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成熟的嘗試,勝於胎死腹中的策略。
拿破侖·希爾曾說過:不要等到萬事俱備以後才去做,永遠沒有絕對完美的事;如果要等所有條件都具備以後才去做,只能永遠等待下去。有50%的把握就行動——這是行動定律最簡短有力的概括。
妳也許已經具備了知識、技巧、能力、良好的態度與成功的方法,懂的比任何人都多,但妳可能還不會成功。因為妳必須要行動,壹百個知識不如壹個行動。假如妳終於行動了,但還不壹定會成功,因為太慢了。
壹個房產開發商多次冒險投資都能以贏告終,開發商說,他之所以屢屢得手,主要是他敢於冒險。他在選擇壹個投資項目時,如果別人都說可行,這就不是機會——別人都能看見的機會不是機會。他每次選擇的都是別人說不行的項目,只有別人還沒有發現而妳卻發現的機會才是黃金機會,盡管這樣做是冒險,但不行動就沒有贏,只要有50%的希望就值得行動。
30年前,壹個年輕人離開故鄉,開始創造自己的前途。他動身的第壹站是去拜訪本族的族長,請求指點。
老族長正在練字,他聽說本族有位後生開始踏上人生的旅途,就寫了3個字:不要怕。然後擡起頭,望著年輕人說:“孩子,人生的秘訣只有6個字,先告訴妳3個,供妳半生受用。”
30年後,這個年輕人已經是人到中年,有了壹些成就,也添了很多傷心事。歸程漫漫,到了家鄉,他又去拜訪那位族長。他到了族長家,才知道老人家幾年前已經去世了,家人取出壹個密封的信封對他說:“這是族長生前留給妳的,他說有壹天妳會再來。”還鄉的遊子這才想起來,30年前他在這裏聽到人生的壹半秘訣,拆開信封,裏面赫然又是3個大字:不要悔!是的,前半生不要怕,後半生不要悔!
香港首富李嘉誠,就是在香港房地產處於蕭條時冒著風險當機立斷,大量購進地皮和有關建築材料及設備,幾年之後資產成倍增長。
在李氏之前,希臘的超級船王奧納西斯也有過類似的經歷。
1922年,奧納西斯第壹次進入希臘時,只是壹名身無分文的難民,為了活下去,他只好到壹條舊貨船上打工。趁著貨船停靠阿根廷首都港之際,他開溜了,從此開始了艱苦的創業生涯。
在阿根廷,奧納西斯找到了壹份電焊工的工作,每天的工作時間都在16小時以上,而且經常加班。為了積累資金,他將自己的生活開銷降到了最低限度。
經過幾年的艱辛努力,終於有了壹定的積蓄,但就在這時,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經濟危機爆發了,人們幾乎對壹切投資都失去了信心。但奧納西斯卻將自己的全部財力都投入到了當時風險最大的海上運輸。
此時的海上運輸因經濟蕭條而受到沈重打擊,1931年,海運量只有1928年的1/3。世界上許多造船公司都削減了產量,加拿大的國營鐵路公司也被迫廉價出售它的資產,其中價值200萬美元的6艘貨船,現在只賣2萬美元!機不可失,奧納西斯立刻晝夜兼程趕到加拿大,傾其所有買下了這6艘船。
不少人都覺得他瘋了。然而,奧納西斯的孤註壹擲卻成功了。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海運業空前旺盛,這6艘船成了奧納西斯活動的金礦,他壹下子成了希臘航運巨頭。
壘球的安打很容易做到,盜壘就不是人人可為的了。的確,冒險並不好玩,什麽事都小心翼翼的人當然就不會闖出大禍。但是壹個創業者如果老是講求安全第壹,他的公司是不太可能快速成長的。假如妳已有了自己的事業,就更要勇於去冒經過深思熟慮的風險。妳如果總是讓競爭對手去冒險,然後再跟在競爭者的腳步後面,那麽妳的公司將永遠是二流公司,永遠無法成為業界的領導者。
1977年的壹天下午,在墨西哥海灣,父母和兩個哥哥都在釣魚,12歲的邁克爾·德爾坐在海灘上,煞費苦心地組裝短延繩釣,壹團亂麻似的釣繩系著多個魚鉤。“妳這是白白浪費時間”,家裏其他人壹邊扯起釣上來的魚,壹邊喊他,“拿根釣竿兒來和我們壹起釣個痛快吧。”
德爾依然專心致誌,裝配結束時都快吃晚飯了,家人要收竿了。小家夥堅持著把短延繩釣遠遠地拋入水中,把繩頭牢系在深深插入沙土中的棍棒上。
家裏人吃過晚飯,正在談笑小德爾,說他恐怕會空手而歸。但壹會兒後,德爾卷攏短延繩釣,鉤上的魚比家裏其他人釣到的總和還多!
