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壹小學三年級語文《看不見的愛》原文
夏季的壹個傍晚,天色很好。我出去散步,在壹片空地上,看見壹個十歲左右的小男孩兒和壹位婦女。小男孩兒正用壹只做得很粗糙的彈弓打壹個立在地上、離他有七八米遠的玻璃瓶。我站在小男孩兒身後不遠的地方,看他打那瓶子。我還從沒有見過彈弓打得這麽差的孩子:他有時能把彈丸打偏壹米,而且忽高忽低。那位婦女坐在草地上,安詳地微笑著,不時地從壹堆石子中撿起壹顆,輕輕遞到孩子手中。小男孩兒便把石子放在皮套裏,打出去,然後再接過壹顆。
從那婦女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她是孩子的母親。
小男孩兒很認真,屏住氣,瞄了很久,才打出壹彈。可我站在旁邊都可以看出,他這壹彈壹定打不中,而他還在不停地打。
我走上前去,對那母親說:“讓我教他怎樣打,好嗎?”
小男孩兒停住了,但還是看著瓶子的方向。
他母親對我笑了笑。“謝謝,不用了!”她停頓了壹下,望著孩子,悄聲對我說,“他看不見。”
我怔住了。
半晌,我喃喃地說:“噢……對不起!但為什麽?”
“別的孩子都這麽玩兒。”
“呃……”我說,“可是他……怎麽能打中呢?”
“我告訴他,總會打中的。”母親平靜地說,“關鍵是他做了沒有。”
我沈默了。
過了很久,小男孩兒打的頻率逐漸慢了下來,他已經累了。
他母親並沒有說什麽,還是微笑著,很安詳地撿著石子,只是遞的節奏也慢了下來。
我慢慢發現,在他母親的提示下,小男孩兒打得很有規律:他打壹彈,向壹邊移點兒,打壹彈,再移點兒,然後再慢慢移回來。
他只知道大致的方向啊!
夜風輕輕襲來,蛐蛐在草叢中輕唱起來,天幕上已有了疏朗的星星。那由皮條發出的“劈啪”聲和石子崩在地上的“砰砰”聲仍在單調地重復著。對於小男孩兒來說,黑夜和白天並沒有什麽區別。
又過了很久,夜色籠罩下來,我已看不清那瓶子的輪廓了。
“看來今天他打不中了。”我想。猶豫了壹下,我對他們說了聲“再見”,便轉身往回走去。
篇二小學三年級語文《看不見的愛》教案
教學目標:1、在閱讀中體會“安詳”、“微笑著”等詞語在句中的含義。
2、理解感悟的基礎上把握恰當的語速、語調,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通過找出母親對孩子不同尋常的愛的有關語句,幫助學生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體會母親執著、堅韌的愛。
教學重點:
結合具體的語句感受母親對兒子的信任與支持,母愛的偉大。
教學難點:
通過對文中具體描寫男孩和母親的語句,來感受母親無聲而深沈的愛。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流程:
壹、復習導入,據題質疑
1、認讀生詞。(開火車讀,齊讀。)
師:我們先來認讀幾個詞語,開火車讀(讀時可指名)。
師:請大家再齊讀壹遍。
2、揭示課題:(課件出示“愛”)
師:看到這個“愛”字,妳想到了什麽?
師:“愛”這個字能讓我們想到許多的愛,這節課老師要帶著大家走進“愛”的話題,壹起來學習課文《看不見的愛》。齊讀課題,再深情地讀壹遍。
3、據題質疑:
提問:看到這個題目,妳感受最深的是哪個字?(愛)妳最想了解的是什麽?(學生質疑)
二、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配樂範讀,提出聽讀要求:聽老師的聲音,用心感受壹下課文,然後告訴老師文中主要寫了幾個人物?在他們身上發生了壹個什麽故事?
2、範讀後,師追問:剛才透過老師的聲音,妳都知道了什麽?
3、設置情境:老師這裏有壹個玻璃瓶,如果給妳壹把彈弓,讓妳站在教室的最後壹排打這個玻璃瓶,妳有把握打中嗎?(學生根據自己的感知自由發言)那麽如果換作是文中的盲孩子,妳認為能打中嗎?(不可能)
三、細讀品味,感悟理解
1、自由讀課文,找出描寫小男孩打彈弓的語句。
2、找到了嗎?誰願意讀壹讀妳找到的句子?(指名讀)
3、出示句子:老師把這幾句話打在了大屏幕上,請大家自由讀壹讀,妳覺得他打得怎樣?為什麽?
4、在這個盲童的身上妳看到了什麽?(毅力、堅持、鍥而不舍、耐心、勇敢、有勇氣、很自信……)
四、深入體會,感悟母愛
1、那麽課文是通過什麽方式來表示母愛的呢?請妳找壹找,哪些句子讓妳感動的?(能表示母愛的句子,自由說,老師出示這些句子。)
2、請同學們快速默讀課文,哪兒可以感受到母親的這份愛,把這些句子找出來?(能表示母愛的句子,自由說,老師出示這些句子。)
3、小組學習:
出示句子:讀壹讀下面的句子,說壹說,為什麽感動?
