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小學階段文言文閱讀題

小學階段文言文閱讀題

1. 小學文言文閱讀練習題

小學文言文閱讀練習題

壹、《楊氏之子》

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為設果,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1、寫出下列帶點的漢字的讀音,並填空。

孔君平詣其父( yì ), “詣”的意思是 (拜訪) ;為設果( [wèi] ),是 為 設果;兒應( yìng )聲答曰( yuē )。

2、“惠”通假字是( 慧 ),“甚聰惠 ”是說楊氏子 (十分聰明) 從文中 ‘ 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這壹句話可以看出。

3、楊氏子的回答非常巧妙,妙在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二、《伯牙絕弦》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誌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誌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1、成語(高山流水) 出自這個故事。這個故事中(鐘子期) 是(俞伯牙)的知音,從(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這兩句可以看出。

2、人們常用“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感嘆(知音難覓)

3、高山流水比喻(樂曲高妙或知音難覓)人們把知音比作(真正了解自己的人) 的人。

4、妳是怎樣理解伯牙絕弦的:(即使自己有再高的造詣,但是沒有了真正了解自己的人,那也沒什麽意思)

三、《學弈》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壹人專心致誌,惟弈秋之為聽;壹人雖聽之,壹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1、理解詞語意思

誨:教導 惟: 只 援:引,拉 俱:壹起

“之”在古文中有不同的意思,在本文中出現多次,我知道在“之” 通國之善弈者也意思是 (的) ,惟弈秋之為聽是指 (弈秋的教導) :

思援弓繳而射之是指 (天鵝) ;是雖與之俱學是指 (他,指前壹個人) 。

2、理解句子的意思。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 (弈秋,是全國的下棋高手)

“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難道是後壹個人的智力不如前壹個好嗎?”說:不是這樣的。)

3、回答問題

那妳知道後者為什麽學不好嗎?從他身上妳得到了什麽啟示?

答:因為後壹個人沒有認真聽弈秋的教導,所以學不好。我從他身上明白了:學習應專心致誌,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四、兩小兒辯日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壹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壹兒曰:“我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壹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壹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1、去人近 :離人近 及日中 :到了中午 孰 :誰 為汝 :妳 多知 :知識淵博 乎

為”是多音字,文中的“為”如:此不為讀( wèi )孰為讀( wéi )。

2、聯系課文,把下面句子的意思寫出來

孔子不能決也。 (孔子不能判斷)

孰為汝多知乎? (誰說妳的知識淵博呢?)

兩小孩辯鬥的原因:太陽什麽時候離人近。是壹兒認為原因是:遠者小而近者。壹兒認為原因是:近者熱而遠者涼。

3、科學知識。我知道早晨和中午的太陽與地球的距離是 (相等的)

早晨的太陽之所以看起來比中午的大這是視覺的(誤差)。

2. 小升初5篇古文閱讀題及答案

第壹組(壹)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1.翻譯句子。

①鄭人有欲買履者: ②先子度其足: ③而置之其坐: 3.鄭人買履告訴我們什麽道理? 4.文中的 之字解釋。 ①而置之其坐( ) ②至之市( ) ③而忘操之( ) ④反歸取之( ) ⑤何不試之以足( ) (二) 王冕者,諸暨人。

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或牽牛來責蹊田,父怒撻之。

已而復如初。母曰: “ 兒癡如此,曷不聽其所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知。

1.解釋加點字 ①竊入學舍 竊:( )②輒默記輒 ( )③兒癡如此 癡( ) ④恬若不見 恬 ⑤父怒撻之 撻( ) ⑥曷不聽其所為 曷( ) 2.翻譯句子 ①王冕者,諸暨人( ) ②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 ) 3.王冕能成為畫家的原因?( ) (三) 北人生而不識菱者,仕於南方,席而啖菱,並角入口。或曰:“啖菱須去殼。”

其人自護所短,曰:“我非不知,並殼者,欲以去熱也。”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後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於水而曰土產,此坐強不知以為知也。

1.解釋加點字 ①席而啖菱 啖( ) ②欲以去熱也去( ) 2.翻譯句字。 夫菱生於水而曰土產,此坐強不知以為知也。

( ) 3.閱讀本文,說說妳對北人“強不知以為知”的看法。 (四)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

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釋加點字。

其劍自舟中墜於水 自( )是吾劍之所從墜是( ) 2.翻譯句子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 從表達方式上看,選問中前兩句的是( ),最後壹句是( )。 5.文中刻畫楚人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突出了他什麽特點?( ) 6.這寓言叫什麽?他說明了什麽道理? 參考答案: 壹、1 ①鄭國有壹個想要買鞋的人。

