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社會朝代更替: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戰國——秦朝——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遼宋夏金——元朝——明朝——清朝
第壹單元 中華文明的起源
第1課 中華大地的遠古人類
識記:了解元謀人、北京人的文化遺存。(七年級上P2——P4)
知識點
壹、元謀人
1、生活年代:距今約170萬年。
2、發現地點:雲南省元謀縣。
3、意義:是目前我國境內已知最早的人類。
二、北京人
1、生活年代:距今約70萬——20萬年。
2、發現地點:北京周口店(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3、主要特征:(1)能直力行走。
(2)會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這是人與動物的最根本的區別。
(3)會使用天然火。
(4)過著群居的生活。
問題火的使用對原始人類的生存和進化有什麽作用?
答:火的作用有:(1)照明,從而擴大生活領域。(2)禦寒。(3)熟食。熟食縮短了消化過程,有利於攝取食物營養,促進人類體質,尤其是大腦的發展和健康。(4)火可以幫助人們驅逐野獸,增強人類自衛和狩獵能力。
問題原始人類遺址分布的特點是什麽?
答:原始人類遺址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地區。
課本插圖北京人頭部復原像(七年級上P3)
第2課 星羅棋布的氏族聚落
識記:知道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的主要特征。(七年級上P7——P10)
知識點
壹、半坡遺址(是黃河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
1、生活年代:距今約6000多年。
2、發現地點:陜西西安半坡村。
3、生產情況:(1)種植粟、白菜或芥菜等農作物(我國是最早種植粟的國家之壹)。(2)普遍使用磨制石器。(3)懂得制造和使用陶器(彩陶)。
問題磨指石器與打制石器有哪些不同?
答:(1)使用的時間不同。打制石器廣泛應用於舊石器時代,磨制石器則是新石器時代的重要特征。(2)制作方法不同。打制石器僅僅是將石塊打制成形,而磨制石器是將打制成形的石器磨去不必要的棱角而制成的,因而刃部鋒利,器形規整。(3)勞動效用不同。打制石器比較粗糙難用,而磨制石器精制好用。
4、生活情況:居住半地穴式的房屋,過著定居的生活(促使原始人過定居生活的主要因素是原始農業的發展)。
二、河姆渡聚落(是長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
1、生活年代:距今約7000多年。
2、發現地點: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3、生產情況:(1)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骨器,會挖掘和使用水井。(2)種植水稻(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之壹)。(3)飼養豬、狗、水牛等家畜。(4)制造和使用陶器(黑陶)。
4、生活情況:居住幹欄式房屋,過著定居的生活。
問題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異同。
答:(1)相同點: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都是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典型代表,二者都開始了農業生產和定居生活,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
(2)不同點:二者所處的地理環境不同,半坡聚落位於黃河流域,而河姆渡聚落位於長江流域;房屋結構不同,前者為半地穴式房屋,後者為幹欄式房屋。半坡聚落主要種植粟,而河姆渡聚落主要種植水稻;陶器制作中反映的藝術風格不同,前者陶器的低色壹般為紅色,上面繪有圖案,稱為彩陶,後者陶器的顏色壹般為黑色,稱為黑陶。
第3課 傳說時代的文明曙光
識記:知道炎帝、黃帝和堯、舜、禹的傳說。(七年級上P12——P16)
知識點
壹、炎帝和黃帝的傳說
炎帝和黃帝是黃河流域的部落聯盟首領。
相傳炎帝改進農具、教人農耕,嘗遍百草,發明醫藥,是中華原始農業和醫藥學的創始人,因此號稱神農氏。還發明陶器,開辟集市,使人們互通有無。
相傳黃帝造出宮室、車船、衣裳,還讓下屬官員發明文字、歷法、算術和音樂。
問題如何理解傳說和史實?
答:傳說與史實,古人無區別。近代隨著考古學的興起而出現了區別。考古資料證實者,為“史實”;考古資料未證實者,為“傳說”。
問題P17自我測評 神農氏時已經出現了壹種什麽社會現象?
答:出現了物與物之間的交換現象。人們開辟集市,以物換物,互通有無,從事壹些簡單的交換活動。
二、華夏族的形成
炎黃聯合打敗蚩尤後,又經過阪泉之戰,二部走向聯合,占據了中原地區並不斷繁衍,形成後來華夏族的主體。華夏族是今天漢族的前身。炎帝和黃帝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今天的中國人自稱是炎黃子孫。
三、堯、舜、禹的傳說
1、禪讓制
相傳堯、舜、禹的時候,部落聯盟首領產生的方法是以相對和平的方法。堯年老後,部落聯盟推舉舜為繼承人。後來,舜又以同樣方式傳位給禹。這種通過推舉產生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後人稱之為“禪讓”。
2、大禹治水
禹是傳說時代的治水英雄。他吸取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采用築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結合的方法,把洶湧的洪水引入大海。
問題從大禹身上妳學到了什麽?
