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四之所以是鬼節,是因為古人認為:七月十四是鬼神的生日。
七月十四是鬼節,是壹個古老的傳統節日,起源於漢朝,當時稱之為“鬼節”。鬼節,壹般指的是漢代每年七月十四日,這壹天,人們會燒紙錢、放鞭炮、拜拜祭祀,把鬼祭祀的習俗普遍流行。鬼節的意義源於古代中國的宗教信仰。古人認為,七月十四是鬼神的生日,在這壹天,鬼神會出現,所以人們會舉行祭祀儀式,以禮節鬼神,祈求他們保佑自己的家庭平安。
鬼節不僅對古老的宗教信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影響了當今的社會文化發展。隨著時代的發展,鬼節的習俗也在不斷變化,從古老的宗教文化發展到當今的社會文化,鬼節的習俗也在不斷變化。
鬼節活動
1、放天燈
鬼節這天放天燈也有兩個說法,其壹是把自己家黴運帶走,帶得越遠越好。這時候就很忌諱別人家的天燈落在屬於自己家的地方,如果落下來,就要重新放飛出去。其二是說,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進入極樂世界,鬼節這天放天燈,是為飛升極樂世界的先人們照亮升天的路。
2、燒街衣
壹踏入農歷七月,人們都會於入黑後,帶備香燭、金銀衣紙和壹些祭品如豆腐、白飯在路邊拜祭壹番。人們“燒街衣”的目的是讓那些無依的孤魂有衣物禦寒,有食物裹腹。
3、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壹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燈,尤數黃河裏放燈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