②先自己測量自己的腳。 ③然後把尺子放在他的座位上。

3 不要墨守陳規,按教條辦事,要知道變通,擺脫腐朽思想的束縛。 4 ①代詞,指尺子; ②到……去; ③代詞,指尺子; ④代詞,指尺子; ⑤代詞,指鞋。

二、1 ①竊:偷偷地; ②輒:就; ③癡:形容極度迷戀某種事物; ④恬:坦然; ⑤撻:用鞭子打。 ⑥曷:同“何”,怎麽,為什麽。

2 ①王冕是諸暨縣人。 ②壹到夜裏,王冕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讀書。

3 吃苦耐勞,勤奮學習。 三、1 ①啖:吃。

②出:驅除。 2 菱是在水中生長,而他說是在土中生產,這是本來不知道的事情卻硬說自己知道。

3 自己不懂的事物,不虛心求教,反而自吹自己知道,結果鬧出笑話,充分反映出這個北方人的愚昧。(其它答案合理均可) 四、1 ①自:從。

②是:這。 2 船已經前進了,而劍不能前進。

像這樣尋找劍,不也太愚蠢了嗎? 3 記述; 議論。 5 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 更加具體地楚國人的死板、愚昧。

6 刻舟求劍;這則寓言告訴我們要考慮情況的變化,按照事物的發展來辦事。 第二組 (壹)約不可失 魏文侯與虞人期獵。

是日,飲酒樂,天雨。文侯將出,左右曰:“今日飲酒樂,天又雨,公將焉之?”文侯曰:“吾與虞人期獵,雖樂,豈可不壹會期哉?”乃往,身自罷之。

註釋:魏文侯,戰國時魏國國君,在諸侯中有美譽。 虞人:掌管山澤的官。

罷:停止,取消。 1. 解釋文中加點詞的含義。

(1)魏文侯與虞人期獵( ) (2)是日,飲酒樂,天雨( ) (3)公將焉之( ) (4)豈可不壹會期哉( ) 2. 與“公將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壹項是( ) A. 且焉置土石 B. 寒暑易節,始壹反焉 3. 翻譯下面句子。 乃往,身自罷之。

4. 這則小故事中,魏文侯表現出來的 品德至今還值得我們學習。 參考答案: (1)① 打獵 ② 下雨 ③ 到、往 ④ 約定的時間 (2)A(疑問代詞哪裏) (3)於是前往(赴約),親自取消了(打獵) (4)守信 (二) 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壹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壹處也。

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1. 下列語句,誦讀節奏正確的壹項是( ) A. 婦亦 / 起大呼 B. 又夾百千 / 求救聲 C. 雖人 / 有百手,手 / 有百指 D. 不能 / 名其壹處也 2. 選出對加點詞理解正確的壹項( ) A. 雖人有百手雖:雖然 B. 不能指其壹端指:手指 C. 不能名其壹處名:說出 D. 幾欲先走走:走開 3. 對劃線語句,理解、分析正確的壹項是( ) A. 從正面描繪了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藝。

B. 反映出口技表演者的內容非常恐怖,令人膽戰心驚。 C. 寫觀眾對口技表演的反應,寫出了臺上臺下互相呼應的情景。

D. 寫觀眾對口技表演的反應,從側面表現了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藝。 4. 下列說法中不符合文意的壹項是( ) A. 聽口技表演的人很多。

B. 表演者和觀眾面對面坐在壹間屋裏。 C. 表演者所用道具非常簡單。

D. 表演者還沒開始表演就抓住。

3. 小學壹至六年級文言文

楊氏之子

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為設果,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學弈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壹人專心致誌,惟弈秋之為聽;壹人雖聽之,壹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zhu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伯牙絕弦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誌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誌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兩小兒辯日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壹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也。”壹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壹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壹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應該就這麽多。我也不確定啊。不過只能查出這幾篇了。

4. 需要十篇課外文言文閱讀題(除人教版初中有的所有文言文)

(壹)文征明習字《書林紀事》 原文 文征明臨寫《千字文》,日以十本為率,書遂大進。

平生於書,未嘗茍且,或答人簡劄,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譯文 文征明監貼寫《文字文》,每天以寫十本作為標準,書法就迅速進步起來。