答:品質:(1)禹善於吸取前人的教訓。(2)堅持不懈、不畏勞苦的精神。
課本插圖黃帝(七年級上P12) 陜西黃帝陵(七年級上P13) 浙江紹興大禹陵(七年級上16)
第二單元 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
第5課 夏商西周的更叠
識記:記住夏朝建立的時間、建立者,知道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演變。(七年級上P22)
知識點
壹、夏朝的建立
1、時間:約公元前2070年。
2、建立者:禹。
3、都城:陽城。
4、意義:是我國歷史上第壹個國家,標誌著我國歷史跨入文明時代。
二、禹傳子(啟),家天下(王位世襲制取代禪讓制)
問題啟是怎樣繼承王位的?世襲制與禪讓制有什麽區別?
答:(1)啟在禹的幫助下培植個人勢力,樹立了較高的威信;禹死後,啟先後打敗伯益和其他不服從的部落,正式繼承王位,開始了“家天下”是歷史。
(2)區別:禪讓制是我國原始社會部落聯盟民主推舉首領的制度,開始於堯擔任部落聯盟首領時。王位世襲制則是壹個家族是世世代代世襲王位(帝位),或父死子繼,或兄終弟及,是壹種“家天下”的制度。
第6課 夏商西周的社會與國家
識記:知道西周的分封制(七年級上P28—P29)
知識點
西周的分封制
1、原因:為了鞏固對周邊地區的統治。
2、主要內容:(1)周王的分封: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個諸侯,等,稱為“授民授領土”, 由諸侯管理當地的事務。諸侯國是周設在各地的據點,起著拱衛王室的作用。
(2)諸侯的義務:分封制規定了受封者的義務,即必須服從周王的命令,治理諸侯國,保衛周王。因此,他們必須定期到周王室朝覲、納貢和服役。各諸侯國密切聯系,***同抵禦“蠻”、“夷”、“戎”、“狄”等。
3、依據:與周王的血緣關系。基礎:世襲制。
4、作用:通過逐級分封,編織起由中央向四方擴散的控制網絡,打破了夏商時期眾邦林立的狀態,加強了周王室與各諸侯國的經濟、文化聯系。西周的影響不斷擴大,密切了同周邊各少數民族的關系,推動了邊遠地區的經濟開發和文化交流。
問題“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左傳》的這句話反映了什麽制度?
答:反映了西周實行的分封制。
課本插圖周初分封略圖(七年級上P29)
第7課 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
識記:春秋爭霸與戰國七雄。(七年級上P34—P38)
知識點
壹、春秋爭霸
1、時間: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2、原因:(1)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權勢。(2)幾個大諸侯國為了擁有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獲取周天子過去享有的政治和經濟特權。
3、春秋五霸: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4、齊桓公為什麽能首先稱霸?
答:齊是東方大國,有魚鹽之裏利。(2)齊桓公任用管仲進行改革。(3)順應當時政治形勢,打起“尊王攘夷”的旗號。
5、晉楚爭霸:晉楚爭霸,晉先勝,楚後勝,雙方先後稱霸中原。
二、戰國紛爭
1、時間: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2、戰國七雄:韓、趙、魏、楚、燕、齊、秦。
3、手段:(1)武力。(2)政治、外交攻勢:合眾(東方六國聯合抗秦)、連橫(秦勸說壹國幫助秦進攻其他各國)。
4、結果:楚國和齊國先後衰落,秦國越來越強。
問題春秋戰國時期的爭霸戰爭具有什麽歷史作用?
答:(1)加快了統壹的步伐。(2)促進了民族的融合。(3)加速了新舊制度更替。
第8課 鐵器牛耕引發的社會變革
理解:通過商鞅變法的史實,認識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七年級上P41——P44)
知識點
壹、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1、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產生的根本原因:鐵器和牛耕的使用。
2、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了富國強兵,對本國的政治、經濟制度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主要有:李悝在魏國的變法、吳起在楚國的變法、商鞅在秦國的變法,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商鞅變法。
二、商鞅變法
1、背景(原因):(1)封建經濟發展的需要。(2)當時各國爭霸的壓力。
2、目的:富國強兵。
3、主要內容:(1)富國的措施:獎勵生產,承認土地私有。(2)強兵的措施:獎勵軍功。(3)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編制戶口,加強刑罰;推行縣制;統壹度量衡。
4、歷史作用:經過變法,秦國富強起來,國力大增,為以後兼並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問題商鞅變法是失敗了還是成功了?為什麽?