4、品詞品句,感悟中心:
(1)那位婦女坐在草地上,從壹堆石子中撿起壹顆,輕輕遞到孩子手中,安詳地微笑著。
母親對孩子的愛很深。她的動作是那樣輕,她的神情是那樣慈祥,他期待著奇跡的發生。
安詳是怎樣的面部表情?(慈祥、充滿著愛意)既然孩子看不見母親的神態,那麽他是怎麽感覺到母親的慈愛?(輕輕,因為孩子看不見,只有從母親輕柔的動作中感受愛。)妳能讀出母親對孩子深深的愛意嗎?(朗讀指導)
(2)她頓了壹下,望著那孩子,輕輕地說,“他看不見。”
理解“頓”(停頓),為什麽她要“頓了壹下”,(母親對盲孩子十分憐愛,不太願意讓旁人知道孩子看不見的事實。)(猶豫,害怕刺傷孩子,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輕輕”地說,用“輕輕”這個詞表示母親說話聲很輕,為什麽?指導朗讀(讀出母親可憐孩子,無奈的情緒,怕刺傷孩子的心又懷著深深的愛意)。
(3)“別的孩子都這麽玩兒。”
“別的孩子”指哪壹種孩子?(正常的孩子,健康的孩子)母親說這句話什麽意思?(全世界的母親都是壹樣,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長,跟其他孩子壹樣享受快樂的童年。)
(4)“我告訴他,總會打中的。”母親平靜地說,“關鍵是他做了沒有。”
理解:總會打中的。(堅持不懈,不放棄。)
什麽情況下,母親會說這句話?(自卑時,膽怯時,泄氣時,打累時……)母親堅信孩子壹定行。
理解:關鍵是他做了沒有。母親是不是壹定要孩子打中呢?再讀讀後半句話。妳體會到了什麽?(要讓孩子有堅持不懈的精神,讓他懂得凡事都要盡力去做,總有成功的壹天;做任何事情都要鍥而不舍的精神;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師引:(多方式讀句)
不做,怎麽知道不行啊,所以母親這樣平靜地告訴孩子——
不做,怎麽能體會其中的滋味,所以母親這樣平靜地告訴孩子——
母親說這句話時語氣是那樣的平靜——會讀嗎?自己練練—指名讀
(5)他母親並沒有說什麽,還是很安詳地撿著石子兒,微笑著,只是遞的節奏也慢了下來。
盡管孩子老是打不中目標,但母親卻毫無怨言,對孩子充滿了信心。從“輕輕”、“安詳”詞中可以知道。妳從“也”字得到什麽信息?(母親累了,但仍然堅持著,鼓勵著孩子。孩子累了,母親減慢了速度,附和著兒子的行動。)朗讀指導(母親輕柔的動作和態度中感受愛與鼓勵。)
5、在母愛的陪伴與鼓勵下,男孩不放棄,不氣餒,不斷向困難挑戰。正因為這樣,當我轉身要離去時,突然身後傳來了——聽,孩子們!(放課件,深情感悟)
6、展開想象:此時,作者回過頭,看到什麽樣的情景?又聽到了什麽了?(學生大膽想象,自由發言)
五、拓展延伸,激發情感
1、親愛的同學們,現在我們都看見了壹份看不見的愛,練習打彈弓只是這對母子生活中的壹件極小的事,可卻讓我們感受到壹份不尋常的母愛。母親的愛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她時刻陪伴著我們每壹個人,這種愛是壹種無處不在而又“看不見的”。如果用壹個詞來贊美母愛,妳認為哪個詞最恰當?(無私、聖潔、偉大、真摯、深沈……)
2、其實,母愛真的很偉大!(出示課件:汶川地震表現母愛的故事)
3、又是壹位偉大的母親,她用自己的生命,為孩子創造了生的奇跡。跟這個孩子相比,我們是幸福的,我們真的是幸福的!因為他的媽媽已經去了天國,而我們的媽媽依然在我們的身邊守護著我們。如果此時妳的媽媽就在現場,妳最想對她說什麽?(學生根據自己的感悟,自由發言)
4、千言萬語表達不完我們對媽媽的愛,此時,讓我們把所有的語言匯成壹句話,發自內心的說:媽媽,我愛妳!現在我們愛媽媽,我們要永遠愛媽媽,讓我們飽含深情地說:媽媽:我們永遠愛妳!
五、總結提升,梳理感受
篇三小學三年級語文《看不見的愛》教學反思
《看不見的愛》這是壹篇內容感人的文章,通過講述了壹位母親陪孩子打彈弓的故事,贊揚了壹位給予殘疾孩子無私母愛的母親,以及作者對母親的贊美之情。因為本單元的重點訓練目標是簡要復述課文,這既是本課的教學目標,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四年級同學對復述課文有了壹定的基礎,但要簡要復述課文難度很大,這不但要求學生在復述時註意刪去描述性的語言,人物語言用轉述,而且要具備壹定的概括能力。為了分解難點,前幾個環節讓學生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然後找出“我”情感變化的詞語,把這些詞語作為復述課文的“拐杖”,同時通過朗讀知道“我”情感變化的原因和孩子出色的表現都與母親的言行有關。再要求學生以“我”的情緒變化為線索復述課文的基礎上,舉壹反三要求學生再以母親、盲童的視角來復述課文,是對復述課文的壹次大膽嘗試,有效的開放。教學的重點始終貫穿於整堂課,所以在最後壹個環節簡要復述課文,學生能比較順利地將文本語言內化為自身語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