他平生對於寫字,從來也不馬虎草率。有時給人回信,稍微有壹點不全意,壹定三番五次改寫過它,不怕麻煩。

因此他的書法越到老年,越發精致美好。 閱讀訓練 1. 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 ①書遂大進 ②平生於書 ③文征明臨寫《千字文》 ④或答人簡劄 2. 將“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譯成現代漢語。

譯文 3. 用壹句話來概括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薛譚學謳 原文 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

秦青弗止,餞行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薛譚乃射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譯文 薛譚向秦青學習唱歌,還沒有學完秦青的技藝,就以為學盡了,於是就告辭回家。秦青沒有勸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給他餞行,秦青打著拍節,高唱悲歌。

歌聲振動了林木,那音響止住了行雲。薛譚於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來繼續學習。

從此以後,他壹輩子也不敢再說要回家。 閱讀訓練 1. 解釋下列加點的詞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響遏行雲。

2.對下列各句中加點用法、意義判斷不正確的壹項是( ) A.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同 B.①與②不同,③與④相同 C.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也相同 D.①與②不同,③與④也不同 3.翻譯:譚乃高壓求反。 譯文: 4. 個故事給妳以怎樣的啟示? 答: 5. 薛譚身上有無可取之處?如果有,是什麽? 答: (三)範仲淹有誌於天下 原文 範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

少有大誌,每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

乃至被讒受貶,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仲淹刻苦自勵,食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

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 譯文 範仲淹兩歲的時候就失去父親,家中貧困無依。

他年輕時就有遠大的誌向,常常用冷水沖頭洗臉。經常連飯也吃不上,就吃粥堅持讀書。

做官以後,常常談論天下大事,奮不顧身。以至於有人說壞話被貶官,由參知政事降職作鄧州太守。

範仲淹刻苦磨煉自己,吃東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僅自保養罷了。他經常朗誦自己作品中的兩句話:“讀書人應當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後才樂。”

閱讀訓練 1. 給下列句中加點的字註音並釋義。 ①啖粥而讀 音: 義: ②輒以水沃面 音: 義: ③食不給 音: 義: ④乃至被讒受貶 音: 義: 2.“每以天下為己任”的正確譯句是( ) 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為自己的責任。

B. 常常把治理國家大事作為自己應盡的責任。 C. 常常把天下大事作為自己應盡的任務。

D.每天把治理國家大事作為自己應盡的責任。 3.下面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①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 4.這段文字的層次已在文中劃出,請簡要歸納層意。 ① ② ③ 5.“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範仲淹所作《嶽陽樓記》中的名句,與該文壹樣,此句在本文中起了 的作用。

(四)司馬光好學《三朝名臣言行錄》 原文 司馬溫公幼時,患記問不若人,群居講習,眾兄弟既成誦,遊息矣;獨下帷絕編,迨能倍誦乃止。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

溫公嘗言:“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譯文 司馬光幼年時,擔心自己記誦詩書以備應答的能力不如別人。

大家在壹起學習討論,別的兄弟已經會背誦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馬光卻)獨自苦讀,像董仲舒和孔子讀書時那樣專心和刻苦,壹直到能夠熟練地背誦為止,(由於)讀書時下的力氣多,收獲就長遠,他所精讀和背誦過的書,就能終身不忘。司馬光曾經說:“讀書不能不背誦,在騎馬走路的時候,在半夜睡不著覺的時候,吟詠讀過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獲就多了!” 閱讀訓練 1.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患記問不若人 ②迨能倍誦乃止 ③迨能倍誦乃止 ④詠其文 2.與“迨能倍誦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壹項是( ) A.祗辱於奴隸人之手 B.才美不外見 C.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A. 用力多者收功遠。 B. 其所精通乃終身不忘。

C. 書不可不成誦。 D.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4.文中“獨下帷絕編”意思是只有司馬光徇自苦讀。我們學過壹個類似的成語也是形容讀書勤奮,這個成語是 (五)歐陽修苦讀《歐陽公事跡》 原文 歐陽公四歲而孤,家貧無資。

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

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裏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

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 譯文 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

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裏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

5. 小學六年級文言文題.