答:商鞅變法成功了。因為變法前,秦國還比較落後,經過商鞅變法,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秦國國力大增,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國家,為秦兼並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最後,秦國擔當起統壹的大任,公元前221年,秦國滅六國,統壹了全國。
5、商鞅身上有什麽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
答:(1)實現抱負應不怕挫折和犧牲。(2)應順應歷史潮流,具有創新和獻身精神。
問題“治世不壹道,便國不法古。”這句話表明了商鞅的什麽態度?
答:表明了商鞅在變法遭到舊貴族勢力堅決反對的情況下,敢於提出自己的觀點,同舊勢力進行鬥爭。
課本插圖商鞅方升(七年級上P43)
第9課 甲骨文與青銅器
識記: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等字體,了解漢字的演變。(七年級上P46、P49、P71)
知識點
漢字的演變
1、甲骨文:(1)含義: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是壹種象形文。
(2)出土地點:河南安陽(殷墟)
(3)意義(作用):A、甲骨文記錄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動和商朝的政治、經濟情況,對研究商朝的歷史有重要價值。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就是從商朝開始的。B、甲骨文是壹種比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漢字與甲骨文有著淵源關系。
2、金文:(1)含義:是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又稱為銘文。(2)意義:是研究商周歷史的重要資料,對研究漢字的發展和書法藝術也有重要價值。
3、小篆:是秦始皇統壹文字時頒行天下的文字。
4、隸書:是秦始皇時期,程邈創造的新字體。它簡單實用,很快在全國流行起來。
識記:以司母戊鼎為例,了解中國古代青銅工藝的成就。(七年級上P47—P48)
知識點
壹、司母戊鼎
1、出土地點:河南安陽(殷墟)
2、名稱由來:因鼎的腹內鑄有“司母戊”三個字而得名。
3、特點:它形制雄偉,氣勢宏大,紋勢華麗,工藝高超,體現了莊嚴凝重的風格,是商朝青銅器的代表作。
4、鑄造:(1)合範法。(2)二三百人同時操作。
5、意義:(1)是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2)反映了商朝工匠的聰明才智和協同合作的精神。(3)折射出當時的強盛國力。
二、商朝的青銅器
商朝的青銅鑄造業高度發展,青銅工藝十分精湛。青銅器是銅、錫、鉛的合金。商朝工匠已經能夠根據對各種器物硬度的不同要求,調配銅和錫的比例。
問題商朝的青銅器有哪些特點?
答:種類繁多,工藝高超,鑄有花紋裝飾,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有的青銅器氣勢極其宏大。
課本插圖四羊方尊(七上P47)司母戊鼎(七上P48)青銅立人像(七上P48)
第10課 思想的活躍與百家爭鳴
識記:知道孔子,了解“百家爭鳴”的主要史實。(七年級上P50——P52)
知識點
壹、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魯國人。)
1、偉大的思想家:
是儒家學派創始人。他的思想主要是“仁”和“禮”。在政治方面,提倡“為政以德”,主張以“德”教化人民,以“禮”治國。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對後世的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2、偉大的教育家:
他開始創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就是不論社會地位、貧富貴賤,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機會。鼓勵學生要獨立思考,敢於堅持正確的意見。主張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教學時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使學生的潛能都得到發展。
問題孔子說:“三人行,必有吾師焉。”妳同意孔子的說法嗎?為什麽?
答:同意。因為每壹個人都有不同的知識、能力與品德可以讓他人學習、思考。孔子的這句話體現了孔子學無常師、擇善而從的主張和謙虛、好學的精神。
問題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
談談妳對孔子這句話的理解,從中受到了什麽啟示?
