人們把月圓當作團圓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為親人團聚的日子,因此,中秋節又被稱為“團圓節”。
中秋賞月風俗
中秋賞月風俗的正式形成是在唐代。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八月十五日夜,唐玄宗備文酒之宴,與禁中直宿諸學士玩月。以後每年八月十五,都照例賞月。為了與楊貴妃壹起望月,還敕令於太液池西岸築百丈高臺,因安史之亂爆發,沒有修成。
自唐玄宗以後,中秋詠月詩大量出現了。如唐詩人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湓亭望月》雲:“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韋莊的《送李秀才歸荊溪》雲:“八月中秋月正圓,送君吟上木蘭船。”都是中秋賞月的佳句。
不僅文人學士賞月、詠月,平民百姓亦“千家看露濕,萬裏覺天清”。宋代中秋節賞月的風俗十分盛行。《東京夢華錄》卷八《中秋》載:“市人爭飲至午未間,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