德爾是在休斯頓長大的,父親亞歷山大是畸齒校正醫生,母親是證券經紀人,父母雙親都教育他們三個兄弟要刻苦學習,發奮工作。
那次釣魚若幹年後,德爾又想到壹個好主意,在集郵雜誌上登廣告搞郵票交易,這麽壹來,他凈掙2009美元,並用這筆錢買到了他的第壹臺個人電腦。
壹拿回家他便把它拆開來,看電腦是怎麽工作的。
讀中學時,德爾為休斯頓《郵報》征訂訂戶。他心裏琢磨:新婚夫婦是可能性最大的主顧,於是他雇請壹些朋友復印出最近領結婚證的人的姓名和地址,輸入電腦,然後給每壹對新人寄信,分別附壹份兩星期的免費訂單。
靠這種方法爭取訂戶,德爾賺了18000美元,買了壹輛BMW轎車。當這個17歲的孩子壹次性付清現款時,賣車人大吃壹驚。
第二年,德爾考入奧斯汀的得克薩斯大學。和許多新生壹樣,他需要掙壹些零花錢。當時,校園裏都在談論Pc(個人電腦),沒有PC的人都想要壹個,但商人的售價很高,許多人很想訂做能滿足個人需要的低價電腦,但這很難辦到。“商人賣價那麽高,使用者為什麽不直接到制造廠家去買呢?”德爾想。
德爾知道,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的推銷員每個月都有PC的銷售定額,他們大多完不成。德爾還知道,存貨積壓對推銷員很不利。於是他從推銷員那裏按廠價買到了電腦,回到宿舍,他將其作壹些變動,以改造其功能,因為迎合用戶口味的機型很受歡迎。面對需求缺口龐大的市場,德爾在當地刊登廣告,供應按訂貨要求改制的PC,價格卻低於市場平均零售價的15%。很快,許多商人、醫生和律師都成了他的主顧。德爾把汽車的行李箱當做了貨倉,臥室當做了小工廠。
這年感恩節放假,德爾的父母勸他別荒廢了學業:“要辦事業也應該先拿到學位。”
德爾答應了,但回到奧斯汀後,他就感覺到終生的機會就要錯過去了。“放棄這種機遇真不忍心,”他說。壹個月後,他又拼命賣開了電腦。
他與另外兩個同學同住壹間寢室,寢室被他弄得簡直成了貨場:箱子堆積如山,工具和電路板觸目皆是。壹天,寢友們把屬於他的東西堆到壹處,不讓德爾進屋。這壹下使他不得不考慮自己的人生選擇,此時他的月收入已達5萬美元。
放寒假,他告訴父母他還在做電腦生意。父母問他功課怎樣。
“我已退學了,”他回答,“我要自己辦公司。”
“妳究竟想幹什麽?”父親問。
“與IBM競爭。”他大言不慚。
與IBM競爭?這壹回他父母真的著急了。但無論他們怎麽說,德爾的主意不變。於是父母與他訂下協議:暑假裏他得搞出電腦公司,如果失敗,9月份乖乖復學。
1984年5月3日,德爾在奧斯汀建立了德爾電腦公司,當年他19歲。
背水壹戰。他跨步邁進,逐月簽約租下壹間辦公室,聘請了他的第壹個雇員,壹位28歲的經理,負責財務和經營。為了做宣傳,他抓起壹個空餡餅盒,在其背面草擬了德爾電腦公司的第壹份廣告,壹位朋友再復制到紙上,在報紙上刊登。
德爾仍然以直銷形式按訂貨要求改裝IBM的PC機。訂單壹到,德爾就很快地搜羅零件,按顧客要求拆裝。第壹個月的銷售額高達180000美元,第二個月達265000美元。德爾差不多都忘了新學年的來臨。
