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墓裏是無頭屍。
民間有句話,說張飛“身葬閬中、頭葬雲陽”。據說範強、張達趁張飛醉臥之機,割下他的頭顱前往東吳,準備帶到孫權那裏去邀功請賞。走到雲陽時,聽到吳蜀講和的消息,便慌亂把張飛的頭顱丟入長江之中。張飛頭顱順水漂流,後來被老漁翁撈了起來。
張飛托夢給漁翁,叫漁翁把他的頭背走,背到哪兒背不動了就給他安葬建廟,於是就有了今天的雲陽張飛廟。據史料記載,這座張飛廟又名張桓侯廟,始建於蜀漢末年,後經宋、元、明、清歷代擴建,已有1700多年歷史。原址位於長江南岸飛鳳山麓,依山傍水,與雲陽縣城隔江相望。
張飛墳墓概況介紹:
張飛墓在漢桓侯祠張飛武官像後面。張飛武官像後有桓侯神道碑與張飛墓相接,墓坐北向南,呈橢圓形,東西寬25米,南北長42米,封土堆高8米,冢上林木蔥蘢,古樹參天。據說,墓上所有的樹木都沒有主幹,連柏樹都沒有,很奇怪的現象。墓左後側為兩千多平方米的園林,園內花草繁盛,竹木成蔭。
漢桓侯祠布局嚴謹,構造別致,既有雄偉壯觀的氣勢,又幽雅精美,是壹處重要的三國文化遺跡,遊客絡繹不絕。成都市博物館考古隊對該墓進行發掘時,又相繼發現了刻有“太康”“漢興”等年號的墓磚,這些年號均為成漢政權的年號,隨後又出土了大量成漢時期的文物,證明是壹座成漢時代的墓葬,過去人們認為這裏是張飛衣冠墓的說法純屬誤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