答:這句話告訴我們在學習時,來不得半點虛偽,只有踏踏實實、認認真真,才有可能學得更多的知識。如果壹知半解或不懂裝懂,就得不到提高。
3、《論語》
孔子死後,他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他的言論整理成《論語》壹書。
二、百家爭鳴
1、背景
問題戰國時期為什麽會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
答:(1)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的飛速發展促進了商業繁榮和城鎮興盛,傳統的社會秩序受到猛烈沖擊。(2)各國競相改革,剛剛上臺的新興地主階級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迫切需要壹種新的政治理論為他們解決社會大變革中的壹系列問題。(3)在各國競相改革的風潮中,擁有文化知識的士人四處遊說、講學,極大地開闊了視野,促使他們獨立思考和創造性探索。(4)自孔子創辦私學以來,私人辦學盛行,為各派學說的傳播提供了陣地。
2、概況:見課本P53自我測評
3、影響:各家互相辯駁,又互相影響,有力地促進了思想文化的發展。
問題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學說中有哪些積極的東西值得現代社會吸收和利用?
答:見復習指南P20復習導航第3題。
課本插圖孔子(七年級上P50)
第11課 先民的智慧與創造
理解:以都江堰為例,體會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七年級上P54——P55)
知識點
都江堰
1、修建原因:為了排澇防旱。
2、修建情況:(1)修建時間:戰國時期。(2)修建人物:秦國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3)修建地點:岷江流域。(4)用途:是綜合性的防洪灌溉的水利工程。
3、結構:(1)“分水魚嘴”——分洪。(2)“飛沙堰”——泄洪排沙。(3)“寶瓶口”——灌溉農田。
4、治水特點:重在疏導。
5、意義
問題為什麽都江堰能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答:(1)防洪、灌溉並舉,至今仍發揮著重要作用,是我國古代規模最大、效益最好、歷時最久的水利工程。(2)維護了生態平衡,保護了自然環境。(3)具有科學性,並代表當時世界先進的水利工程水平。(4)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勇敢,是人類征服自然,協調與自然關系的成功典範。
課本插圖漢代李冰石人水尺(七上P54)都江堰示意圖(七上P55)
第三單元 大壹統的秦漢帝國
第13課 秦帝國的興亡
運用:了解秦兼並六國的史實。(P64——P65)
知識點
秦統壹六國
1、背景:
問題秦為什麽能兼並六國實現統壹?
答:(1)戰國以來統壹成為大勢所趨,人們苦於戰爭,渴望和平。(2)秦國變法比較徹底,實力最強。(3)秦采取了正確的軍事方針,長平之戰後六國皆無力禦秦。
2、過程: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國先後兼並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壹個統壹的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定都鹹陽,秦王贏政自稱始皇帝。
3、意義
問題秦統壹對中國歷史發展有什麽作用?
答:(1)秦的統壹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開始了新的統壹格局,將中國歷史推進到壹個嶄新的階段。(2)秦統壹後,人民可以有壹個比較安定的環境從事生產。(3)秦王朝推行了許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增強了各地區的經濟、文化聯系。這些措施沿襲了兩千多年,為我國的長期統壹奠定了基礎。
識記:知道陳勝吳廣起義。(七年級上P66)
知識點
陳勝吳廣起義
1、原因:(1)根本原因:秦王朝的暴政。具體表現在:A、徭役和兵役繁重。B、賦稅沈重。C、刑法嚴酷。D、秦二世即位後,統治更加殘暴,激化了階級矛盾。
(2)直接原因:公元前209年,壹些貧苦農民被征發到漁陽戍邊,隊伍在大澤鄉遇到大雨,因道路被沖毀而無法按期到達。按秦律誤期就要被處死。
2、經過和結果: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率眾起義。提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號召大家起來推翻秦朝的統治。起義隊伍很快就發展壯大到數萬人。起義軍攻下陳,建立張楚政權。並派兵分路進攻,直逼鹹陽。但起義軍寡不敵眾,起義失敗。
3、歷史意義:陳勝吳廣起義是我國歷史上第壹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它沈重打擊秦朝的殘暴統治。
4、秦的滅亡:公元前206年,秦朝統治者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原因:秦王朝的暴政。)
課本插圖秦始皇(七年級上P64)
第14課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的措施
運用:了解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史實。(七年級上P66——P72)
知識點
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復習指南P4)
1、政治方面:(1)確立至高無上的皇帝制。(2)中央機構社三公制,即丞相、太尉、禦史大夫。丞相協助皇帝處理國家政事,太尉掌管軍事,禦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他們互不統壹統屬,都對皇帝負責。(3)地方機構設郡縣制。廢除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二級行政機構,把全國分為三十六郡,郡下設縣。郡的長官稱郡守,縣的長官稱縣令。各級官員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影響:國家通過中央和地方行政機構管理人民、征收賦稅,個體家庭成為社會組織的基本單位。此後歷代王朝基本沿用秦朝開創的中央集權制度。
問題分封制和郡縣制有何異同?