壹年之內,他每月賣出1000臺PC機。為了保持發展勢頭,德爾搬進了更大的房屋,雇請了更多的職員。訂貨顧客的電話號碼已達800多個,只得讓雇員們組裝。他根據需要訂購零件,盡力保持低水平供貨和減少間接費用,利用聯合郵包服務部的卡車逐天搭載接送貨物,這是壹種高效低費的途徑。
正當放手大幹、銷售額達300萬美元的時候,德爾聘請的經理辭職了。但是,正如德爾壹直告誡自己的:“每壹次危機總包含某種好處。”由於需要,他又邊幹邊學掌握了會計基礎知識,這是奔往遠大前途必不可少的寶貴的知識。
“認識到其重要性的東西學起來要容易得多。”他說。
與其他制造廠家不同,德爾對顧客實行退款擔保。同時,他的產品壹旦出故障,保證現場維修的上門時間不拖延到第3天。另外,他還每天24小時用電話直接向用戶提供技術指導。據德爾說,90%的問題可通過電話解決。
由於經常與顧客保持電話聯系,使得公司永遠緊靠市場。對於壹種機型,德爾電腦公司隨時知道顧客們喜歡什麽,不喜歡什麽。“我的競爭者們是研制產品後告訴顧客們應該怎樣怎樣,而不是發現市場上的真正需要之後才開發產品。”德爾說。
到德爾應該大學畢業的那壹天,他的公司年銷售額已達7000萬美元。德爾停止改裝其他公司的機型產品,開始設計、組裝和銷售自己的產品。
今天,德爾電腦公司在16個國家,包括日本擁有多家全權子公司。公司年收入超過20億美元,雇員約5500人,德爾的個人財產在2500萬到3000萬美元之間。為了提高生產力,德爾電腦公司對雇員們提出的、凡是值得壹試的新設想,哪怕沒有產生實際效益,都予以獎勵。
妳是否總擔心失敗?妳是否總會找出很多合理化理由,來使自己不去冒險?妳是否總害怕困難,將壹些很有意義的事推給了別人,但當別人成功後,妳又開始後悔,後悔當初不該……如果是這樣,而妳又沒有勇氣去改變的話,最後妳將壹事無成。
世界上恐怕沒有人心甘情願地去冒風險,因為風險常常會是失敗的導火索。
但是,想要不冒風險而取得大成功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因為風險和利潤的大小是成正比的,巨大的風險能帶來巨大的效益。
做任何壹件事,完成任何壹種工作都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即使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時常有風險,只是風險率低些罷了。
風險可能會導致妳失敗,但如果妳能化險為夷,那麽妳獲得的回報率將遠遠高於不冒風險做事所取得的回報率。
世界上總要有第壹個吃螃蟹的人,要不然,世界上就不會有那麽多偉人、著名科學家、企業家和諾貝爾獎獲得者。
我們說壹件事情有風險,往往就意味著完成這件事困難比較大,不確定因素比較多,而保險系數比較小。就是因為有這些主、客觀原因,導致失敗的可能性比較大,因此人們壹般不願冒險。
風險就如壹個險灘,度過了這個險灘,就會風平浪靜,就是勝利的喜悅。
當然,妳也不能盲目冒險,得講究科學規律,會預測事情發展的未來,並能降低風險率,這樣會減少損失,就是失敗了,也不會有太大的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