童趣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比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於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為之怡然稱快。

余常於土墻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臺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壹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壹癩蝦蟆,舌壹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壹驚。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本文主旨是寫作者兒時的“物外之趣”。“物外之趣”雖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它是觀物者的主觀體驗作用於物的結果,也可以說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

本文中所說的夏蚊及草間之蟲皆極細小之物,可以誘發兒童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意趣即由此生成。 開篇先說作者兒時視力極好,然後點明文章主旨。

“張目對日”,猶言兩眼能經受強光 *** ;“明察秋毫”,言視力極佳,極細小之物也看得壹清二楚。有如此好的視力,再加上“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的癖好,因而能發現“物外之趣”。

這是總提,僅用32字,行文簡潔可見。以下分述。

夏蚊成雷,人不堪其苦,而年幼的作者異想天開,將它想像成“群鶴舞於空中”的動人圖景,並且看得入了迷。隨後他又聯想到曾經見過的“鶴唳雲端”的圖景,於是“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結果是他真的見到了這樣的圖景。

這是壹幅憑借想像而“放大”了的圖景,它表現了壹個孩子幼稚心靈中自發的審美意識。此其壹。

其二,作者年幼時居城中,渴望見到大自然風光而不得,於是他用想像來實現自己的願望。他把花園裏土墻凹凸處和花臺上的叢草想像成樹林,把蟲蚊想像成野獸,把高出的小土塊想像成丘陵,把低陷的小土塊想像成山溝,這使他有了壹個自由而廣闊的天地,可以飽覽“大自然”的風光。

有壹天,有兩只小蟲在草間相鬥——在年幼作者的想像中就成了兩獸在樹林裏相鬥,使他看得格外入神;不料壹個“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壹伸舌,便將兩獸壹齊吞入腹中。

年幼的作者被嚇得六神無主;待到清醒過來,幻覺消失,才發現此前那個“龐然大物”不過是壹只癩蝦蟆。他惱恨之極,卻並不想傷害它,僅以鞭打示懲——用什麽做鞭子,文章未做交代,大概是小樹枝吧?他懲罰癩蝦蟆,可能含有為兩小蟲復仇的意思,但從“驅之別院”壹舉來看,主要原因是它破壞了自己的審美情趣。

作者用“物外之趣”壹語來統攝以上二事,意在說明他幼年時已有自發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二、問題研究 沈復《浮生六記》中“閑情記趣”壹章,主要記作者長大後對花木的喜愛和婚後跟妻子壹同美化居室及周圍環境的瑣事;記童年趣事的只有開頭壹小段,因而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在描寫兒童觀物的心理過程上頗具特色,值得研究。

年幼的作者由群蚊亂飛想到“群鶴舞於空中”,這是所謂類似聯想;再想到“鶴唳雲端”,則是接近聯想。這後壹種聯想又促使他產生了模仿的意願,於是“留蚊於素帳中,使之沖煙而飛鳴”,再經過凝神細觀,“果如鶴唳雲端”,這是年幼作者的錯覺,但又是他所追求的目標——這是壹個很美好的畫面,很值得玩味。

觀蟲鬥壹節與上述過程大體相似,“以叢草為林,以蟲蚊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都屬於類似聯想,“龐然大物”的出現,也是錯覺;所不同的是這種錯覺產生的原因。此刻,年幼的作者已經完全陶醉在他聯想的境界之中,他眼前的實物已經被放大了千萬倍,而癩蝦蟆又是突如其來,對比之下,自然就成為“龐然大物”了,這種錯覺是在極短時間內經受強 *** 而突然產生的,跟“鶴唳雲端”的有意而為不同。

我們應當註意培養學生的聯想力和想像力,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閱讀欣賞文藝作品的能力,對加強記憶力和促進創造性的思維能力也大大有益。 練習說明 壹 朗讀課文,用自己的話敘述“我”看到“鶴唳雲端”的景象和遇到那個“龐然大物”的經過。

為什麽作者說這兩件事都有“物外之趣”?妳認為要怎樣才能成為壹個情趣豐富的人? 設題意圖是使學生感知課文整體內容,把文言文學活。凡記敘文都應當讓學生能“用自己的話”來復述內容大意,這正是學活的辦法之壹;如果壹開始學文言就句句搞文白對詳,則無異於堵塞學活之路。

教師在指導過程中對學生創造性的復述成分應予肯定,只糾正明顯的錯誤。 第壹問要放在學生基本成誦後作答(參考答案見“課文研討”),教師要善於啟發學生說出自己的體會。

第二問是開放性的,目的是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喚起學生的審美意識。可以從學生的課余愛好入手,啟發培養學生的情趣和聯想、想像能力。

二 解釋詞語。 1.文言詞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辦法解釋,如“必細(仔細)察(觀察)其紋理”;有的要用換字的辦法解釋,如“昂(擡)首(頭)觀之”。

試選用壹種方法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字。(1)項為之強(2)果如鶴唳雲端(3)以叢草為林(4)興正濃(5)方出神(6)驅之別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