答:相同之處:都是地方行政制度。不同之處:(1)分封制實施於奴隸制時代,郡縣制實施於封建制時代。(2)分封制中的諸侯是世襲的,權力很大,並呈發展膨脹的趨勢;郡縣制中的郡守和縣令都是朝廷直接任命的,受皇權制約較強。(3)分封制容易導致國家分裂、郡縣制有利於維護國家統壹。(4)郡縣制取代分封制是國家的進步。
2、經濟方面:(1)統壹車輛形制(“車同軌”)。影響:加強了中央政府對全國各地特別是邊遠地區的控制。
(2)統壹文字(“書同文”)。秦始皇規定以小篆作為標準文字,頒行天下。影響:對中央集權國家政令的統壹,文化的傳播和發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問題我國幅員遼闊,方言很多。如果沒有統壹的文字,將會出現什麽狀況?
答:國家的政令無法統壹;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受到阻礙;各地區的人們交流困難或無法交流。
(3)統壹貨幣和度量衡。秦始皇規定以秦國貨幣圓形方孔錢為標準樣式,統壹全國貨幣,又規定了統壹的度、量、衡,即統壹尺寸,升鬥斤兩。影響:有助於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並對以後中國的貨幣和計量單位產生重大影響。
3、思想方面:焚書坑儒。影響:加強了思想統治,有利於統壹,但卻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
4、軍事方面:禦匈奴,築長城。秦代長城西起臨洮,東至遼東,全長壹萬余裏。這就是舉世聞名的萬裏長城。影響:保護了中原地區農業生產的發展。
問題如何評價秦始皇?
答:秦始皇是我國古代歷史上功大於過的傑出政治家。他統壹了六國,結束了長期以來諸侯割據稱雄的局面,有利於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會生產的發展。秦始皇初步創立了我國統壹的多民族國家的格局,奠定了我國以後多民族國家的初步基礎。他推行縣制,鞏固了統壹的局面。他統壹了度量衡、貨幣和文字,促進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秦始皇修築萬裏長城,保證了北方人民正常生活和生產的發展。作為封建皇帝,秦始皇的統治十分殘暴。他統治時期,賦稅沈重,兵役和徭役繁重,法律尤其嚴酷;他“焚書坑儒”,鉗制思想,摧殘文化,給我國古代文化造成很大的損失。
課本插圖秦統壹文字表(七年級上P71)秦統壹貨幣示意圖(七年級上P71)秦長城示意圖(七年級上P72)
第15課 漢武帝推進大壹統格局
運用:列舉漢武帝大壹統的主要史實,評價漢武帝。(七年級上P74——P76)
知識點
壹、漢武帝推進大壹統格局的措施(復習指南P5)
漢武帝是我國歷史上壹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是我國封建社會壹位傑出的政治家。他統治時期,在經濟、政治、思想文化方面進行改革,中央集權空前加強,大壹統帝國得到了進壹步鞏固和發展。
1、思想方面:接受董仲舒的建議,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排斥和抑制其他學說,把儒家學說定為治國的指導思想。(1)原因:漢初休養生息的“無為”思想不利於加強中央集權。(2)影響:使儒家學說被確立為專制王朝的正統思想,成為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思想基礎。
2、文化方面: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長安設立太學,教授儒家經典。
3、政治方面:(1)采納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A原因:諸侯王勢力膨脹,嚴重威脅皇權。B內容:規定諸侯王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以在王國內將封地在分封給其他子弟,皇帝封這些子弟為侯,由皇帝定封號。C作用:漢武帝不費壹兵壹卒,不損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諸侯王封國勢力,使他們無力和中央抗衡。
(2)大力加強監察制度。在中央,設立司隸校尉,監督和檢舉京師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為。在地方,派刺史,負責監督地方官員,並抑制和打擊地方豪富。作用:加強皇帝對龐大的官僚群體的督導和控制。
4、民族關系方面: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加強同西域各國的聯系。
問題如何評價漢武帝?
答:同上。
問題為什麽人們總把“秦皇漢武”並稱?
答:兩人都是我國封建時代重要的君主;都采取了創新的制度來鞏固中央集權;這些制度對後世影響巨大且對封建社會歷史起了推動作用;“秦皇漢武”是中國歷史上大壹統的象征。所以人們總把“秦皇漢武”並稱。
課本插圖漢武帝 董仲舒(七年級上P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